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教育的心育功能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en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正是人生发展中充满着朝气和活力的阶段。但据相关调查表明,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情况和朋辈交友等因素影响,目前在校中学生中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孤僻、脾气浮躁、情感脆弱、依赖性强,甚至是偏执等。由此极容易因一些小事引发出偏激的行为,诸如离家出走、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甚至轻生等。作为一线教师,每每看到此类新闻都会感到痛心疾首,我时常反思:美术既然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能否把美术教育作为心育的途径,在学生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呢?
  一、学习美与心理素质培育
  中国南朝时期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序》中就已明确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美学观点。中国古人已充分认识到美术绘画具备“明劝戒”即教诲人民的功用。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可见美术教育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引导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既然学习美具有提升人心理素质的功能,那么在中学阶段则以美术教育作为契机,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去学习美。
  如何培养中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参与一次愉悦的美术创作过程,或是教师对他们作品的一句鼓励的言语、由衷的评价,都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作为美术老师,美术课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技能教学,而是可以通过学习美来引导学生克服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以达到培养提升其耐心、细致和自信的心理素质的目的。
  在教习静物素描绘画技能的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描绘的主题进行自主择取、摆放静物。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绘画立题活动,让学生阐述摆放静物的想法,使其各抒己见,表达各自对于主题的真实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了确保每位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顺利完成,进行素描绘画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书写相应的创作流程。通过让学生们梳理创作思路,以达到控制自己的浮躁心理的目的。
  有一位学生给我的印象相当深刻。当年还是高一学生的小亮,脾气暴躁,性急,和同学的关系紧张,从来无法坚持完成一件事情,从小到大,在很多老师眼里他都是一个“刺头”。在美术课上要求他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一幅画面,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他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缺乏耐性等问题,经常发脾气、摔笔、撕画、扰乱课堂等。我通过课上的观察指导,课下的沟通交流,逐步得到了小亮的信任。我耐心引导他思考分析造成作品失败的真实原因——心理因素造成画面效果不理想。我给予了他解决、提高画面效果的方案,并一步步教给他提高画面的方法,协助他完成画面。终于,他克服了困难完成了绘画创作。用他的话来说,“在认识作品的同时,也开始认识自己,审视自我”。他开始解到真实的自己,并且真正爱上了美术。他在绘画中宣泄了情感,感受到美,享受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克服困难,冲破障碍以后得到的愉悦的心情。
  经过了三年的训练,在多位教师教育下学习美,在不断的心理素质培养中,他的心理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心理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他自身的不断努力,他终于考上了美术学院。小亮在学习美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调整了心理状态,克服困难后获得最终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使那些曾经自卑自弃的学生重新萌发积极向上的信念。
  学习美,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技能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立意识,使其养成有条不紊的处事风格,具备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达到消除其浮躁心理、依赖心理和经不住风雨的懦弱心理,从而达到“心育”的功能。
  这或许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家徐冰先生所言:“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
  二、欣赏美与心理健康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欣赏美,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美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之上,也不能仅停留在课程之中;不能只停留在专业技法的学习,也不能只单纯追求画面效果。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应该要有更高的追求,课堂形式应更为多样化,授课形式应该更开放。本人所在的学校就经常开设多样化的美术展评活动,如美术展览、美术竞赛、美术讲座、美术墙报、美术兴趣小组等。学生在相互欣赏作品、培养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心理健康。
  教师通过组织美术展评活动捕捉和发掘学生自身的“亮点”。有的构思新颖,表现独特;有的一丝不苟,作品精巧;有的用色大胆,画面绚丽;有的造型准确,塑造丰富……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优点和付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丰富多样的美术展评活动还为不同班级和年级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交流、碰撞、交融协作的平台,可以有效培育学生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形成能有效克服和矫治学生个体的固执、孤独甚至封闭心理,以实现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心育功用。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小雯刚入学时,表现得很不自信,对很多事情都无所适从。她在文化学习上非常用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因此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她总是把自己定位很低,总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在老师的辅导下,她的美术成绩稳定提高,自信心逐步增强。在老师的引领下,小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在美术展览活动中屡屡受到表扬。她逐步打开了她的心扉,突破了心理障碍,树立了自信,不但文化课成绩逐步提升,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还积极参与学校学生会的工作。她在给老师的感谢信中写到:“我曾经是一个那么懦弱没自信的女孩子,是老师您带领我走入了美术的殿堂,我看到美,欣赏美,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信,感谢老师!”
  美术展评是一种最为直观有效的激励机制,从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形式,在全校師生面前展示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学生在展览过程中收获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舞学生美术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使学生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以培养进取心,克服自卑心理。所以,美术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心育作用。
  经过多年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我深深感受到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美、欣赏美,可以让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善。他们在美术学习中慢慢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身存在价值和出路。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升华其审美心理;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美术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调理,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培养高尚的灵魂与品质,才能达到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责任编辑魏文琦
其他文献
云浮市第一中学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虽然从理论上意识到了错误分析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对语言错误的处理,往往不够科学和到位,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有错必纠,二是对错误随意放任。这样的纠错策略既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效果,也会让学生觉得写作只是一种应付,没有写作期待。因此必须让错误分析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分析  1. 语法  冠词是
2016 年, 广州市实施中考英语改革, 突出对语篇阅读、 听说能力与语法项目的考查. 语言测试反拨课堂教学, 为此, 我们通过整合、 重构教材中的语法教学任务,夯实语法基础, 培
数学问题可以千变万化,而其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往往是相通的。因为数学知识教学只是信息的传递,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数学技能。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掌握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迁移价值的策略性知识,即数学思想方法。本文以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代数思想和假设思想为例,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1. 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
5月,病房里收治了一名特殊的患者,叫老李,40多岁,一直没娶过媳妇儿。说他特殊,是因为他脆弱的皮肤经不起一丁点儿刺激,只能一丝不挂地躺在病床上,3个床位的病房里也因此只能收治他一
近年间,“志愿之城”“志愿服务”这些名词席卷了大江南北各个城市,各地相继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参与者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年龄层次。  少先队员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参与实践”是《中国少先队队章》的明确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全体少先队员寄语“从小做起,接受帮助”,使得志愿活动成为少先队员的成长过程中重要实践项目之一。  一、社区志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 过去,我付出、我享受  自1
在新一届理事会上,我被推举为第三届钛业分会会长,深感荣幸,这是大家对我更是对宝钛集团有限公司的信任和支持,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