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uter2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政治课教学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使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而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及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看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化看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说教的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变化或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综合分析,学生对改革开放20年的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三、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问题或对自身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的能力。政治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事实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上的创新,先要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诸如突破定势思考法、发散求异思考法、放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的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责 编 木 子
其他文献
她,豫西南新野县14个乡镇中心校中唯一的一位女校长。  她,从教12个春秋,带领一个拥有25所中小学的乡镇迈入县(市)教育系统先进行列。她就是南阳市“巾帼建国标兵”、市“三八红旗手”,新野县城郊乡中心校校长左玉亚。  立潮头,唱响校园木兰曲  在新野县城郊乡25所中小学校中,10年前,班子最散、摊子最烂、教学质量落后的学校要数袁庄小学了。这所小学位于3个乡镇的交界处,又是河边、路边、城边集中的杂乱
一、什么是德育模式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和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些本质特性,作为中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的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类比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主动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唤起他们敬佩、喜爱、悲伤、愤怒等心理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提高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并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健全人格。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综合课程,所以它的教学设计应特别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感悟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