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出世宿命观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中心人物。那隐于南阳,躬耕陇亩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出世。这可能首先与诸葛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分不开。其次与诸葛的宿命分不开。诸葛亮精通掐算,不仅能算出刘备虽是明君,但天不时。诸葛亮肯定也能算出自己即使出世也无用。反之同样说明诸葛亮能算出自己的出世的宿命。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价值观;宿命观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的角色。他是怎样一个人物呢?乾隆皇帝评价诸葛亮说:“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王羲之评价诸葛亮说:“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如果说诸葛亮出世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的知遇之恩的话,这不可否认,但是这里面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诸葛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诸葛亮的宿命。
  诸葛亮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出山到一百零四回去世。一共是六十七回。这六十七回几乎就是围绕诸葛亮来写的。按照文学写作的特点,重要的角色会占多篇幅来写。因此可见诸葛亮的重要性了。实际上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中心人物。诸葛亮体现了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罗贯中把他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这些抽象的东西依托诸葛亮这个核心的人物来表现出。
  三国演义的价值观总体上概括为是以儒家的道德取向为核心的。就是道德取向为导的儒家价值观。刘备在第三次见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与他纵横天下的大事。告诉刘备天命在那了。刘备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这是打动诸葛亮的话。因为这个最根本的“苍生如是何”就点到了诸葛亮的世界观、价值观,诸葛亮为了天下苍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心让他不管出世后的成與不成,不管天命在此,不考虑目的,只想着自己的责任,为天下苍生。为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是儒家的入世的价值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决定了诸葛亮的出山。所以诸葛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成为诸葛亮出世的根本原因之一。诸葛亮有这样关心天下苍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导致诸葛亮出世也就成了诸葛亮的宿命。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写到,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过程中遇到了好几位诸葛亮的密友。首先就是司马徽,司马徽本来是来看好友徐庶的到了刘备的营中发现徐庶已经走了,在和刘备的谈话中,司马徽知道徐庶临走的时候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司马徽就冷冷地说:“元直欲去,自便去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司马徽就说徐庶走就走了,干嘛要推荐诸葛亮让他来呕心沥血。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辅佐,司马徽自称自己散淡惯了,是一个山野的闲人,不堪世用,谢绝出世。因为司马徽他算清了天道,就是刘备虽然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地利和人和”,但是刘备缺少“天时”。就是时候不对,即使刘备是个明君,即使刘备拥有关羽、张飞等人才,即使拥有人民爱戴的“人和”,但是老天爷不想让刘备统一天下,所以谁出山都不行,谁出世也没有用。因此司马徽宁可做一个隐士,流连在山山水水中。刘备后来遇到了诸葛亮的其他几位好朋友,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刘备都分别邀请他们出世,他们都拒绝了,都不愿意出山。这些聪明的名士为什么都不出世呢?因为他们都算清了天命,看清了天命。他们是站在在天意天命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他们知道天意、天命让你不可为就是不可为之的,反之也只是徒劳。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些隐士他们的价值观是属于道家的价值观。他们是消极的看待社会、世间的。他们不积极的想要去参与到社会的事情当中。他们更想的是云游在山水间,隐居在山林中,喝喝茶,饮饮酒,聊聊天,作诗作词,欣赏山林,耕作于田亩。因为他们知道宿命就在那了,一切的一切都早已经有它的安排,强求不得,可做的就是随遇而安。
  诸葛亮精通掐算,不仅能算出刘备虽是明君,但天不时。诸葛亮肯定也能算出自己即使出世也无用。反之同样说明诸葛亮能算出自己的出世的宿命。诸葛亮绝对的能算出自己的宿命,诸葛亮也非常明白自己的使命。所以诸葛亮明知道天命在那里了,也要试一试的付出自己的努力,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诸葛亮不像司马徽、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一样,在知道天命在那了后就放弃了。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它自身的规律。但是为什么要放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放弃发挥自己的才智呢。无论结果如何,最起码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在了这个世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证明了自己的才能与能力。诸葛亮的宿命就是要在世间展现自己才智,而不是像司马徽、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一样放弃使用自己的才智。司马徽、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他们宁愿把自己的旷世才智消磨在山水的隐居,其实是一种浪费。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才智这样的浪费掉的可惜。我们有幸知道诸葛亮出世,有幸领略到了诸葛亮的才智。我相信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肯定是不后悔的。诸葛亮使用了他自己的才智,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他的才能。诸葛亮的宿命之一就是出世去展示自己的才智,让自己的才智不浪费在耕作陇田上。
