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今天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容易忽略了诗歌的朗读教学,削减学生诵读的时间,使学生无法读出古典诗歌的意韵,失去感悟中华语言魅力的良机。针对此种现象,作者从三个方面浅谈诗歌朗读教学方面的看法与做法:一、重视朗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二、学诗须先提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三、准确把握好古典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诗歌教学 朗读 韵律 节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96-02
一、重视朗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的文字富于音韵美。中国的诗词歌赋有其独特的节律与音韵美感的。诗人正是通过那些富于节奏感、音韵美的字词来组构意象,塑造意境,去传情达意的。而读者也正是在诗句抑扬顿挫、高低快慢,徐疾急缓的节奏韵律中,体会出诗歌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进而品味出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来。所以学诗一定要会读诗,而且要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来,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诗歌独特的美感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朗读的过程中,需要调动眼、口、耳、大脑相互配合运作,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大脑形成有效刺激,增强记忆,加深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此,古典诗歌教学也一定要重视诵读的教学。
二、学诗须先提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诗歌诵读是如此必要,那么如何去吸引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提起他们的朗读兴趣,读出其中的韵律美呢?
(一)设置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内心相应的生活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古琴演奏的曲段,带引学生进入清心平和的氛围里。之后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记忆和相应的生活体验轻声诵读,同时在头脑中想象构造出一幅幽静美好的山林图景。清秋日暮时的山间,新雨过后,明月照林,溪水流动;浣女归来、渔舟穿行在莲池中,空寂中透出几分喧闹,但仍不失清幽。想象此画,犹如置身此景。学生初步领悟诗人的平和恬淡的情感,从而进一步理解诗人向往归隐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再加上优雅的韵律,更增添了美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把握好诗歌节奏韵律的基础,是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如乐府《将进酒》,语句整散参差错落,节奏多变,情感炽烈,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豪放浪漫的风格。诗中多变的韵律映衬着诗歌激越动荡的情感,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大鼓激奏的动感,给人以豪迈雄浑的感受。学生在反复准确诵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着诗歌语言的美妙,也就愿意去读诗了。
(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
教师的范读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能引领学生感悟到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情感,领略到诗歌语言的美妙。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就写道:“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因此老师在诗歌教学当中,应注意通过范读来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蜀道难》诗句发语突兀,大起大落,感情变化巨大,作者在句式上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七言等,使节奏的疾徐变化与感情的起伏跳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准韵脚,确定节拍。并组织多种诵读的形式,或自读,或对读,或小组读。再之后笔者便示范诵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老师在背诵过程中的对诗歌情感的处理与表现。如诗歌开头一句,“噫吁唏”须一气读出,表现出世人的惊叹。“危乎高哉”,“危”“高”重读,“乎”“哉”语音延长些,表明蜀道之险,非同一般。透过诗句的反复诵读,学生便较为容易地体会到诗人李白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
示范完后,就让学生也带着感情模仿着去诵读。在自由读过程中,允许学生带着个人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对诗歌诵读作新的处理。
教师也可用录音机播放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之后自己模仿、揣摩着去读。
当学生按照要求诵读了两遍后,情绪就被拨动起来了,后面的内容赏析环节也就顺理成章的开展了。
三、准确把握好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韵律,学生就有可能体验到诗人所要表现的情感。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一特点来进行。
(一)在诗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
什么是诗歌的节奏?节奏专指语句的长短,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按相应的内容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回环往复的组合形式。
