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见那些不愿和别人交往,喜欢独处,缺乏自信的孩子。本文阐述了这些羞怯孩子在语言、行为、情感三方面的表现,利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对这些羞怯孩子进行了解分析,并从家长、教师、家园关系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从而帮助幼儿走出阴影,摆脱羞怯。
关键词:羞怯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邻居家有个小女孩,是个非常聪明,成绩优异的孩子。但她特别害怕和陌生人打招呼,只要家里有客人来访,她就闻声而逃。上课时从不回答问题,一旦老师叫到了她,即使是自己会的问题也不敢说,非常怯场。这种现象就是孩子存在羞怯心理的表现,每个孩子都会存在这种心理,只是羞怯的时间和程度不一样罢了,严重可导致“恐惧症”的发生。由此可见孩子的羞怯是件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羞怯的定义及表现
(一)羞怯的定义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负性的情绪,且羞怯的本质是由于不自信或者不勇敢而产生的害怕情绪。
2.现代汉语词典译为:羞涩,胆怯。
(二)羞怯的表现
羞怯孩子的表现很明显但又易忽视,那么孩子究竟有何羞怯表现呢?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语言上的表现
(1)不主动和他人交谈,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2)一般来说,羞怯孩子特别注重他人的消极评价。
2.行為上的表现
(1)害怕亲近他人,喜欢独处。
(2)做事喜欢有大人陪同。
(3)有时会用恃强凌辱的行为来掩饰羞怯心理。
3.情感上的表现
(1)羞怯儿对人待事较冷淡,敏感,多疑。
(2)情绪活动较稳定。
(3)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三、导致幼儿羞怯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产生羞怯心理呢?下面我们将从家庭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庭方面的相关因素
1.遗传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虽然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较为极端的看法,但是不能排除遗传对每个人的影响。据访谈,有羞怯行为的孩子父母大多也存在羞怯情绪,他们的气质多数为粘液质和抑郁质或两种类型的混合型,具有这两种气质类型的人多半存在羞怯心理。
2.抑制孩子的交往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住宅的高层化和独户化使幼儿的户外活动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必然导致孩子和伙伴的交往机会也愈加受到限制。幼儿许多社会性知识都是从同伴交往中得来的,如果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而整天将孩子关在房里,使幼儿的心理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一旦孩子缺乏正常的交往空间,就会导致孩子不健康心理的产生。
3.阻碍孩子的自主性
心理学系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到3岁之间是发展培养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自主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孩子头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也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这个时期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反抗期”,此时如果家长压制了孩子的这种自主性,事事代劳,那么就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怯懦。
4.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不恰当的打骂和指责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让孩子产生自己是个“笨孩子”的想法,还有些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因缺乏关爱,从而导致孩子的自卑和羞怯。
(二)幼儿教师方面的相关因素
1.教师言行不当
孩子除了和父母接触最多外,其次便是教师,作为幼儿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产生意料不到的负面作用。
2.教师过分强调幼儿某一方面的不足
幼儿全面发展是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长素质的提高,教师对幼儿的要求越来越高。应该说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达到教师的所要求的标准,如果某一方面没有达到,而教师便加以指责,以后孩子便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四、针对幼儿羞怯的对策
(一)给家长的对策
1.善于观察,了解原因
家长在面对幼儿存在羞怯心理时,切勿盲目的持否定态度,应该根据孩子日常言行表现及对待事物的情感反应来了解孩子害怕的真正原因,尽量多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
2.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只不过有时我们错误地认为孩子一无所知,自私地认为自己给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可是世上万物都需要空间和他物进行交流,更何况是人呢?只有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获得所需经验和知识。
3.给予情感的保证
有位心理学家说:“成人每天要有四个深情的拥抱,孩子每天要有20个拥抱才能达到心理平衡”。孩子自脱离母体后对陌生的世界存在太多的恐惧,作为父母要关心爱护孩子,多给孩子抚慰,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二) 给幼儿教师的对策
1.注意言行,切勿“对号入座”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幼儿,注定了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教师,我们的语言也更具权威性,因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千万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要该谨慎言行,切勿让自己的过失言行伤害到孩子。
2.注意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都有自己的长项和弱项,教师不该把某歌孩子弱项的地方与其他孩子同等要求。
3.善于观察发现,坚持正面教育,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
针对幼儿种种羞怯表现,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以免错失了及时帮助幼儿的时机。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孩子存在羞怯心理,应立刻提高警惕,善于发现这些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热情适度的表扬。
(三)家园合作
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所以家园要共同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感受到从父母和老师那得到的一致性的肯定,感受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走出羞怯。
五、总结
综合上述,我们对导致孩子羞怯的原因进行了了解和分析,并且从家庭、教师、家园关系三方面提出对策来帮助孩子摆脱羞怯。本课题重在探讨羞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但在研究本课题当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孩子存在的羞怯心理是否有其有利的一面?此问题值得思考,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阎水金.学前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第2版.
