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压力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N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健康教育;压力应对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0-0075-03
  【作者简介】罗元珊,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广东中山,528404)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体验到压力增大是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会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情绪状态、生理状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会积极地看待和应对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积极应对压力”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索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人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实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来访者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是源于自己的认知建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认知模式,正确理解认知和情绪行为的关系,系统地、渐进地学习构筑一个积极的认知模式。在心理健康课上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性地评估事件,理解负性认知及行为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发展正向的认知模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听年级的科任老师说,大家最近有一些压力,是这样吗?
  学生:是的。
  教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上一节关于压力应对的课。这节课的大部分环节都需要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和投入,你的参与度越高,就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我们先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下你现在体验到的压力分数(1~10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力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压力体验
  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历史练习册》上的错题,要求被抽到的学生站到讲台上,快速回答出题目的正确答案。
  被抽到的学生上台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现在来采访下这几位同学: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感受是怎样的?你当时脑子里出现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1:站到讲台上感觉压力好大,面对着全班同学,尤其是在听老师念题目的时候,我的手心都在冒汗。老师念完题目的时候,我都忘记前面的选项有哪些了,我一直想着我是班长,大家都看着我,我一定不能答错,如果我答错了肯定会被同学嘲笑的。
  学生2:我没什么感觉,因为老师说只抽查2名同学,我觉得肯定抽不到我。我站上来的时候还没反应过来,还是觉得老师不会抽到我。
  教师:通过提问发现:大部分同学在刚才的活动中都体验到紧张、焦虑、压力感等感觉;少部分同学觉得没有感觉;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虽然担心被老师抽查到,但是感觉老师不会点到自己。对于老师抽查错题这件事,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和感受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抽查错题这个活动,促使学生体验压力感,引导学生注意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
  三、初识认知模式
  PPT出示人的认知模式图:情境/事件—认知/自动思维—反应(情绪、行为、生理)。
  教师:同学们,心理学上认为压力会对我们的生理反应和认知过程产生影响。根据老师给大家展示的这个认知模式图,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1:脑子里的判断会影响结果。
  学生2:相同的事情、不同的看待方法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学生3:有时候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只改变我们的看法。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刚刚回答问题的2位同学的认知模式图。事件是被老师抽查。同学1的认知和想法是:“我是班长,大家都看着我,我一定不能答错,如果我答错了肯定会被同学嘲笑。”她所体验到的情绪是:担心、紧张、压力大;当时的行为是:手心冒汗、忘记老师所读选项的具体内容。这位同学所体验到的压力感和紧张,大部分是“不能出错”“我是班长要给大家做好榜样”这些想法造成的。而另一位同学的想法是“老师抽不到我”,他体验到的感觉是“无所谓、没感觉”。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和反应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所导致的,我们学会了灵活地调整认知,就能更好地应对压力。
  设计意图:通过压力情境和压力访谈,一方面帮助学生体验到压力感,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认知对我们情绪和反应的影响。
  四、“我的压力圈”
  教师: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在纸的中间画一个小人,小人的周围画上一些圆圈,每个圆圈代表你的一个压力,圆圈面积的大小代表这方面压力的大小,然后在这个圆圈里面写上压力的具体内容和你对这方面压力的认知、感受。
  学生按照要求画“压力圈”。
  教师:同学们,这些压力圈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呢?
  学生:学习、考試、生活、人际关系、家庭、个性、外貌……
  教师:同学们都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压力,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压力。
  学生1:客观现实存在的压力,升学的要求。
  学生2: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
  学生3:家长的要求,害怕父母失望。
  教师:造成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外在的环境和我们内在的一些认知和观念。心理学中有三种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分别是:重新评估压力,调整认知和生活方式;放松;生理上的活动释放。
  设计意图:通过画出自己的“压力圈”和对各个方面压力进行认知,学生体验到自身各个方面的压力;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压力产生的内外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压力的意识。
  五、认知调整练习——解救小熊猫
  PPT呈现小熊猫的案例。
  教师:同学们都面对着各个方面的压力,我们现在要一起完成一项帮助小熊猫的任务。大家觉得我们可以怎样解救小熊猫呢?   学生1:对于“作业写不完”的壓力,小熊猫之前的想法是“完蛋了”,它可以用调整认知的方法,想着“慢慢写,安排好进度,按照进度完成,真的写不完也不会真的完蛋”。
  学生2:对于“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的压力,小熊猫可以这样想:“走在努力进步的路上,就是一个好学生。”
  学生3:对于“时间不够用”的压力,小熊猫可以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每天做完该做的事情。
  学生4:对于“担心不能通过国宝测试”的压力,小熊猫可以放松一下,听听音乐、跑跑步再准备考试。
  设计意图:通过解救小熊猫这个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大家理解认知调整的方法,并且初步了解、应用积极应对压力的三种方法。
  六、自我调整训练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刚帮助小熊猫的活动,大家学习到了很多技巧,现在请在自己的每个“压力圈”旁边,再次运用今天我们所学习到的三种应对压力的方法,重新评估我们面对的压力,并且写下你准备怎么面对这方面的压力。
