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栏跑跑跨结合,围绕越过一个个栏架而构成四步周期,属非对称性运动,技术复杂。由于需要连续克服空间障碍,对心理素质有特殊的要求,研究跨栏技术中的心理训练方法对普及开展跨栏教学,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青少年跨栏跑教学中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及克服这些障碍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跨栏跑,心理训练,栏感。
前言
跨栏跑是一项引人人胜的项目,它比平跑中的任何一项都更加扣人心弦,要取得优秀的成绩,不仅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条件,还要求运动员有勇敢、果断、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由于其技术性强、难度大、又有一定危险性,练习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故,对于非专业性运动员,尤其是对初次接触到跨栏的青少年学生,训练中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必不可少。基于此,在教学和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出跨栏跑技术教学中的“两个阶段”、“两个为主”、“两个强化”与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两个阶段”、“两个为主”、 “两个强化”及心理训练
实践表明,学生掌握跨栏技术具有阶段性,跨栏技术教学也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也是跨栏心理训练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跨栏步的雏形阶段,本阶段以建立概念,初步掌握跨栏单步技术,培养兴趣为主(即第一个为主),难点在于起跨腿过栏动作,此阶段应强化“栏感”(即第一个强化),建立技术外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凭兴趣,盲目蛮干“跳栏”;二是情绪不高或情绪急躁;三是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怕栏高、怕碰栏、怕摔跤、怕三步上不了栏、怕过全程栏等或由于曾受伤而害怕);另外还会对观众和本班同学的反应担心,产生恶性应激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不但会降低学生运动能力,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技术的掌握,是跨栏初学者的“拦路虎”。
在第一阶段学习中,学生还没有吃过栏的苦头,有一种既怕又想征服的欲望,这时,栏在他们眼里是位神秘的新娘,每位学生都想揭开它的面纱,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这种微妙的心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的鼓励和亲切的指导,结合青少年那种求新好奇、求胜好强的心理,应该是在初学时的一剂良药。如果有条件,使用轻便简易的栏架,即使学生碰栏也不会产生伤痛,或用少数几个尽量低的栏架来练习,同样可以增加信心。
第二阶段是“成型”阶段,本阶段进行完整技术教学,以跨栏步和栏间跑相结合为主(即第二个为主),强化“节奏感” (即第二个强化),通过意志努力掌握半程和全程栏完整技术,难点在于三步上栏。
第二阶段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不再是怕栏,而是怕过不好栏。为了消除这种不良心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在规定高度的栏架两旁并排放置一些较高的栏架来造成学生的错觉,或者在丈量栏距时,谎称栏距缩小栏高降低,这样会使学生认为实际跨越的栏架低而且距离短,是简单轻松的。此时,采用榜样激励和典型技术示范法进行教学,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
二、教学中的“第一堂课”、“两感”与心理训练
(一)教学中的“第一堂课”与心理训练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密切的关系,求知欲是好奇感的心理动机。初学跨栏第一堂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支持学生认真学习刻苦练习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学习动机,教学中首先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这一新事物。提高对跨栏学习的认识,有正确的行动定向,对所学动作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实验证明,有无预先定向对技能形成的速度和质量有很大影响,运用“技术分组评议分级法”、“不同技术典型示范法”、及教学比赛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其次要积极反馈,练习时逐渐明确动作的本体感觉,技能学习中本体感觉的反馈很重要,我们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且及时反馈比延迟反馈效率更高。
再次,教师第一节课的“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准确优美的示范会给学生增强信心,产生钦佩心理,并极力模仿。
(二)教学中的“两感”与心理训练
实践表明,跨栏技术的掌握和完成,与学生的“栏感”有直接联系。练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固有的本体感觉,完成动作一气呵成,此时“单个动作从记忆中消失,而整套动作好像是自动化完成似的”状态,我们不妨称之为“感”,在跨栏中即为“栏感”,它是跨栏心理能力的重要标志。
“栏感”的建立与心理机能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不断强化学生过栏的时间和空间感觉,逐步建立“栏感”,提高学生的准确感受。可使用专门练习结合完整技术练习的诱导练习法和起跨腿过栏预备性训练法进行训练,如摆动腿的攻栏练习,起跨腿的过栏练习,摆动腿的鞭打练习等,让学生经常快速有力地做提拉动作,以对一些肌肉群活动造成清晰表象,强化过栏的专门知觉,通过反复交替练习和逐步加大难度来强化“栏感”,为尽快形成跨栏完整技术形象打下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基础。