[3]陈帼眉.幼儿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1996年.
[6][网址]汪道之. 羞怯
关键词:羞怯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邻居家有个小女孩,是个非常聪明,成绩优异的孩子。但她特别害怕和陌生人打招呼,只要家里有客人来访,她就闻声而逃。上课时从不回答问题,一旦老师叫到了她,即使是自己会的问题也不敢说,非常怯场。这种现象就是孩子存在羞怯心理的表现,每个孩子都会存在这种心理,只是羞怯的时间和程度不一样罢了,严重可导致“恐惧症”的发生。由此可见孩子的羞怯是件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羞怯的定义及表现
(一)羞怯的定义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负性的情绪,且羞怯的本质是由于不自信或者不勇敢而产生的害怕情绪。
2.现代汉语词典译为:羞涩,胆怯。
(二)羞怯的表现
羞怯孩子的表现很明显但又易忽视,那么孩子究竟有何羞怯表现呢?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语言上的表现
(1)不主动和他人交谈,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2)一般来说,羞怯孩子特别注重他人的消极评价。
2.行為上的表现
(1)害怕亲近他人,喜欢独处。
(2)做事喜欢有大人陪同。
(3)有时会用恃强凌辱的行为来掩饰羞怯心理。
3.情感上的表现
(1)羞怯儿对人待事较冷淡,敏感,多疑。
(2)情绪活动较稳定。
(3)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三、导致幼儿羞怯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产生羞怯心理呢?下面我们将从家庭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庭方面的相关因素
1.遗传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虽然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较为极端的看法,但是不能排除遗传对每个人的影响。据访谈,有羞怯行为的孩子父母大多也存在羞怯情绪,他们的气质多数为粘液质和抑郁质或两种类型的混合型,具有这两种气质类型的人多半存在羞怯心理。
2.抑制孩子的交往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住宅的高层化和独户化使幼儿的户外活动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必然导致孩子和伙伴的交往机会也愈加受到限制。幼儿许多社会性知识都是从同伴交往中得来的,如果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而整天将孩子关在房里,使幼儿的心理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一旦孩子缺乏正常的交往空间,就会导致孩子不健康心理的产生。
3.阻碍孩子的自主性
心理学系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到3岁之间是发展培养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自主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孩子头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也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这个时期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反抗期”,此时如果家长压制了孩子的这种自主性,事事代劳,那么就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怯懦。
4.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不恰当的打骂和指责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让孩子产生自己是个“笨孩子”的想法,还有些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因缺乏关爱,从而导致孩子的自卑和羞怯。
(二)幼儿教师方面的相关因素
1.教师言行不当
孩子除了和父母接触最多外,其次便是教师,作为幼儿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产生意料不到的负面作用。
2.教师过分强调幼儿某一方面的不足
幼儿全面发展是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长素质的提高,教师对幼儿的要求越来越高。应该说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达到教师的所要求的标准,如果某一方面没有达到,而教师便加以指责,以后孩子便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四、针对幼儿羞怯的对策
(一)给家长的对策
1.善于观察,了解原因
家长在面对幼儿存在羞怯心理时,切勿盲目的持否定态度,应该根据孩子日常言行表现及对待事物的情感反应来了解孩子害怕的真正原因,尽量多和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沟通。
2.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只不过有时我们错误地认为孩子一无所知,自私地认为自己给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可是世上万物都需要空间和他物进行交流,更何况是人呢?只有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获得所需经验和知识。
3.给予情感的保证
有位心理学家说:“成人每天要有四个深情的拥抱,孩子每天要有20个拥抱才能达到心理平衡”。孩子自脱离母体后对陌生的世界存在太多的恐惧,作为父母要关心爱护孩子,多给孩子抚慰,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二) 给幼儿教师的对策
1.注意言行,切勿“对号入座”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幼儿,注定了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教师,我们的语言也更具权威性,因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千万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要该谨慎言行,切勿让自己的过失言行伤害到孩子。
2.注意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都有自己的长项和弱项,教师不该把某歌孩子弱项的地方与其他孩子同等要求。
3.善于观察发现,坚持正面教育,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
针对幼儿种种羞怯表现,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以免错失了及时帮助幼儿的时机。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孩子存在羞怯心理,应立刻提高警惕,善于发现这些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热情适度的表扬。
(三)家园合作
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所以家园要共同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感受到从父母和老师那得到的一致性的肯定,感受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走出羞怯。
五、总结
综合上述,我们对导致孩子羞怯的原因进行了了解和分析,并且从家庭、教师、家园关系三方面提出对策来帮助孩子摆脱羞怯。本课题重在探讨羞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但在研究本课题当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孩子存在的羞怯心理是否有其有利的一面?此问题值得思考,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阎水金.学前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第2版.
[3]陈帼眉.幼儿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1996年.
[6][网址]汪道之. 羞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