  学生写下应对压力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在纸上写下你现在对自己体验到的压力感的评分(1~10分)。今天的课,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1:刚才的活动之后,我感觉轻松了很多,我有很多很大的圆圈,开始我给自己的压力打了8分。但是学习了应对压力的方法后,我觉得轻松了很多,当我有压力时可以去跑步、打羽毛球,最后我理智地评价了这些“压力圈”,我的压力分值变小了。
  学生2:我学会了一些减轻压力的方法,最关键的不是压力,而是我们看待这些压力的态度,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把问题想严重了。
  设计意图:通过最后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内化认知调整的观念,并能够针对自身情况,灵活地进行认知调整,学习积极应对压力的方法。
  【教学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源自于西方,部分专业名词比较晦涩,教师在课堂准备时,应该更多地以生活化的词汇来表达这些专业术语。在课堂上,教师应确认学生已经充分理解教师表述的意思。
  这节课学生的反应不一,大部分学生全程积极地参与课堂。“初识认知模式”这个环节,学生对部分专业词汇的理解有难度;“画出我的压力圈”这个环节效果不错,学生都能认真画出自己各个方面的压力;“帮助小熊猫”这个环节学生参与度高,能开始尝试运用教师所教授的方法来帮助小熊猫;最后,“自我调整训练”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进行认知调整,并且经过认知调整之后感觉到的压力评分有所降低。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探索式的课堂感到不太适应。
  【课堂点评】
  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并且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完成专业知识的转化。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活动内容,尤其是“解救小熊猫”这个环节,富有创新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内心深处的善意动机,这样才能真正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在思考该如何帮助一只充满压力的小熊猫,他们的内心深处一定也产生了自我反思和愉悦感,真正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目标。
  这一教学案例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成为只是带着学生娱乐的活动课,而是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这一教学案例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让学生体会调整认知模式和激活行为。从“解救小熊猫”这一活动,过渡到学生自我调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从课堂中获益。
  最后,教师可以在这一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再实施一次巩固练习的课程。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该方法的情况,并针对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障碍,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将会优化这一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
  (点评嘉宾:彭茹静,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预防校园欺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规保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协作,也需要有效预防、干预机制的建立和校园欺凌干预队伍的建设。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就要求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欺凌事件有正確的认识,掌握科学的方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与引导,从源头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本期专题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入手,介绍预防和干预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的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关于组成人民志愿军的命令》里指出:“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即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一个极重要的政治基础”。1951年1月19日,毛主席又指示志愿军要“爱护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
【摘 要】“大渔网”游戏以一种伙伴之间互动、合作、对话、交流、链接的方式,打开了学生伙伴交往的“心门”。在不断变化的游戏角色中,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在角色体验中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在不断变换的伙伴“牵手”中,注入来自生命中重要他人带来的心理成长助推力;在不断变化的“结网”形式中,搭建舒适的心理成长平台,营造和谐融洽的伙伴交往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总结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和13个方面的任务。全会强调指出,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
【关键词】自残行为;个案辅导;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6-0020-03  【作者简介】杨瑜,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丹阳,212300)教师,一级教师。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舸,女,17岁,身高155厘米左右,体重中等,某职校综合高中班高一学生,汉族。  小舸第一次来的时候较紧张,穿着校服,扎着头发,眼睛一直看
一、对父亲又爱又恨  小L,女,16岁,高一学生,在校住宿,身体状况良好,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咨询。父母在小L初三时离婚,她跟随妈妈在姥姥家生活,父母暂时都没有再婚。  据小L反映,爸爸在与妈妈的离婚问题上不顾及妈妈的情感,也没有顾及当时正上初三的自己的学业,自己和妈妈对爸爸产生了恨意。上了高中后,爸爸每个周末都给她打电话,也经常来看望她,表达一个父亲对女儿无限的关心和爱。  二、夹在父母之间的纠结
老红军战士、开国少将董宏国参加并记录了红四方面军长征从秦岭到巴山途中的几件事,鲜为人知,真实感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遗稿收藏者予以整理发表,为“四史”教育提供一份生动素材。饥不择食  我们红四方面军自1932年9月撤离鄂豫皖,过了京汉铁路后,行军打仗两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进入鄂西后都在山区活动,到了陕西秦岭山中更是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粮食更加困难,所以连队很少集体做一次饭吃,都是班
一、恐惧弹琴的女孩  小辛,19岁,大专二年级学生,常穿灰黑色的衣服,佝背含胸,拘谨小心,做什么都生怕出错。当她踌躇着敲开咨询室的大门时,双手发抖,好半天才说出自己的困难——没有办法弹钢琴,一直在回避,又想顺利毕业,感到无助、无力、慌张、恐惧。  二、恐惧弹琴的概念化理解  小辛跟随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工作繁忙,小辛成为小自己六岁的妹妹的主要养育者。上学之余,小辛要承担许多家务,几乎没有社交。
一、恐惧弹琴的女孩  小辛,19岁,大专二年级学生,常穿灰黑色的衣服,佝背含胸,拘谨小心,做什么都生怕出错。当她踌躇着敲开咨询室的大门时,双手发抖,好半天才说出自己的困难——没有办法弹钢琴,一直在回避,又想顺利毕业,感到无助、无力、慌张、恐惧。  二、恐惧弹琴的概念化理解  小辛跟随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工作繁忙,小辛成为小自己六岁的妹妹的主要养育者。上学之余,小辛要承担许多家务,几乎没有社交。
1.贺页朵的“宣誓书”  井冈山博物馆讲解员:各位观众大家好,咱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物,是一位农民党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入党誓词。CCP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  入党誓词上面写的是“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红布两边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与入党的时间、地点:中国共产党党员贺页朵;地点北田村;1931年1月25日。虽然这份誓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