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中的改革课程功能部分,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来源。
一、如何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种人和事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
三个要素完整地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画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三个要素构成了人的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过程,又具有层次递进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它不仅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能对学生个人的一生发展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逐步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1、设计巧妙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围宽泛,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环境,又有变化万千的人文环境,还有复杂多样的人类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选取易于学生接受的素材,创设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学生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创设体验空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改善课堂中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学生获取精确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由认知领域扩展到了情感,生命和人格领域,使学生不仅拥有的不只是知识的增加过程,更拥有了整个人的成长过程,即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3、参与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认知世界的态度
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规律时,对知识理解透彻,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这是“动手参与”的理念。
精心设计模拟实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
4、和谐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绝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参与者、探索者。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信;注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在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中强化自信。我們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是学生在充满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只有当学生感到平等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5、增强环保认识、培养爱国情感和全球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环保意识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中国现状的危机感,激发学生树立起对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感,自觉地思考环境与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从而养成关注科技发展,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习惯;通过环保意识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把自身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全球意识,并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为全人类共同利益作出贡献。
爱国情感就是在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主权、领土的热爱、维护其完整性的巨大责任感和极其深厚的感情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地理科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爱国教育素材。它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培养爱国情感和经济意识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要经常把各种传媒与地理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各种信息进行整理,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到学生中去。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比如经济发展与合作、全球性环境问题等,建立爱国情感与全球意识的联系。
总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拥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合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奋斗目标等多个方面“润物细无声”,最终使“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于我们的课堂。
一、如何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种人和事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
三个要素完整地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画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三个要素构成了人的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过程,又具有层次递进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它不仅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能对学生个人的一生发展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逐步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1、设计巧妙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围宽泛,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环境,又有变化万千的人文环境,还有复杂多样的人类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选取易于学生接受的素材,创设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学生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创设体验空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改善课堂中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学生获取精确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由认知领域扩展到了情感,生命和人格领域,使学生不仅拥有的不只是知识的增加过程,更拥有了整个人的成长过程,即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3、参与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认知世界的态度
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规律时,对知识理解透彻,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这是“动手参与”的理念。
精心设计模拟实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
4、和谐互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绝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参与者、探索者。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信;注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在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中强化自信。我們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是学生在充满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少一点自卑,多一些自信;少一点指责,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些合作,从而走向人格独立、身心健康。只有当学生感到平等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5、增强环保认识、培养爱国情感和全球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环保意识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中国现状的危机感,激发学生树立起对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感,自觉地思考环境与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从而养成关注科技发展,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习惯;通过环保意识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把自身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全球意识,并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为全人类共同利益作出贡献。
爱国情感就是在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主权、领土的热爱、维护其完整性的巨大责任感和极其深厚的感情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地理科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爱国教育素材。它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培养爱国情感和经济意识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无法代替的功能。要经常把各种传媒与地理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各种信息进行整理,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到学生中去。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比如经济发展与合作、全球性环境问题等,建立爱国情感与全球意识的联系。
总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拥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合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奋斗目标等多个方面“润物细无声”,最终使“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于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