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环境产业及学科实现了高速发展,环境类专业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已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一个中心”,推进“双轮驱动”,加强“三个结合”,建立“四方反馈”,以期能有效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关键词】思政元素;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愈发紧缺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愈加紧张,环境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价值引领、信念培养的有效途径。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能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视野不宽,缺乏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在大思政背景下,应全面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思政目标不够明确,思想较为局限,缺乏顶层设计与统筹思考,没有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有效切入
  实验教学是理工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尽管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但依旧無法满足一人一台仪器的实验教学需要。当前环境实验教学方式单一,仍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无法将思政元素渗透于实验教学和技巧传授过程中。
  (三)思政基础薄弱,缺乏系统培训
  许多教师试图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课堂中,但理工科教师思政基础薄弱,未进行过系统培训,且环境类课程以科学原理阐释,以工程技术应用等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体,内容相对复杂,课程思政效果并不明显。
  (四)评价体系局限,缺乏反馈
  当前思政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多侧重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展现和学生教评的反馈,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真实反映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一个中心”凝聚团队合力,推进思政育人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应凝聚教师团队力量,坚持“立德树人”中心思想,以本科教学团队为抓手,合理进行顶层设计,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站位,加强协作共建,教学中增加集体备课、内部培训、讨论交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凝心聚力将德育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
  当前正值“十四五”开局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在《环境管理与规划》教学中融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生态环保任重而道远。在《环境生态学》课程中融入“十四五”时期依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多门课程的共同导入与宣讲,让学生有效了解保护环境于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凝聚学生的奋斗精神和进取精神,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潜能,实现思政育人。
  (二)“双轮驱动”线上线下教学,打造思政精品
  金课建设已成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实验类金课的打造则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将“规则意识”“工匠精神”等思政理念融入《环境分析检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录制课程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视频,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回顾与总结,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线上线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思政与课程相结合,有效加强实验类金课的建设。
  (三)“三个结合”精准发力,锤炼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决定着教育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今,青年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与大学生年龄相差较小,更易于沟通,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也将对大学生思想人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思政培训更是不容忽视。
  在对教师的发展和培养过程中,应把思政素养提升与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培训等环节中,使思政教育成为教师必修课;教师思政学习与教工党支部党日活动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融入参观学习、集体讨论、主题宣讲等日常活动中,让思政元素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活起来”;把思政学习与学科交流结合起来,通过跨学院、跨专业的交流学习,了解和学习思政的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点,让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通过“三个结合”精准发力,锤炼教师自身素养,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四)“四方反馈”构建评价机制,加强回顾思考
  课程思政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学效果反馈和学生单一的教评结果,还应关注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学生毕业后就职的企业,从学生、学校、家庭、企业入手,建立“四方反馈”机制,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透过学生和学校的视角,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到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融合效果,同时,也应结合家访、谈心谈话等形式定期与家长交流,了解思政育人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加强企业走访也是了解学生素质与能力、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一条途径。如某环境类企业要求,新入职学生要热爱生态环保事业,树立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具备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的品质。企业反馈正是思政元素的准确切入点,在课堂中应融入“做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通过学生、学校、家庭、企业的多方反馈,教师不断改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式,通过教育合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结语
  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类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升的过程。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通过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不断渗透与融合,做好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坚持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做好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广亮,杨源,冯广海.新形势下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14-15.
  [2]吴锡平.理工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N].江苏教育报,2020-01-03(004).
  [3]薄萌萌.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元认知过程——质性研究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20(04):68-74+111.
  [4]谭璐.基于多主体协同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1):79-82.
  [5]张彤芳.深入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59-61.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环境类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2019GJJG0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价值观来自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价值共识,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治理的理性选择。在疫情治理中,中国价值观呈现出了强大凝聚力、推动力和影响力。我们要努力激发中国价值观的能动性,在疫情治理中进一步弘扬中国价值观。  【关键词】疫情;治理;中国价值观  世界各国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有其治理方式,这些不同治理方式折射出各国治理体系的价值观差异。中国在疫情治理中展现了大国精神,在世界疫情防控中作出了积极贡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4月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着眼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倡议亚洲和世界各国要回应时代呼唤,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强调“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传递着鲜明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为我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继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影响力和破坏力越来越大,威胁着世界各国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命安全。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大流行,引发全球性危机,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显得尤为必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同时也是应对当今全球治理中各种问题的“中国智慧”,为人类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凝心聚力,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实践方案,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治理指明了方向
【摘要】大数据作为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代名词,已经纳入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并持续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发展模式的革新与思维理念的创新。语言服务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和对外交流传播的主要方式,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河南作为人口大省,语言服务产业在新时期存在缺少顶层设计与长远发展规划等问题,未来的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
【摘要】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国有企业领域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了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指出了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提出了加强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有企业功不可没,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方面,更是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本文从中国
担当是立身之本。担当是大学生勇挑时代大任,积极主动作为的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个重大政治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就有新的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责任担当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出现了追求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