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中心人物。那隐于南阳,躬耕陇亩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出世。这可能首先与诸葛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分不开。其次与诸葛的宿命分不开。诸葛亮精通掐算,不仅能算出刘备虽是明君,但天不时。诸葛亮肯定也能算出自己即使出世也无用。反之同样说明诸葛亮能算出自己的出世的宿命。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价值观;宿命观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的角色。他是怎样一个人物呢?乾隆皇帝评价诸葛亮说:“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王羲之评价诸葛亮说:“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如果说诸葛亮出世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的知遇之恩的话,这不可否认,但是这里面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诸葛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诸葛亮的宿命。
诸葛亮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出山到一百零四回去世。一共是六十七回。这六十七回几乎就是围绕诸葛亮来写的。按照文学写作的特点,重要的角色会占多篇幅来写。因此可见诸葛亮的重要性了。实际上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中心人物。诸葛亮体现了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罗贯中把他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这些抽象的东西依托诸葛亮这个核心的人物来表现出。
三国演义的价值观总体上概括为是以儒家的道德取向为核心的。就是道德取向为导的儒家价值观。刘备在第三次见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与他纵横天下的大事。告诉刘备天命在那了。刘备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这是打动诸葛亮的话。因为这个最根本的“苍生如是何”就点到了诸葛亮的世界观、价值观,诸葛亮为了天下苍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心让他不管出世后的成與不成,不管天命在此,不考虑目的,只想着自己的责任,为天下苍生。为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是儒家的入世的价值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决定了诸葛亮的出山。所以诸葛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成为诸葛亮出世的根本原因之一。诸葛亮有这样关心天下苍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导致诸葛亮出世也就成了诸葛亮的宿命。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写到,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过程中遇到了好几位诸葛亮的密友。首先就是司马徽,司马徽本来是来看好友徐庶的到了刘备的营中发现徐庶已经走了,在和刘备的谈话中,司马徽知道徐庶临走的时候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司马徽就冷冷地说:“元直欲去,自便去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司马徽就说徐庶走就走了,干嘛要推荐诸葛亮让他来呕心沥血。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辅佐,司马徽自称自己散淡惯了,是一个山野的闲人,不堪世用,谢绝出世。因为司马徽他算清了天道,就是刘备虽然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地利和人和”,但是刘备缺少“天时”。就是时候不对,即使刘备是个明君,即使刘备拥有关羽、张飞等人才,即使拥有人民爱戴的“人和”,但是老天爷不想让刘备统一天下,所以谁出山都不行,谁出世也没有用。因此司马徽宁可做一个隐士,流连在山山水水中。刘备后来遇到了诸葛亮的其他几位好朋友,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刘备都分别邀请他们出世,他们都拒绝了,都不愿意出山。这些聪明的名士为什么都不出世呢?因为他们都算清了天命,看清了天命。他们是站在在天意天命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他们知道天意、天命让你不可为就是不可为之的,反之也只是徒劳。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些隐士他们的价值观是属于道家的价值观。他们是消极的看待社会、世间的。他们不积极的想要去参与到社会的事情当中。他们更想的是云游在山水间,隐居在山林中,喝喝茶,饮饮酒,聊聊天,作诗作词,欣赏山林,耕作于田亩。因为他们知道宿命就在那了,一切的一切都早已经有它的安排,强求不得,可做的就是随遇而安。
诸葛亮精通掐算,不仅能算出刘备虽是明君,但天不时。诸葛亮肯定也能算出自己即使出世也无用。反之同样说明诸葛亮能算出自己的出世的宿命。诸葛亮绝对的能算出自己的宿命,诸葛亮也非常明白自己的使命。所以诸葛亮明知道天命在那里了,也要试一试的付出自己的努力,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诸葛亮不像司马徽、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一样,在知道天命在那了后就放弃了。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它自身的规律。但是为什么要放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放弃发挥自己的才智呢。无论结果如何,最起码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在了这个世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证明了自己的才能与能力。诸葛亮的宿命就是要在世间展现自己才智,而不是像司马徽、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一样放弃使用自己的才智。司马徽、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他们宁愿把自己的旷世才智消磨在山水的隐居,其实是一种浪费。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才智这样的浪费掉的可惜。我们有幸知道诸葛亮出世,有幸领略到了诸葛亮的才智。我相信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肯定是不后悔的。诸葛亮使用了他自己的才智,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他的才能。诸葛亮的宿命之一就是出世去展示自己的才智,让自己的才智不浪费在耕作陇田上。
