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问题研究

来源 :大众商务·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南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一些原因我们这个文化大省却过着“守着富矿过穷日子”的尴尬生活。本文从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不足问题的原因分析出发,探讨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关键词】河南;文化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9-0049-01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独特而又无以伦比的文化资源,“一千年以内看北京,三千年因看西安,五千年以内看河南”,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河洛文化还是黄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是无与伦比的瑰宝,它所开创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至今仍是全世界华人精神信仰中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这个文化大省却过着“守着富矿过穷日子”的尴尬生活。
  省委、省政府站在构筑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高度,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响亮地唱响了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强省迈进的号角。
  1 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不足问题的原因分析
  河南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思想观念落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抑商”意识,以一种“潜规则”的方式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禁锢。“文不理财,士不经商”、“文人经商,十败九光”的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关系和“互补”作用;(2)体制性障碍问题,河南文化的行业壁垒、地区壁垒较为严重,文化资源被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分割使用,没有有效整合,如果不能采取合成技术将之汇集到一起,就很难形成合力,形成规模,难以实现文化资源的“裂变”和“聚变”;(3)政策棚架和政策创新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重要文件,提出了包括文化事业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鼓励社会力量捐助文化事业,文化经营单位所得税返还和征税优惠政策,在我省没有到有效落实,从而制约了资本、人才、技术等向文化产业领域的配置;(4)人才匮乏问题,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业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领域,我省优秀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5)文化市场发展的“不规范”问题,文化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不高,文化市场不够规范,使我省文化产业难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自然生长,其“交易成本”过大。
  上述观念滞后、体制性障碍加上政策棚架等五大难题,使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向性”,一时间,河南成了沿海发达地区乃至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淘金地”。
  2 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2.1 解放思想,为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动力
  河南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政治性因素被无限放大,文化单位没有竞争观念,没有经营意识,对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极差,文化资源闲置与浪费严重。浙江人具有的“无中生有”的本领值得我们学习。余姚不产塑料却享有“塑料王国”的美誉;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嘉善没有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中心;宁波不产棉花而“杉杉”、“罗蒙”却在中国纺织总会推出的“中国西服排行榜”上摘金夺银。创造这一系列“零资源现象”的浙江人为什么能“无中生有”?他们的秘密武器就是浙江人特有的那种思想文化秉性和现代意识。
  因此,我们河南应该解放思想,摒弃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糟粕,充分挖掘厚重文化的资源优势,增强围绕市场发展经济的现代市场意识,千万不能再抱着金碗讨饭吃,陷入贫困落后而不能自拔。
  2.2 政策支持,为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助力
  建设文化河南,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跨越,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构建“一带两翼”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长廊,努力把郑州建成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二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传媒、出版、文艺演出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以网络服务、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和动漫网游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以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艺术培训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变规模扩张为产业升级,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三要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强化管理等方式,推进传媒、出版、文艺演出为代表的主导文化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强省。
  2.3 创新体制,为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活力
  根据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主要是制定产业政策、支持重点行业、指导宏观运行、把好市场准入关,尽快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职能,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2.4 寻求突破,实现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性,或者说是带发展趋势性的重要现象。文化资源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除了表现在文化产业上,更体现在其潜在而又深远的影响力。
  在河南,河南寻根经济已经出露端倪。寻根的起点是海外,中转站是闽粤沿海地区,终点是河南。据报道,新郑皇帝故里拜祖大典,其旅游招商、节会招商的效果已经凸显,周口举办的中华姓氏文化节,仅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祖地老家与外宾及来自各地的龙的传人共签约项目50多个,总投资达62.58亿人民币。
  除此之外,在实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同时,我们还有文化积淀,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有吸引力、渲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把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我们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过渡。
其他文献
在如今快速发展、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健身中心的经营者必须找到一个细分市场来吸引顾客,才能从现有的会员中赢得更多的利润,努力增加现金流。从利润角度考虑,为顾客提供食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汤鹏的经济变革思想:重视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利益的富民之策;开源、节流的理财之道;鼓励商贸的重商之术。这一思想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
【摘 要】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文化、科教和旅游价值,但由于认识和思想上的失误,使得对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重视不足。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改变在城市建设中的错误理解,增加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从而达到新的最优博弈均衡解,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工业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博弈分析   The game analysis
用多孔填料填充废水处理系统缺氧/好氧(A/O)工艺中的缺氧滴滤池,微生物挂摸之后构成三维的生物膜,处理可生化性差的重油裂解制气废水,不但能显著提高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BOD5
记者从2018年6月1日上午召开的汕头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获悉,围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发展目标,汕头市委、市政府拟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从今年起着
期刊
摘自(2010~2012年)优化投融资环境,聚集整合金融服务资源,开展先行先试的科技金融创新试点.重点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
【摘 要】针对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掏空行为,分析其经济后果,并提出抑制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掏空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最终控制人;掏空行为;上市公司;抑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9-0048-01    1 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及其掏空行为  所谓最终控制人是指由于控股股东自身也是法人公司,同样也存在着控股股东,向上追溯就会找到一个最终的实
中国电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是电力工业发展最快、成就最辉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