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ABC成本法又名作业基础成本制度,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术界对ABC成本法的研究日趋完善,许多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本文将对ABC成本法的实施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ABC成本法;成本分配;产品成本
1.ABC成本法的基本含义
ABC成本法的全称是作业基础成本制度,又叫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分配率进行费用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立足于“作业耗费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其成本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于每一作业,然后再由每一作业的费用分摊到产品成本。
2.ABC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中介、对作业活动进行的动态核算和追踪反映。所以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就是把各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一般采用以下具体程序:
第一步: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
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是实施作业所运用或使用的经济要素,该步骤以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如材料资源库、人力资源库、动力资源库等。由于资源进入作业系统,并非都被消耗,也不一定是对最终产出有意义的耗费。因此,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只把有意义的资源耗费计入作业成本,而无益于产品形成的资源消耗价值则应通过期间费用汇集,不计入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法并不改变企业所耗资源的总额;作业成本法改变的只是资源总额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额以及资源总额在存货和销售成本之间的分配额。
第二步:确认作业,将作业中心各资源库汇集价值分解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
该步骤在作业确认后,需解决如何将资源库价值结转到各作业成本库这一具体分配问题。作业成本分配的基本规则是: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耗用量,资源耗用量与作业量的关系称为资源动因。资源动因反应了作业对资源的消耗状况,可作为资源库价值分解到各作业库的依据。确定资源动因的原则是(1)若某一项资源的耗费是为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则直接计入该特定的产品成本;(2)若某一项资源耗费可以从发生领域上区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3)若某项资源耗费从最初消耗上呈混合耗费形态,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耗费分配到各作业。在成本计算中,先把各资源库价值依据上述原则一一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去,再将每一个作业成本库中转入的各项资源价值汇总形成了作业成本价值。
第三步: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成本计算单中,计算出各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由于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耗用量,这种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的关系就是作业动因。所有作业动因可作为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之中去的标准。由于作业动因集财务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运输距离、质量检验时间、调整准备次数),将作业成本库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计算单以后,再采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现行做法,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对象由传统成本计算中的产品转为产品与作业并重,作业既是成本形成的载体,又是成本计算的对象。企业所消耗的各项资源首先归集为作业成本,再由作业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上,资源、作业、最终的产品,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通过作业成本能够反映生产过程与成本动因之间的联系。这种核算程序能揭示出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
3.实施ABC成本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推行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
(1)企业推行ABC作业成本法,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我国企业在运用ABC作业成本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ABC在各国企业运用的经验得出,并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运用ABC,如果一个企业制造费用只占用一小部分,或者企业只有单一产品,则ABC并不比简单的传统成本法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2)企业推行ABC作业成本法,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实施ABC系统,仅仅有先进的会计系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ABC 管理的严格性:否则,如果各个作业中心提供了失真数据,就不能提供真实的成本信息。
(3)企业推行ABC作业成本法,必须取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ABC不是仅靠会计人员就能完成的工作,它尤其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这是成功应用ABC法的先决条件。ABC的具体核算和管理系统必须同企业的总体管理体系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管理层的支持,才能发挥足够的效用。
4.ABC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1)从生产组织制度上看,ABC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JIT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作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2)从内部控制效果上来看,各个作业中心也是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能否主动地提供ABC需要的准确数据,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作业中心的控制,努力提高各个作业责任人的素质,保证责任人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3)从会计人员构成上讲,企业需要聘请ABC专家小组,这又容易导致ABC本身成本过大。因此,在可接受的成本下拥有足够的了解ABC的会计师队伍,是又一个必要条件。
(4)从成本构成上讲,有些制造企业,直接成本较大,没有必要使用ABC,相反,间接费用较高的企业,在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准确度不满、生产制造复杂性大、产品结构复杂、作业类别多、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同时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变动较大,从而导致生产调度部门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投产准备的次数及成本增加,并且拥有现代化会计系统等条件下,应用ABC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作业成本法一方面把资源的消耗(成本)作业联系起来,进而把作业和产品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把企业内部系列作业提供顾客的累计价值和企业的收入联系起来。而提供给顾客最终价值的形成过程(由价值链体现)和通过作业成本法所计算的相应资源消耗(体现在作业链中),又都纳入贯彻始终的作业管理体系,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协调—致,共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做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璞,陆艳红.北大纵横管理咨询系列—财务管理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2010.
