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为翼 助童心飞扬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sou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统编教材中的现代诗以儿童诗为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长规律,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小学语文中现代诗的教学要求入手,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分析现代诗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统编教材;现代诗;教学策略
  一、 前言
  在小学统编教材中,现代诗占比约为六分之一,其容量相当于两册书,体现了现代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但在实际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中,以组织学生诵读诗歌和内容解析为主,在学生情感体验和领会方面稍显不足,组织学生创作诗歌的情况更是少有出现,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 小學语文中现代诗教学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现代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在第一学段,教师需组织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及浅近的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获得初步情感体验,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在第二学段,教师需组织学生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领悟诗歌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教师需组织学生阅读诗歌,从整体把握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上述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现代诗教学时,需注重学生的诗歌诵读教学与赏析教学,深化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同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此,在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中,教师需在诵读与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方式,用于语言实践,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及实践素养,实现其全面发展。
  三、 小学统编教材中现代诗的教学策略
  基于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的上述要求,文章以小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阐述现代诗教学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教学经验参考,使教师引导学生“轻叩诗歌大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分别是冰心的《短诗三首》,诗人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母爱、童年、自然的歌颂;艾青的《绿》,通过孩童般的视角描绘了满世界的绿,呈现出了大自然独特的美;叶赛宁的《白桦》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白桦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则用一种愉快的口吻生动地描绘出天晴时和雨后走在小路上的感受。这几首诗创作背景各不相同,要让孩子们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充分地感受诗歌所蕴含的童真,就需要在依托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加深孩子的阅读体验。
  (一)多种方式诵读,获取独特感悟
  统编教材中现代诗的语言优美、节奏明快、琅琅上口,通过诵读教学,可使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为学生感悟诗意奠定基础。就此,在开展现代诗教学时,教师需开展合理的诵读教学,培养学生对现代诗字音、节奏的掌握。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需在现代诗诵读教学中应用多种诵读方法,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某教师在《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运用不同诵读教学方法。
  在《绿》的诵读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首先进行范读,为学生展示诗歌的正确的停顿和字音;其次,组织学生进行齐读,整体感知诗歌;然后,为学生播放《绿》的朗诵音频及视频,引导学生明确诗歌中不同的描写“绿”的词语的层次感,加深学生对诗歌节奏和语气语调的认识;最后,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读音和节奏,添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独立进行小声朗读,使学生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感受。
  在《白桦》的诵读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把握内容整体读,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初读,找出学生读不准音的字词,如“摇曳”“涤荡”“狂妄”等,使学生流畅朗读诗歌;其次,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对诗歌进行分节,明确诗歌第一节描述了“窗前有棵白桦树”,第二节描述了“雪中白桦树的美”,第三节描述了“寂静朦胧中白桦树的美”,第四节描述了“朝霞中白桦树的美”,使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美读,体会诗歌中白桦树色彩变化呈现的动态美感。
  在《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诵读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雨后天晴的场景,组织学生回忆雨后天晴“出去走走”的经历,使学生对诗歌描绘的场景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诗歌内容,展示“雨润过的泥路”“泛着新绿的小草”“潺潺流动的小溪”等短视频,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组织学生在该情境下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明确诗歌中重读和轻读的部分,实现有感情地朗读。
  (二)不同维度赏析,体会诗歌魅力
  现代诗的美体现在语言和形式两方面,在诵读时琅琅上口,诗歌内容滋养心灵,兼备音韵和情感之美。就此,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需组织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含义,明确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白桦》为例,教师通过激活想象和审美鉴赏两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赏析诗歌。
  第一,激活想象。在教授《绿》时,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回想自己曾走过的地方,联想其他文章中关于“绿”的描写。某学生回想自己曾去到的龙脊梯田、张家界森林和春天的植物园;联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绿遍山原白满川”。通过场景与诗歌联想,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绿意盎然的景色图,丰富学生的诗歌体验。在《白桦》这首诗中,诗歌第一节用“银霜”和“雪花”便表现出白桦洁白的身姿,“涂”和“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达了白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从而突出白桦树的高洁品质。在教授这句诗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想象白桦洁白的身姿,从而体悟作者对白桦高洁品质的赞美。在教授第二句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联想到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感受作者对白桦傲然挺立于雪后的赞美。
  第二,审美鉴赏。在《绿》的教授中,教师通过色卡向学生展示诗歌中提到的“墨绿”“浅绿”“粉绿”等颜色,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为审美鉴赏奠定基础,并展示更多颜色的绿,使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含义;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诗歌中“出”“挤”“重叠”“交叉”等字词的含义,感知诗人将“风”“雨”“水”“阳光”看作是“绿的”情境,并分析为何“绿会按着节拍飘动”,使学生感知景物随风飘动的场景,体会诗歌对春天的赞美。在《白桦》的第三节诗句教学中,引导抓住“寂静”“朦胧”“玉立”“闪着”等词,理解作者运用感官相通的手法,写出白桦含蓄而高洁的精神,高尚的气质,突出静静挺立的白桦特别的动态美。   (三)独立创作诗歌,强化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语言的应用,在学生诵读与鉴赏的同时,教师需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现代诗创作中,教师可按照如下两种技巧,组织学生独立创作诗歌。