“节奏感”是“栏感”训练的继续。节奏感即准确感受“人栏体”的节奏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人栏高度精细协调如同一个整体,称为人栏体)。节奏感的心理调节训练,主要采用降低作业条件,专门诱导练习,语言提示,“念动”练习法等多种练习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从简单的过栏动作感知到复杂的时空感知,由分解动作意象转移到完整技术形象,逐步产生“节奏感”。常用跨全程低栏的方法练习节奏感的掌握,随后逐渐加大难度,掌握最佳感觉。而要进行“两感”训练,教学中必须“两个为主”“两个强化”。
三、加强跨栏心理训练的几个方法
碰栏或摔跤会留下心理创伤,常常会使学生对栏产生长久的恐惧,引起内外抑制现象,并会在其他同学心中产生不良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合理运用教学方法,降低动作难度、加强安全措施,积极诱导、鼓励调节增强学生的信心,并教会学生运用自我调节,自我暗示的方法武装自己,增强抗扰能力,发展注意力及自制力。常用的有练习讲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语言提示法、意志训练法、自我调节内部状态法、念动训练法、典型技术示范法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念动训练法,通俗地说,就是在脑海中“过电影”,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也称表象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它利用心理学中运动表象的原理,反映了某一个具体的技术动作在空间、时间和力量方面的具体形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它联系,是心理训练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切实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初学阶段还是在比赛考试前夕都必不可少。
教学中除了教师的示范,技术动作掌握好的学生的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示范往往比教师示范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学生之间感觉距离相等,有相互之间比一比的感觉,并能够彼此轻松交流。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应该懂得对技能训练来说,练习得越多越好,但对于心理练习,并不一定是练得越多越好。在某种情景下,运动员对某项技能任务进行心理练习有一个最佳时间量,一旦超出了这一时间限量,继续进行心理练习反而会有损害。应当提醒运动员,在想像中练习一项技能任务时,如果注意力消减了,就应该停止练习,转向其他的事情。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感觉,弄清“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在反复练习和实践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感觉,形成自我特点,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予以鼓励,二者相互交流、研究方可搞好复杂的心理练习。
关键词:跨栏跑,心理训练,栏感。
前言
跨栏跑是一项引人人胜的项目,它比平跑中的任何一项都更加扣人心弦,要取得优秀的成绩,不仅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条件,还要求运动员有勇敢、果断、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由于其技术性强、难度大、又有一定危险性,练习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故,对于非专业性运动员,尤其是对初次接触到跨栏的青少年学生,训练中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必不可少。基于此,在教学和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出跨栏跑技术教学中的“两个阶段”、“两个为主”、“两个强化”与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两个阶段”、“两个为主”、 “两个强化”及心理训练
实践表明,学生掌握跨栏技术具有阶段性,跨栏技术教学也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也是跨栏心理训练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跨栏步的雏形阶段,本阶段以建立概念,初步掌握跨栏单步技术,培养兴趣为主(即第一个为主),难点在于起跨腿过栏动作,此阶段应强化“栏感”(即第一个强化),建立技术外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凭兴趣,盲目蛮干“跳栏”;二是情绪不高或情绪急躁;三是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怕栏高、怕碰栏、怕摔跤、怕三步上不了栏、怕过全程栏等或由于曾受伤而害怕);另外还会对观众和本班同学的反应担心,产生恶性应激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不但会降低学生运动能力,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技术的掌握,是跨栏初学者的“拦路虎”。
在第一阶段学习中,学生还没有吃过栏的苦头,有一种既怕又想征服的欲望,这时,栏在他们眼里是位神秘的新娘,每位学生都想揭开它的面纱,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这种微妙的心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的鼓励和亲切的指导,结合青少年那种求新好奇、求胜好强的心理,应该是在初学时的一剂良药。如果有条件,使用轻便简易的栏架,即使学生碰栏也不会产生伤痛,或用少数几个尽量低的栏架来练习,同样可以增加信心。
第二阶段是“成型”阶段,本阶段进行完整技术教学,以跨栏步和栏间跑相结合为主(即第二个为主),强化“节奏感” (即第二个强化),通过意志努力掌握半程和全程栏完整技术,难点在于三步上栏。