通过诵读,了解古典诗句停顿的特点,使学生体会古典诗歌的音韵美。学生掌握了古典诗歌的音韵节奏后,就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当读得朗朗上口之时,背诵和记忆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就为后面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从诗句音节入手,要求学生先给诗歌划分节奏,后再诵读。
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应按二/一/二的节奏诵读,但有时也有一些变化,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则是二/二/一的节奏来诵读的。划分节奏,有时也要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而对近体诗,因其形式固定,格律严密,讲求对仗工整,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们的节奏变化比较有规律。如五绝的话,就是二二一或二一二,要不就是三二或二三等。接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语速平缓,语气稍有懊悔意。“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洁净、幽美的田园景色,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因此读时语速可快些,节奏则变成了二一二和二二一,流露出喜悦的心情。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句的节奏也换成了二二一和二一二,语音上扬,“复”字可读得拖长一点,语速由稍快变回平和,充分表达了诗人决意归隐田园的心志。 (二)在诗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
什么是诗歌的韵律?韵律一方面指诗歌的押韵,另一方面指贯穿全篇的内在旋律。文字的平仄排列,音韵高低错落,有轻有重,形成优美和谐的音调,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同时诗歌的内容充满诗情画意和深蕴人生哲思,仿佛是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达到了和谐与美的统一境界。
如朗读课文《将进酒》时,笔者就先提示学生:首先要找出诗中押韵的地方,其次,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与情感变化来定高低快慢与轻重。
该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感情的大起大落。诵读时应依据诗人感情的起落来选择不同的节奏韵律。诗开头语调高昂,语速稍缓,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不可阻挡的感觉。“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由眼前景想到人生,“悲白发”的“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宇宙人生都写到了,境界极其宏大,应读得慷慨激越,但又带有悲怆的韵味。“人生”两句由“悲”转“欢”“乐”,情感渐趋狂放。“莫使金樽空对月”用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语气更强烈,狂放不羁的个性更突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显示出诗人强烈的自信,要读得掷地有声。“会须一饮三百杯”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饮读得热情自然,当中稍有狂放不羁的意味,节奏稍快。“钟鼓”二句是全诗的主旨,抒写诗人愤激之情。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古来”两句是愤慨之句,用强音重读。“惟有饮者留其名”,曹植与诗人皆是有才难展不凡之人,故应读得悲而不伤,略带高傲豪放之气。“古来圣贤皆寂寞”,有感慨之叹,语调可较前放低些,语速平缓,而下句则又低重转向高,表现诗人放纵不羁、恃才傲物的个性,语速也由平缓转向稍快,宜重读。“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稍缓,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连着快读,“与尔同销万古愁”按二二三节奏读,速度稍放慢,“销”字重读,“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可拖长语调。狂放纵酒是为销愁,狂放的程度恰恰表现了愁苦的深度。
当学生开始有感情地诵读,诵读过程中伴随着内心情感的涌动,展开奇妙的想象,体味意蕴丰富的语句时,自然就进到诗歌的意境中来。
总之,古典诗歌教学的要点在于反复诵读,让学生形成诵读的习惯,在朗朗读书声的伴随下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翠红.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诗歌教学)[EB/OL].(2007-4-29).http://www.yuwen888.com/Article/Class64/6526.html
【作者简介】刘静,梧州市第七中学教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诗歌教学 朗读 韵律 节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96-02
一、重视朗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的文字富于音韵美。中国的诗词歌赋有其独特的节律与音韵美感的。诗人正是通过那些富于节奏感、音韵美的字词来组构意象,塑造意境,去传情达意的。而读者也正是在诗句抑扬顿挫、高低快慢,徐疾急缓的节奏韵律中,体会出诗歌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进而品味出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来。所以学诗一定要会读诗,而且要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来,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诗歌独特的美感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朗读的过程中,需要调动眼、口、耳、大脑相互配合运作,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大脑形成有效刺激,增强记忆,加深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此,古典诗歌教学也一定要重视诵读的教学。
二、学诗须先提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诗歌诵读是如此必要,那么如何去吸引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提起他们的朗读兴趣,读出其中的韵律美呢?