[2]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王纹,孙健.SAP 财务管理大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ABC成本法;成本分配;产品成本
1.ABC成本法的基本含义
ABC成本法的全称是作业基础成本制度,又叫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分配率进行费用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立足于“作业耗费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其成本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于每一作业,然后再由每一作业的费用分摊到产品成本。
2.ABC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中介、对作业活动进行的动态核算和追踪反映。所以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就是把各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一般采用以下具体程序:
第一步: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
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形态。是实施作业所运用或使用的经济要素,该步骤以每类资源设立资源库,如材料资源库、人力资源库、动力资源库等。由于资源进入作业系统,并非都被消耗,也不一定是对最终产出有意义的耗费。因此,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只把有意义的资源耗费计入作业成本,而无益于产品形成的资源消耗价值则应通过期间费用汇集,不计入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法并不改变企业所耗资源的总额;作业成本法改变的只是资源总额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额以及资源总额在存货和销售成本之间的分配额。
第二步:确认作业,将作业中心各资源库汇集价值分解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
该步骤在作业确认后,需解决如何将资源库价值结转到各作业成本库这一具体分配问题。作业成本分配的基本规则是: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耗用量,资源耗用量与作业量的关系称为资源动因。资源动因反应了作业对资源的消耗状况,可作为资源库价值分解到各作业库的依据。确定资源动因的原则是(1)若某一项资源的耗费是为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则直接计入该特定的产品成本;(2)若某一项资源耗费可以从发生领域上区分为各作业所耗,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3)若某项资源耗费从最初消耗上呈混合耗费形态,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耗费分配到各作业。在成本计算中,先把各资源库价值依据上述原则一一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去,再将每一个作业成本库中转入的各项资源价值汇总形成了作业成本价值。
第三步: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成本计算单中,计算出各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由于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耗用量,这种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的关系就是作业动因。所有作业动因可作为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之中去的标准。由于作业动因集财务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运输距离、质量检验时间、调整准备次数),将作业成本库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计算单以后,再采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现行做法,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对象由传统成本计算中的产品转为产品与作业并重,作业既是成本形成的载体,又是成本计算的对象。企业所消耗的各项资源首先归集为作业成本,再由作业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上,资源、作业、最终的产品,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通过作业成本能够反映生产过程与成本动因之间的联系。这种核算程序能揭示出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
3.实施ABC成本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推行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
(1)企业推行ABC作业成本法,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我国企业在运用ABC作业成本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ABC在各国企业运用的经验得出,并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运用ABC,如果一个企业制造费用只占用一小部分,或者企业只有单一产品,则ABC并不比简单的传统成本法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2)企业推行ABC作业成本法,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实施ABC系统,仅仅有先进的会计系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ABC 管理的严格性:否则,如果各个作业中心提供了失真数据,就不能提供真实的成本信息。
(3)企业推行ABC作业成本法,必须取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ABC不是仅靠会计人员就能完成的工作,它尤其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从企业竞争战略高度去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这是成功应用ABC法的先决条件。ABC的具体核算和管理系统必须同企业的总体管理体系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管理层的支持,才能发挥足够的效用。
4.ABC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1)从生产组织制度上看,ABC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JIT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作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
(2)从内部控制效果上来看,各个作业中心也是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他们能否主动地提供ABC需要的准确数据,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层需要加强对作业中心的控制,努力提高各个作业责任人的素质,保证责任人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
(3)从会计人员构成上讲,企业需要聘请ABC专家小组,这又容易导致ABC本身成本过大。因此,在可接受的成本下拥有足够的了解ABC的会计师队伍,是又一个必要条件。
(4)从成本构成上讲,有些制造企业,直接成本较大,没有必要使用ABC,相反,间接费用较高的企业,在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准确度不满、生产制造复杂性大、产品结构复杂、作业类别多、生产工艺复杂多变,同时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变动较大,从而导致生产调度部门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投产准备的次数及成本增加,并且拥有现代化会计系统等条件下,应用ABC才是比较有意义的。
作业成本法一方面把资源的消耗(成本)作业联系起来,进而把作业和产品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把企业内部系列作业提供顾客的累计价值和企业的收入联系起来。而提供给顾客最终价值的形成过程(由价值链体现)和通过作业成本法所计算的相应资源消耗(体现在作业链中),又都纳入贯彻始终的作业管理体系,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协调—致,共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做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璞,陆艳红.北大纵横管理咨询系列—财务管理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2010.
[2]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王纹,孙健.SAP 财务管理大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