  《论语·宪问》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早晨开城门的门卫说的是:“就是那个明明知道做不到还要去做的那个孔子吗?”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世界观中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进取精神,与叔本华的厌世主义的人生哲学是相反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后来把它作为儒家的一个思想观念。把它看成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的表达方式。知道做不到,还要做。即使无法实现目的也要去做。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一开始未出山就知道知其不可。诸葛亮也算定了天意,就是天下无法由刘备来实现统一。即便是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时,诸葛亮照样知道不会成功。但是诸葛亮他想要与天命斗争一下。即使不可为,也要勇敢的大胆的去为。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司马徽为诸葛亮可惜。但是诸葛亮肯定不觉得可惜,虽然结果是一开始就知道,但是他与天命抗争过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为了。诸葛亮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践行了儒家的道德价值观。
  北周无名氏的《步虚辞》中说:“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人只有服从上天的安排顺着天意才能积福。诸葛亮不惜违抗天命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德。
  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经被注定的了。如人的生死。它受到上天的主宰与决定。诸葛亮同样也会算出自己的宿命,诸葛亮夜观天象时也知道自己的生命的所代表的的星星。宿命就是上天注定的事情,诸葛亮的宿命就是出世成为辅佐刘备的相。
  如果诸葛亮再三的用“久乐耕锄,懒于应世”来拒绝刘备的三顾茅庐,那么就表现了诸葛亮对知其不可就不可的态度,而诸葛亮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为之的对抗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即使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入世的努力抗争精神。诸葛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得诸葛亮成为三国演义的核心和精神的核心。
  曾以隐于南阳,躬耕陇亩为目标的诸葛亮的出世,与诸葛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分不开,与诸葛的宿命分不开。诸葛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又决定了他的出山的宿命。
  参考资料:
  [1]《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3年12月第1版
  [2]《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曾世强著,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7版第1版
其他文献
几年前的一个情人节晚上,出门逛街前的我只带了金项链作佩饰,忘带了我的银手镯。我和丈夫在商场里购物,等到商场关门之时,我俩才兴高采烈地回家。打开家门,我发现客厅的沙发上放着一个抽屉,我惊讶地说:“抽屉怎么放在这?”丈夫大叫道:“家进贼了。”于是,他马上拿起门口壁橱里的锤子,命令我道:“拿电话报警,到门边,发现房里有人就喊救命。”此刻,昔日温馨的房间马上变得可怕起来,我紧张极了。丈夫手握锤子逐个房间检
期刊
释放正能量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做一件好事、当一次好人很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当一辈子好人。  ——许仁彪的话。  许仁彪,男,1962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松旺庄村。1979年7月河头店高中毕业在村务农。1984年10月,莱西县劳动局从全县历届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中通过层层评审考录,在5000多名考生中录取168人充实企业发展力量,许仁彪以高分录取分配到河头店供销社,从
期刊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是他在晚年创作的。这本书论述了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等方面的伦理学问题。可以作为家长及学生的一本很好的培养孩子的一本有指导和具体操作意义的教科书。  人生的目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的是长大成人后能在这个大地上留下痕迹,像个真正的人那样度
期刊
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重回布衣的灰姑娘看着她的南瓜马车弥散风中,满足且惆怅;通向自由的窗子打开,年华不在的温迪望着女儿与彼得潘渐飞渐远,怀念且感伤;当胡桃夹子重新变为一个僵直的木头人,小意达埋葬了她的花儿,童话消失了。泪水和着破碎的梦境流下,又有什么新的希望扶摇而上,这种绝望与希望,苦涩与甘美并存的味道,也许就叫做长大。  长大,就像在午后三四点钟的阳光抚摸下品味一杯焦糖玛奇朵。入口时,奶油泡沫和
期刊
【Abstract】:A Rose For Emily talks about the aristocratic lady Emily in the South after the Civil War. In this story, the black slave of Emily is one of the remains of the Old South, and William Faulkn
期刊
小溪向往大海的波澜壮阔,越过千山万水,它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侯鸟向往南国的鸟语花香,涉过崇山峻岭,它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沙子向往珍珠的流光溢彩,忍受千辛万苦,它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万物如此,若是心中有了向往,还会有什么能阻挡追求的脚步呢?  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他们甘心失去自己的生命。汩羅江畔,水光滔滔,三闾大夫屈原仰天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有一腔热血报国,却遭奸人陷害,为了追
期刊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命是一颗长满可能的树。”是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道路。有的人常怀感恩幸福之心,心念自己拥有什么;有的人永远斗志昂扬,把目光放向那個自己不曾到达的远方。然而,正如白眼黑眸,唇柔齿坚,“满足”与“进取”似乎永远分离,其实却又终身相依,兼有“满足”的幸福与“进取”的追求才最相宜。  “满足”是对自己现在所拥之事的满意,常怀“满足”之心的人一定十分幸福。杨绛以百岁高龄走在人生边上,
期刊
【摘要】:网络屌丝文学是新时代的产物,尤能体现屌丝价值观、爱情观。本文以作品为基础,分析屌丝文学的某些理路,得出屌丝文学是回忆性的文学观点,它具有明显的悲剧性,主人公身上对于爱情和未来的纠结带来的撕裂感正是当下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屌丝文化;网络文学;逆袭;内涵  屌丝,一个不再火热的名词。没钱,没靠山,没长相,没未来,爱上网,爱游戏,爱开玩笑,更爱李毅大帝,这些人叫屌丝。我们很难
期刊
当夕阳余晖撒过曼哈顿岛西南方的自由女神像时,每一个靠在南海岸边凭栏隔海远望其手中火炬的纽约人以及全世界的游客,迷失在金色的阳光和金色的海水里,那一刻你会感到自由的光芒洒遍心田,由衷的为北美的独立和自由而感到伟大。几百年间自由的信念支撑着美国人,也支撑着全人类的进步。人类正因有着自由的信念,方能创造出不朽的奇迹,自由的力量如气势磅礴的山洪摧枯拉朽般的毁灭一切逆自由而生长的存在。自由的力量又如涓涓流淌
期刊
“如果你爱他,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当飞机上的我第一次鸟瞰纽约时,心里突然想起了一部热播剧中的那句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  这句话,对于一个即将踏上这方颇具争议的热土的我来说,似乎意味着更多的东西。百老汇经久不衰的爵士乐,中央公园的传奇,抑或是那曼哈顿大街的万象众生?大苹果之城,似乎从来就是一直为有梦想的人,在渲染着它的五彩斑斓。远远看去,如此迷人,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