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以及产业高度化路径研究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选用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这两个指标,对我国总体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以及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进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需要选择正确主导产业最为增长极;需要实行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发展;要三大区域实现发展互动。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高度化 路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的举措,特别是进入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渐露端倪。而进入WTO后,我国则采取了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口, 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丁逸宁,2007)。这一系列措施,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分工,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化, 意味着产业分化与产业量的增加。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组成的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和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直接涉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问题;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如何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一种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确定一个标准, 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行测度。这个标准应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高度化情况的实证与综合分析的结果。库兹涅茨、钱纳里、塞尔奎等人设立了多个测度模型:以产值结构为指标,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1970)设定了三次产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准模型,此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1989)对此基准做出了调整;以劳动力结构为指标,钱纳里和赛尔奎因(1975)设计了一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市场占有率模型;以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为指标,虽然不如利用产出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普遍,但也常为一些学者使用。我国学者对于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大都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将国外的“标准结构”根据我国自身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标准结构为依据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进行衡量。江小涓(1996)从人均收入、三大产业的产值比例、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四个方面,对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进行判断,发现了结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0)以人均收入水平为主,结合三大产业的产值分布和工业内部的结构等因素,分析了目前我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认为“中国大概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的上半期”;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在 2007 年整体产业结构高度0.453,即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45.3%的任务,距离工业化完成还有54.7%的历程需要完成;从全国省市自治区来看,到2007 年也只有上海、北京等少数省市产业结构高度大于1即完成了工业化(张辉,2010)。
  三、数据和实证分析
  (一)我国总体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研究(表1)
  人均收入水平国内国际上一般都是用人均GDP作为代理指标,为了与国际标准对接,本文按当年汇率将以人民币为单位的人均GDP换算成以美元为单位;产业结构的产出分布用三次产业产值在GDP的比重作为代理指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及计算得出。
  从全国的来看,2001-2010年,我国人均GDP稳步提高。在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近达到了4430。46美元,按照2010年世界银行的收入分组标准,我国总体上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按照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对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我国处于传统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在波动中处于较为稳定的水平,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有所提高。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统计的三次产业比值显示,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离中等偏下的收入国家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世界银行统计中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第三产业的比例是50%,而我国仅为43.1%,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分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分析
  我国服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全国可以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东、中、西三大区域各自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较强,中部地区处于崛起阶段,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从人均收入水平上来讲,也表现出上述趋势: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差距,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差距却越来越小(刘冲槐,郭铮铮,2008)。
  从第一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逐步提高,由2001年的6646.21 亿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16257.40 亿元,而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占比却由2001年的10.45%下降到2010年的6.49%。从2001年开始,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虽然一直都在下降,但是始终高于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占比。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同时在资本和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需要通过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来带动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都占据了半壁江山,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进一步由三大区域的第二产业变化趋势看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占比在稳定中有所下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占比处于稳步上升趋势;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处于波动式上升状态。虽然三大区域的第二产业占比相差不大,但是从它们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第二产业占比开始下降;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第二产业的占比仍处于上升状态,趋于饱和;西部地区虽然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是西部不少地区工业化程度仍很低,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由于第三产业占比是一个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最重要标志,由此可以判定,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但即使是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距离世界银行所统计的中等偏下收入国家50%的水平还有相当距离,而中部、西部地区距离这一标准的差距就更大了。
  综上所述,我国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到此高度,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因此,我国鼓励东部地区有序转移部分产业到中西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积极承接相关转移产业,产业的梯度转移,是我国在全国范围之内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经之路。
  四、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
  (一)选择正确主导产业
  目前, 基础产业渡及的链条越来越长, 而产业结构整体功能发挥作用的程度, 往往不是由结构中最强的产业决定, 而是由壤弱的产业决定, 犹如木桶的容水量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一样我国基础产业长期投入不足、增长不力, 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 瓶颈0, 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薄弱环节。这种状态, 大大降低了产业结构的配置效率, 也阻碍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不利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发展
  产业融合推动了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通过产业融合, 一是产业群增加, 即新兴产业发展和边缘产业产生; 二是产业渗透与产业发展, 产业渗透表现为产业边界和产业分工的界限模糊, 突破了原有产业之间的技术、市场和业务边界。要加强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要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化以工业化为基础,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者之间界限模糊;还要加强信息产业与第三产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
  (三)三大区域互动跨越式发展
  各地区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的发展形势,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就必须选择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即中西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推移,发展优势产业,打好经济基础的同时,通过实施大开放战略,积极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人才、制度与管理经验,培育知识型产业,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以大开放为主,促进互动发展。
  五、结论
  从2001-2010年我国相关数据的计算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但是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相对滞后。此外,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存在地域间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整体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需要选择正确主导产业最为增长极;需要实行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发展;要三大区域实现发展互动,最终使中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Chenery, Elkington, Sims. A Unifor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tern[J].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1971(1).
  [2]Syrquin, Chenery. 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1989(3).
  [3]钱纳里,鲁滨逊,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4]丁逸宁.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协调化的思考——基于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统计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3).
  [5]何立胜.产业结构高度化新探[J].社会科学辑刊,2004(1).
  [6]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中国的新世纪战略: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江小涓.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M].远东出版社,1996.
  [9]张辉,任抒杨. 从北京看我国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的主导产业驱动机制[J].经济科学,2010(6).
  [10]张辉.北京市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高度[J].北京社会科学,2009(3).
  [11]刘冲槐,郭铮铮.中部崛起中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08(8).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电网调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电网调度运行方式的优化对策。
Sichu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rket has a moderate development. Generally speaking, Sichu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market is not saturated however, the enor-
家庭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它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要求,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本文先阐释电网企业小型基建管理的具体内涵,然后分析电网企业小型基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点,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工作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予以借鉴.
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河流治理成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工作任务。中小河流治理不当或者没有治理,不仅会造成生态的破坏,而且会给山区的居民带来生命财产方面的安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保障土地供应、坚守耕地红线、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档案工作服务国土资源部门中心工作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国土资源档
摘 要 2011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本特征、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很显然,现行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在中国脱离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如何尽快转变对外贸易战略就显得更加紧迫。本文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分析中国企业对外发展中存在的问
骑行,这种健康自然的运动旅游方式越来越流行。一辆单车、一个背包即可出行,简单又环保。驶过颠簸的路途,越过山丘与峡谷,通过骑行我们能亲身去感触自然,享受“在路上”的感
1村主任在自家园子采摘槟榔果时,突然兜里“嘀嘀嘀”响起手机铃声,掏出一看,屏幕中显示着林老汉的电话号码。林老汉那头说,清理鱼塘时捉到一条大鲳鱼,他把这条活蹦乱跳的大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