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就是说,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既要注意“声”的指导——让学生读正确,又要注意“情”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即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朗读表现”等形式加强朗读指导。在朗读指导中,如何“声”“情”并茂呢?教师要扎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指导学生克服方言的影响,把字音读准
要正确地朗读,就要注意克服方言的影响,把字音读准。据笔者了解,闽南语系的发音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容易混淆声母“f与h”“n与l”“z、c、s与zh、ch、sh”的音和韵母“in与inɡ”的音,没有翘舌音。例如:把“开会”读成“kāifèi”,“飞机”读成“huījī”,“喜欢”读成“xǐ fān”,“娘”读成“liánɡ”,“师生”读成“sī sēn”,“性情”读成“xìn qín”等。在教学中,教师一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尤其要针对因方言影响容易读错的字,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二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除了课堂上订正外,还要注意在其他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加以纠正;三要严格要求学生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二、切实抓好停顿与语气、语调的练习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停顿(尤其是长句的停顿处理)、重音、语速语气的变化等。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一课中有很多长句,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句的停顿和语气语调的处理,学生不容易把握,用斜线将需要停顿的地方标出,学生就易于读出这个长句的停顿。再让学生试着对其他长句标出停顿,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渐能掌握有关停顿的技巧。
一般而言,语气语调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先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语言蕴含的情感,再根据文本内容的情感基调来处理。如果所表达的情感是沉重的,就要读得低沉、缓慢;如果所表达的情感是热烈的,就要读得高亢而稍快;如果所描绘的是优美意境,则要读得柔和、舒缓。以上述《乡下人家》的这句话为例,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就必须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去品味,从而体会这句话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乡下人家屋前瓜藤攀檐的景象与城里高楼门前的景象作对比,表达出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自然、质朴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这样,再稍加点拨,学生领悟了该句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农家小屋前攀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点缀于其中的青、红的瓜,把农家小屋装点得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自然,朗读时宜用舒缓的语调,并重读“别有风趣”;后半句突出“可爱多了”,语速可以稍快,以体现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把这句话读好就比较容易。
三、重视朗读的示范与评价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能单纯讲解理论技巧,而应该重视通过范读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以及及时评价等,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实践中领悟把握朗读技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笋芽儿》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时,是这么指导朗读的:
师: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好好比一比。
师:你们读得这么认真,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发现春雨姑娘的声音很小,沙沙沙,沙沙沙。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1读)
师:这位春雨姑娘好温柔啊,读得轻轻的,慢慢的。
师:谁再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听,像一首动听的歌。难怪课文里说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一起读。(生齐读)
师:雷公公的声音又是怎样的?
生齐答:轰隆隆。
师:还像春雨姑娘那样又轻又慢吗?
生齐答:不是。
师:谁来读?
(生3读)
师:嗯,你一定听过打雷的声音,读得又重又粗,就像大鼓一样重重地敲了起来。咱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你们真能干!一读就发现了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是完全不同的。春雨姑娘是位温柔的姐姐,它怕惊吓了沉睡中的笋芽儿,所以是怎么呼唤的?
生齐答:低声呼唤。
师:老师现在就是沉睡中的笋芽儿,谁来当春雨姑娘,低声把我唤醒?
生4读: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师:你的呼唤声轻轻的,柔柔的,真好听。可是,我的身边还有好多笋芽儿没醒呢,我们一起低声把它们唤醒吧。(生齐读)
……
这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现出来。对于怎么读,教师从没对学生说过要如何处理,而是通过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让读得好的同学起到范读的作用,把朗读技巧的指导自然地融入其中,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习得了朗读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桥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一、指导学生克服方言的影响,把字音读准
要正确地朗读,就要注意克服方言的影响,把字音读准。据笔者了解,闽南语系的发音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容易混淆声母“f与h”“n与l”“z、c、s与zh、ch、sh”的音和韵母“in与inɡ”的音,没有翘舌音。例如:把“开会”读成“kāifèi”,“飞机”读成“huījī”,“喜欢”读成“xǐ fān”,“娘”读成“liánɡ”,“师生”读成“sī sēn”,“性情”读成“xìn qín”等。在教学中,教师一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尤其要针对因方言影响容易读错的字,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二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除了课堂上订正外,还要注意在其他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加以纠正;三要严格要求学生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二、切实抓好停顿与语气、语调的练习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停顿(尤其是长句的停顿处理)、重音、语速语气的变化等。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一课中有很多长句,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句的停顿和语气语调的处理,学生不容易把握,用斜线将需要停顿的地方标出,学生就易于读出这个长句的停顿。再让学生试着对其他长句标出停顿,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渐能掌握有关停顿的技巧。
一般而言,语气语调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先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语言蕴含的情感,再根据文本内容的情感基调来处理。如果所表达的情感是沉重的,就要读得低沉、缓慢;如果所表达的情感是热烈的,就要读得高亢而稍快;如果所描绘的是优美意境,则要读得柔和、舒缓。以上述《乡下人家》的这句话为例,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就必须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去品味,从而体会这句话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乡下人家屋前瓜藤攀檐的景象与城里高楼门前的景象作对比,表达出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自然、质朴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这样,再稍加点拨,学生领悟了该句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农家小屋前攀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点缀于其中的青、红的瓜,把农家小屋装点得别致生动、亲切可爱、质朴自然,朗读时宜用舒缓的语调,并重读“别有风趣”;后半句突出“可爱多了”,语速可以稍快,以体现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把这句话读好就比较容易。
三、重视朗读的示范与评价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能单纯讲解理论技巧,而应该重视通过范读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以及及时评价等,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实践中领悟把握朗读技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笋芽儿》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时,是这么指导朗读的:
师: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好好比一比。
师:你们读得这么认真,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发现春雨姑娘的声音很小,沙沙沙,沙沙沙。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1读)
师:这位春雨姑娘好温柔啊,读得轻轻的,慢慢的。
师:谁再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听,像一首动听的歌。难怪课文里说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一起读。(生齐读)
师:雷公公的声音又是怎样的?
生齐答:轰隆隆。
师:还像春雨姑娘那样又轻又慢吗?
生齐答:不是。
师:谁来读?
(生3读)
师:嗯,你一定听过打雷的声音,读得又重又粗,就像大鼓一样重重地敲了起来。咱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你们真能干!一读就发现了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是完全不同的。春雨姑娘是位温柔的姐姐,它怕惊吓了沉睡中的笋芽儿,所以是怎么呼唤的?
生齐答:低声呼唤。
师:老师现在就是沉睡中的笋芽儿,谁来当春雨姑娘,低声把我唤醒?
生4读: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师:你的呼唤声轻轻的,柔柔的,真好听。可是,我的身边还有好多笋芽儿没醒呢,我们一起低声把它们唤醒吧。(生齐读)
……
这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现出来。对于怎么读,教师从没对学生说过要如何处理,而是通过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让读得好的同学起到范读的作用,把朗读技巧的指导自然地融入其中,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习得了朗读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桥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