  第一,迁移仿写。教师可将教材中现代诗的格式、句式结构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短诗三首》中,教师可将冰心老师的诗歌句式结构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在《繁星》(七一)中,教师组织学生按照如下句式仿写:“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 / ”空白处为学生填写内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创作诗歌如下:“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满星的月下/茉莉的花香/奶奶的蒲扇”,使学生养成将自己生活感悟与体验记录下来的好习惯,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绿》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按照诗歌原本的句式进行仿写,或结合生活中的绿色,描述不同的场景,如“长的枝是绿的”“开的花是绿的”等。
  第二,想象补白。教师可将统编教材中现代诗的词句、图文或标点符号为基础,组织学生以其为圆形,向周边辐射,将现代诗为基础,进行拓展改编,可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应用能力。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中,教师可将“……”作为基础,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绿”的想象,将“……”填补为词句。有学生将诗歌中的第二个“……”为基础,填补上“草绿”“葱绿”“豆绿”“果绿”及“青绿”等词。在《在天晴了的时候》的第一节诗句中,引导学生抓住“慢慢地抬头”“试寒”“试暖”等词语,想象小白菊在雨后开放的慢动作场景,从而再补白想象其他动植物在雨后天晴时的表现。在补白的过程中达到诗歌创作、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开展现代诗教学时,教师需教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体会诗歌的魅力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通过文章的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多种诵读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诵读感知诗歌;通过激活想象与审美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通过迁移仿写和想象補白,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孩子们在现代诗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童年、童心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庄美芳.带领学生品味诗歌之美:小学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9(36):56-57.
  [2]黄立新.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策略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54-55.
  [3]麦珏昉.语用、思维、审美:现代诗歌教学的“铁三角”: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二学段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19(30):56-57.
  作者简介:张月锦,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集美区三社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家风教育和富有内涵特点的家规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中小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而言,除了利用较好的学校德育课堂资源以外,要善于挖掘一些经典的家风文化要素,而家规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育人素材,利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和启发性与启智性强的家规作为中小学生道德文化案例教学的主要素材,对于学生的立德树人而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区域活动不但能让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更能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数学区角是教师根据幼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与幼儿共同创设的能激发孩子数学兴趣,习得数学操作方法的活动天地,在自由探索、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操作、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使数学区和其他区域一样走进孩子们的心理,真正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数学”,提升
摘 要: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倡导寓教于趣,寓学于乐,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游戏教学要求。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应用多样的策略将数学游戏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体验游戏,获取数学学习乐趣,积累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文章从挖掘游戏资源、应用游戏资源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实施游戏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游戏教学;教学策
摘 要:南京外国语学校以外语为特色,同时理科竞赛特长显著,信息学学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际金牌总数6枚,拔尖人才成为科技栋梁;近四年每年都有学生保送清华北大,为未来科技发展输送优质人才。文章总结了信息学培养人才的独特课程模式、学习平台,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信息学  南京外国语学校(简称南外)提倡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要旨,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对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仍然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初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以及语文素养能力的提升。为此,文章在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的一些教学措施,用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人文素养,进一步促进初中学生语
摘 要:生物学课程能够积极创设核心素养培育的氛围。而实验是生物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素材。基于实验,学生能加深对结构与功能观的认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形成关心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等。文章以“解剖和观察鸡全翅”为例,以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为切入点,浅要阐述了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实践。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教学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
7月14日,《民主与科学》杂志出刊百期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各民主党派宣传部、报刊社的负责同志,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的有关人士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认真总结了《民主与科学》出版百期以来的成就和经验,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畅谈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实质和新的时代内涵,探讨继续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历史使命,为《民主与科学》杂志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
摘 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体系当中,阅读教学的内容占比几乎达到了整体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二,甚至可以说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从其内容的比例就已经表达得非常明显了。然而部分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没有顾及文章中的细节而导致丢分,学生习惯于对一篇文章进行略读,然后抓住文章重点,然而在很多细节描写的地方却蕴藏着作者的巧心,需要细细研读才能发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阅读;语文素养  一、
摘 要:文章对初中生写作现状进行思考,探寻解决学生写作困境的途径,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营养,从阅读走向写作,以读促写,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生写作现状;名著阅读;写作提升;以读促写的途径  当今初中学生惧怕写作,不会写作渐渐成为语文学习的困境。学生习惯借网络之力,东拉西扯,毫无创造,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素材,无从下手;学生兴趣缺失,应付了事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行业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这不仅是教学发展的趋势所在,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所在。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以下文章将针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