《论语·宪问》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早晨开城门的门卫说的是:“就是那个明明知道做不到还要去做的那个孔子吗?”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世界观中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进取精神,与叔本华的厌世主义的人生哲学是相反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后来把它作为儒家的一个思想观念。把它看成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的表达方式。知道做不到,还要做。即使无法实现目的也要去做。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一开始未出山就知道知其不可。诸葛亮也算定了天意,就是天下无法由刘备来实现统一。即便是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时,诸葛亮照样知道不会成功。但是诸葛亮他想要与天命斗争一下。即使不可为,也要勇敢的大胆的去为。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司马徽为诸葛亮可惜。但是诸葛亮肯定不觉得可惜,虽然结果是一开始就知道,但是他与天命抗争过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为了。诸葛亮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践行了儒家的道德价值观。
北周无名氏的《步虚辞》中说:“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人只有服从上天的安排顺着天意才能积福。诸葛亮不惜违抗天命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德。
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经被注定的了。如人的生死。它受到上天的主宰与决定。诸葛亮同样也会算出自己的宿命,诸葛亮夜观天象时也知道自己的生命的所代表的的星星。宿命就是上天注定的事情,诸葛亮的宿命就是出世成为辅佐刘备的相。
如果诸葛亮再三的用“久乐耕锄,懒于应世”来拒绝刘备的三顾茅庐,那么就表现了诸葛亮对知其不可就不可的态度,而诸葛亮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为之的对抗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即使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入世的努力抗争精神。诸葛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得诸葛亮成为三国演义的核心和精神的核心。
曾以隐于南阳,躬耕陇亩为目标的诸葛亮的出世,与诸葛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分不开,与诸葛的宿命分不开。诸葛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又决定了他的出山的宿命。
参考资料:
[1]《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3年12月第1版
[2]《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曾世强著,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7版第1版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价值观;宿命观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的角色。他是怎样一个人物呢?乾隆皇帝评价诸葛亮说:“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王羲之评价诸葛亮说:“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如果说诸葛亮出世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的知遇之恩的话,这不可否认,但是这里面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诸葛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诸葛亮的宿命。
诸葛亮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出山到一百零四回去世。一共是六十七回。这六十七回几乎就是围绕诸葛亮来写的。按照文学写作的特点,重要的角色会占多篇幅来写。因此可见诸葛亮的重要性了。实际上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中心人物。诸葛亮体现了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罗贯中把他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这些抽象的东西依托诸葛亮这个核心的人物来表现出。
三国演义的价值观总体上概括为是以儒家的道德取向为核心的。就是道德取向为导的儒家价值观。刘备在第三次见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与他纵横天下的大事。告诉刘备天命在那了。刘备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这是打动诸葛亮的话。因为这个最根本的“苍生如是何”就点到了诸葛亮的世界观、价值观,诸葛亮为了天下苍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心让他不管出世后的成與不成,不管天命在此,不考虑目的,只想着自己的责任,为天下苍生。为天下苍生为己任这是儒家的入世的价值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决定了诸葛亮的出山。所以诸葛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成为诸葛亮出世的根本原因之一。诸葛亮有这样关心天下苍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导致诸葛亮出世也就成了诸葛亮的宿命。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写到,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过程中遇到了好几位诸葛亮的密友。首先就是司马徽,司马徽本来是来看好友徐庶的到了刘备的营中发现徐庶已经走了,在和刘备的谈话中,司马徽知道徐庶临走的时候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司马徽就冷冷地说:“元直欲去,自便去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司马徽就说徐庶走就走了,干嘛要推荐诸葛亮让他来呕心沥血。