第二阶段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不再是怕栏,而是怕过不好栏。为了消除这种不良心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在规定高度的栏架两旁并排放置一些较高的栏架来造成学生的错觉,或者在丈量栏距时,谎称栏距缩小栏高降低,这样会使学生认为实际跨越的栏架低而且距离短,是简单轻松的。此时,采用榜样激励和典型技术示范法进行教学,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
二、教学中的“第一堂课”、“两感”与心理训练
(一)教学中的“第一堂课”与心理训练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密切的关系,求知欲是好奇感的心理动机。初学跨栏第一堂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支持学生认真学习刻苦练习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学习动机,教学中首先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这一新事物。提高对跨栏学习的认识,有正确的行动定向,对所学动作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实验证明,有无预先定向对技能形成的速度和质量有很大影响,运用“技术分组评议分级法”、“不同技术典型示范法”、及教学比赛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其次要积极反馈,练习时逐渐明确动作的本体感觉,技能学习中本体感觉的反馈很重要,我们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且及时反馈比延迟反馈效率更高。
再次,教师第一节课的“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准确优美的示范会给学生增强信心,产生钦佩心理,并极力模仿。
(二)教学中的“两感”与心理训练
实践表明,跨栏技术的掌握和完成,与学生的“栏感”有直接联系。练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固有的本体感觉,完成动作一气呵成,此时“单个动作从记忆中消失,而整套动作好像是自动化完成似的”状态,我们不妨称之为“感”,在跨栏中即为“栏感”,它是跨栏心理能力的重要标志。
“栏感”的建立与心理机能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不断强化学生过栏的时间和空间感觉,逐步建立“栏感”,提高学生的准确感受。可使用专门练习结合完整技术练习的诱导练习法和起跨腿过栏预备性训练法进行训练,如摆动腿的攻栏练习,起跨腿的过栏练习,摆动腿的鞭打练习等,让学生经常快速有力地做提拉动作,以对一些肌肉群活动造成清晰表象,强化过栏的专门知觉,通过反复交替练习和逐步加大难度来强化“栏感”,为尽快形成跨栏完整技术形象打下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基础。
“节奏感”是“栏感”训练的继续。节奏感即准确感受“人栏体”的节奏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人栏高度精细协调如同一个整体,称为人栏体)。节奏感的心理调节训练,主要采用降低作业条件,专门诱导练习,语言提示,“念动”练习法等多种练习手段来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从简单的过栏动作感知到复杂的时空感知,由分解动作意象转移到完整技术形象,逐步产生“节奏感”。常用跨全程低栏的方法练习节奏感的掌握,随后逐渐加大难度,掌握最佳感觉。而要进行“两感”训练,教学中必须“两个为主”“两个强化”。
三、加强跨栏心理训练的几个方法
碰栏或摔跤会留下心理创伤,常常会使学生对栏产生长久的恐惧,引起内外抑制现象,并会在其他同学心中产生不良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合理运用教学方法,降低动作难度、加强安全措施,积极诱导、鼓励调节增强学生的信心,并教会学生运用自我调节,自我暗示的方法武装自己,增强抗扰能力,发展注意力及自制力。常用的有练习讲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语言提示法、意志训练法、自我调节内部状态法、念动训练法、典型技术示范法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念动训练法,通俗地说,就是在脑海中“过电影”,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苏恩教授首先提出的,也称表象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它利用心理学中运动表象的原理,反映了某一个具体的技术动作在空间、时间和力量方面的具体形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它联系,是心理训练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切实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初学阶段还是在比赛考试前夕都必不可少。
教学中除了教师的示范,技术动作掌握好的学生的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示范往往比教师示范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学生之间感觉距离相等,有相互之间比一比的感觉,并能够彼此轻松交流。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应该懂得对技能训练来说,练习得越多越好,但对于心理练习,并不一定是练得越多越好。在某种情景下,运动员对某项技能任务进行心理练习有一个最佳时间量,一旦超出了这一时间限量,继续进行心理练习反而会有损害。应当提醒运动员,在想像中练习一项技能任务时,如果注意力消减了,就应该停止练习,转向其他的事情。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感觉,弄清“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在反复练习和实践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感觉,形成自我特点,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予以鼓励,二者相互交流、研究方可搞好复杂的心理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