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 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 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 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 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不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 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得让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这样也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自然体会了张杨二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五、活动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学習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中分组、分工都要具体、合理、详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初一、初二学生表现欲望最强,就可以设计学生表演、绘图大比拼、讲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初三和高中学生不再喜欢简单的过于张扬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层次已经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辩论、讲座、记者采访等历史活动。所以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符号学生实际,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生“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还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其他文献
美国哈佛大学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大半”。  教育是培养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就是现在学校中的学生,要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获得更多的东西,应该怎样改进我们的物理教学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问题能力的主体是
为研究竖向、水平与弯矩荷载联合作用下沉井基础承载特性,开展了砂土中圆形沉井基础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沉井模型的高宽比为1,沉井-土体界面摩擦系数μ为0.3.首先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是在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文教育理论中进行的。随着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新探索。  一、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新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抓住 学生的预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辉。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
内容摘要:语言类科目的学习,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设英语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要淡化课堂意识,创设真实英语情境”、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动作、声音创设情境”、 “创设游戏情境组织教学”、 “翻唱英文歌曲,创设情境”等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  关键字:英语 情境 创设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流。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
【摘要】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我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应吸收国际上公民教育的经验,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相应的变革。  【关键词】公民教育 职业学校 德育  职业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职责,还有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责任。而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许多教育专家都呼吁我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应吸收国际上公民教育的经验,从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教师数量短缺,结构失衡。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转公或代课教师转正而来,他们大多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下、思想守旧、不求上进。即便如此,还由于近几年县城学校的扩充,一些较优秀的教师纷纷被选拔入城,致使一些学校教师数量严重短缺,同时,教师结构严重失衡。以笔者所处的学区为例,全区有11所小学加两个教学点,所有教师虽有112人,但因一些学校的学生数过少,致使教师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