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辅佐,司马徽自称自己散淡惯了,是一个山野的闲人,不堪世用,谢绝出世。因为司马徽他算清了天道,就是刘备虽然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地利和人和”,但是刘备缺少“天时”。就是时候不对,即使刘备是个明君,即使刘备拥有关羽、张飞等人才,即使拥有人民爱戴的“人和”,但是老天爷不想让刘备统一天下,所以谁出山都不行,谁出世也没有用。因此司马徽宁可做一个隐士,流连在山山水水中。刘备后来遇到了诸葛亮的其他几位好朋友,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刘备都分别邀请他们出世,他们都拒绝了,都不愿意出山。这些聪明的名士为什么都不出世呢?因为他们都算清了天命,看清了天命。他们是站在在天意天命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他们知道天意、天命让你不可为就是不可为之的,反之也只是徒劳。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些隐士他们的价值观是属于道家的价值观。他们是消极的看待社会、世间的。他们不积极的想要去参与到社会的事情当中。他们更想的是云游在山水间,隐居在山林中,喝喝茶,饮饮酒,聊聊天,作诗作词,欣赏山林,耕作于田亩。因为他们知道宿命就在那了,一切的一切都早已经有它的安排,强求不得,可做的就是随遇而安。
诸葛亮精通掐算,不仅能算出刘备虽是明君,但天不时。诸葛亮肯定也能算出自己即使出世也无用。反之同样说明诸葛亮能算出自己的出世的宿命。诸葛亮绝对的能算出自己的宿命,诸葛亮也非常明白自己的使命。所以诸葛亮明知道天命在那里了,也要试一试的付出自己的努力,也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诸葛亮不像司马徽、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一样,在知道天命在那了后就放弃了。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它自身的规律。但是为什么要放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放弃发挥自己的才智呢。无论结果如何,最起码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在了这个世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证明了自己的才能与能力。诸葛亮的宿命就是要在世间展现自己才智,而不是像司马徽、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一样放弃使用自己的才智。司马徽、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他们宁愿把自己的旷世才智消磨在山水的隐居,其实是一种浪费。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才智这样的浪费掉的可惜。我们有幸知道诸葛亮出世,有幸领略到了诸葛亮的才智。我相信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肯定是不后悔的。诸葛亮使用了他自己的才智,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他的才能。诸葛亮的宿命之一就是出世去展示自己的才智,让自己的才智不浪费在耕作陇田上。
《论语·宪问》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早晨开城门的门卫说的是:“就是那个明明知道做不到还要去做的那个孔子吗?”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世界观中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进取精神,与叔本华的厌世主义的人生哲学是相反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后来把它作为儒家的一个思想观念。把它看成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的表达方式。知道做不到,还要做。即使无法实现目的也要去做。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一开始未出山就知道知其不可。诸葛亮也算定了天意,就是天下无法由刘备来实现统一。即便是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时,诸葛亮照样知道不会成功。但是诸葛亮他想要与天命斗争一下。即使不可为,也要勇敢的大胆的去为。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司马徽为诸葛亮可惜。但是诸葛亮肯定不觉得可惜,虽然结果是一开始就知道,但是他与天命抗争过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为了。诸葛亮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动践行了儒家的道德价值观。
北周无名氏的《步虚辞》中说:“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人只有服从上天的安排顺着天意才能积福。诸葛亮不惜违抗天命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德。
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经被注定的了。如人的生死。它受到上天的主宰与决定。诸葛亮同样也会算出自己的宿命,诸葛亮夜观天象时也知道自己的生命的所代表的的星星。宿命就是上天注定的事情,诸葛亮的宿命就是出世成为辅佐刘备的相。
如果诸葛亮再三的用“久乐耕锄,懒于应世”来拒绝刘备的三顾茅庐,那么就表现了诸葛亮对知其不可就不可的态度,而诸葛亮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为之的对抗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即使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入世的努力抗争精神。诸葛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得诸葛亮成为三国演义的核心和精神的核心。
曾以隐于南阳,躬耕陇亩为目标的诸葛亮的出世,与诸葛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分不开,与诸葛的宿命分不开。诸葛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又决定了他的出山的宿命。
参考资料:
[1]《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3年12月第1版
[2]《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曾世强著,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7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