(一)设置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内心相应的生活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古琴演奏的曲段,带引学生进入清心平和的氛围里。之后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记忆和相应的生活体验轻声诵读,同时在头脑中想象构造出一幅幽静美好的山林图景。清秋日暮时的山间,新雨过后,明月照林,溪水流动;浣女归来、渔舟穿行在莲池中,空寂中透出几分喧闹,但仍不失清幽。想象此画,犹如置身此景。学生初步领悟诗人的平和恬淡的情感,从而进一步理解诗人向往归隐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再加上优雅的韵律,更增添了美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把握好诗歌节奏韵律的基础,是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如乐府《将进酒》,语句整散参差错落,节奏多变,情感炽烈,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豪放浪漫的风格。诗中多变的韵律映衬着诗歌激越动荡的情感,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大鼓激奏的动感,给人以豪迈雄浑的感受。学生在反复准确诵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着诗歌语言的美妙,也就愿意去读诗了。
(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
教师的范读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能引领学生感悟到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情感,领略到诗歌语言的美妙。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就写道:“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因此老师在诗歌教学当中,应注意通过范读来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蜀道难》诗句发语突兀,大起大落,感情变化巨大,作者在句式上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七言等,使节奏的疾徐变化与感情的起伏跳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准韵脚,确定节拍。并组织多种诵读的形式,或自读,或对读,或小组读。再之后笔者便示范诵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老师在背诵过程中的对诗歌情感的处理与表现。如诗歌开头一句,“噫吁唏”须一气读出,表现出世人的惊叹。“危乎高哉”,“危”“高”重读,“乎”“哉”语音延长些,表明蜀道之险,非同一般。透过诗句的反复诵读,学生便较为容易地体会到诗人李白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
示范完后,就让学生也带着感情模仿着去诵读。在自由读过程中,允许学生带着个人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对诗歌诵读作新的处理。
教师也可用录音机播放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之后自己模仿、揣摩着去读。
当学生按照要求诵读了两遍后,情绪就被拨动起来了,后面的内容赏析环节也就顺理成章的开展了。
三、准确把握好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韵律,学生就有可能体验到诗人所要表现的情感。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一特点来进行。
(一)在诗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
什么是诗歌的节奏?节奏专指语句的长短,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按相应的内容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回环往复的组合形式。
通过诵读,了解古典诗句停顿的特点,使学生体会古典诗歌的音韵美。学生掌握了古典诗歌的音韵节奏后,就可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当读得朗朗上口之时,背诵和记忆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就为后面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从诗句音节入手,要求学生先给诗歌划分节奏,后再诵读。
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诗,应按二/一/二的节奏诵读,但有时也有一些变化,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则是二/二/一的节奏来诵读的。划分节奏,有时也要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而对近体诗,因其形式固定,格律严密,讲求对仗工整,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们的节奏变化比较有规律。如五绝的话,就是二二一或二一二,要不就是三二或二三等。接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语速平缓,语气稍有懊悔意。“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洁净、幽美的田园景色,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因此读时语速可快些,节奏则变成了二一二和二二一,流露出喜悦的心情。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句的节奏也换成了二二一和二一二,语音上扬,“复”字可读得拖长一点,语速由稍快变回平和,充分表达了诗人决意归隐田园的心志。 (二)在诗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
什么是诗歌的韵律?韵律一方面指诗歌的押韵,另一方面指贯穿全篇的内在旋律。文字的平仄排列,音韵高低错落,有轻有重,形成优美和谐的音调,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同时诗歌的内容充满诗情画意和深蕴人生哲思,仿佛是一幅幅美妙的画卷,达到了和谐与美的统一境界。
如朗读课文《将进酒》时,笔者就先提示学生:首先要找出诗中押韵的地方,其次,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与情感变化来定高低快慢与轻重。
该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感情的大起大落。诵读时应依据诗人感情的起落来选择不同的节奏韵律。诗开头语调高昂,语速稍缓,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不可阻挡的感觉。“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由眼前景想到人生,“悲白发”的“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宇宙人生都写到了,境界极其宏大,应读得慷慨激越,但又带有悲怆的韵味。“人生”两句由“悲”转“欢”“乐”,情感渐趋狂放。“莫使金樽空对月”用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语气更强烈,狂放不羁的个性更突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显示出诗人强烈的自信,要读得掷地有声。“会须一饮三百杯”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饮读得热情自然,当中稍有狂放不羁的意味,节奏稍快。“钟鼓”二句是全诗的主旨,抒写诗人愤激之情。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古来”两句是愤慨之句,用强音重读。“惟有饮者留其名”,曹植与诗人皆是有才难展不凡之人,故应读得悲而不伤,略带高傲豪放之气。“古来圣贤皆寂寞”,有感慨之叹,语调可较前放低些,语速平缓,而下句则又低重转向高,表现诗人放纵不羁、恃才傲物的个性,语速也由平缓转向稍快,宜重读。“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稍缓,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连着快读,“与尔同销万古愁”按二二三节奏读,速度稍放慢,“销”字重读,“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可拖长语调。狂放纵酒是为销愁,狂放的程度恰恰表现了愁苦的深度。
当学生开始有感情地诵读,诵读过程中伴随着内心情感的涌动,展开奇妙的想象,体味意蕴丰富的语句时,自然就进到诗歌的意境中来。
总之,古典诗歌教学的要点在于反复诵读,让学生形成诵读的习惯,在朗朗读书声的伴随下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翠红.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诗歌教学)[EB/OL].(2007-4-29).http://www.yuwen888.com/Article/Class64/6526.html
【作者简介】刘静,梧州市第七中学教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