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观察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62例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单纯调强放疗组(A组)31例,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组(B组)31例。A组仅采用调强放疗,B组采用调强放疗联合口服卡培他滨化疗。两组放疗方案、计划相同:总剂量60~66 Gy,(30~33)次/(6~6.5)周,卡培他滨1 250 mg/m2,每日2次,连续14 d,21 d为1周期,共应用2疗程。治疗期间观察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放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胸部CT评价疗效。

结果

A组: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 12例,无效(SD)10例,进展(PD)2例,有效率为61.3% (19/31);B组:CR 10例,PR 16例,SD 4例,PD 1例,有效率为83.9% (26/31),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1,P<0.05)。A、B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29.0%、38.7%(χ2=0.648,P=0.421),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9.4%、25.8%(χ2=0.369,P=0.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近期疗效满意,未增加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肿瘤相关性贫血(CRA)是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在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中其发病率超过70%。CRA可以引起很多临床症状,同时对肿瘤治疗效果具有严重的负作用,所以它是严重危害肿瘤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之一。现有的CRA临床治疗措施,如输血、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和铁剂补充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改善CRA的临床症状。但是由于CRA致病因素复杂多样,现有的临床治疗方案在治疗效果和使用安全上都存在局限性。
多学科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其包含了手术治疗、局部治疗、转化治疗、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措施。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常需要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全程治疗策略方能使患者生存获益最大化。因此,明确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临床治疗选择十分重要。
目的探讨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细胞增殖相关核蛋白Ki-67和P53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与分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1例脑胶质瘤标本和16例外伤内减压正常脑组织标本MGMT、Ki-67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GMT(19.67%∶0, χ2=3.729,P=0.062)、Ki-67(39.34%∶0, χ2=5.722,P
目的探讨微小RNA-27a(miR-27a)模拟物和抑制物转染黑色素瘤WM239细胞后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miR-27a模拟物、抑制物及其阴性对照转染WM239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应的微小RNA,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细胞转染效率为80%~90%。转染miR-27a模拟物后,细胞内miR-27a表达
目的探讨胶质瘤患者瘤周水肿(PTBE)程度、肿瘤病理级别、Ki-67阳性表达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2013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病历资料及标本74例,根据术前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判断肿瘤PTBE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表达情况,HE染色区别肿瘤病理级别。结果本组研究中90.54%(67/74)伴发PTBE,其中Ⅰ、Ⅱ、Ⅲ、Ⅳ级别组P
Ⅳ期食管癌是指存在区域外淋巴结或远处器官转移的患者,姑息放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单纯放疗和化疗不再是单一的治疗手段,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放化联合治疗以及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逐渐得到认可,尤其分子靶向药物开始确立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多种治疗手段的单独或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调强放疗逐渐成为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其疗程一般为7~8周,随着治疗进行,患者口咽反应逐渐加重,体重下降,肿瘤组织退缩,靶区周围组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影响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因此调强放疗期间复位进行靶区修正是很有必要的。
B细胞特异的莫洛尼白血病毒插入位点1(Bmi-1)基因是多梳基因家族的核心成员之一,被认为是一种原癌基因,在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及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Bmi-1的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预后密切相关。Bmi-1基因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血管生成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血管内皮生成因子信号通路的药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获得了重要的生存改善。在化疗基础上联合贝伐珠单抗一线、二线和跨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可进一步延长生存期。阿柏西普联合含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延长了生存期。对抵抗所有化疗药物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使用瑞格非尼后仍延长了生存期。这些抗血管生成药物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并拥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
目的检测埃兹蛋白(Ezrin)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穿刺活检确诊的60例骨巨细胞瘤设为观察组,同期8例良性病变中的反应性新生骨、12例骨样骨瘤及11例骨母细胞瘤的瘤组织作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PCR方法检测Ezrin蛋白及基因水平。6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接受瘤段切除加假体置换术,术前均接受2个疗程的化疗,观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