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感写作中寻找“有效”

来源 :清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7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时感写作流行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正是“有效写作”。在我看来,这一写作首先直面自我又直抵生存现场和时代场域,进而能够穿越时间抵达未来读者和历史档案。无论是日常时刻还是非常时期,“诗与真”“词与物”一直在考验着每一个写作者,“无疑,在今天的具体历史语境中谈诗歌之‘真’,肯定不是指本质主义、整体主义意义上的逻各斯‘真理’,亦非反映论意义上的本事的‘真实性’。而是指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和生命体验之真切,以及强大的语言修辞能力所带来的深度的‘可信感’。”(陈超:《诗与真新论·自序》)诗人既是社会公民又是语言公民,前者不可或缺,而后者同等重要,因为只有始终保持语言公民的标准和底线才能使得“诗歌首先是诗歌”,然后才是诗歌承载的其他功能,才能使得个人文本与同时代人的其他文本標志化地区别开来。
  飞廉的很多诗从标题来看似乎一直指向过去时的空间和自然物象,比如“宝日山日暮”,但实际上他的诗并不是“风景化”的,而是一直紧紧地盯着浮世绘般的日常景象和生存现场,在那些细密而具有象征性的“细节”和“场景”中我们与另一个自己相遇,与这个时代的“普遍性”相遇。这就是诗歌的效力,通过“小”来揭示“大”,通过一个个片段和场景构成这个时代真正的本质。当然,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取景框”,对自我、事物以及空间的观察位置、角度和心态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但不管这个“取景框”如何不同,最终必须通过语言、修辞和精神能力、求真意志来再造一个“诗性的空间”和“精神修习室”。这一“诗性空间”和“精神修习室”显然与日常空间和日常现实具有比较大的差异,因为经过了过滤、变形和提升,尤其是诗人的个体主体性、精神能力甚至思想载力在其中起到了催化剂一般的重要作用。以此来考察,飞廉和津渡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既是社会公民又是语言公民,从而得以在多年的写作中维护了诗歌的自我精神视域以及语言活力和修辞效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飞廉的诗歌一直在凝聚着个人化的现实想象力和历史想象力,在他的诗作中个人、场景、现实和历史总是彼此沟通和并置的,具有明确的时间返观能力和精神校对能力,那些意象和场景更多是来自于诗人的心象投射。
  津渡的《那西塞斯》《两个我》再次回到了“诗人”的原点,诗人的精神肖像或精神自传总会因个人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又总会在无形力量的驱使中回到原点,而一直在原型中打转。显然,津渡又在“诗人肖像”上投注了属于个人的笔画和斑点,“在酒精里我与我搏斗/在镜子里我伪装死去”。这是日常的我与精神的我之间的博弈,处于妥协和盘诘相交互的过程之中。近年来津渡的诗歌近乎越写越“短”,总是在贯彻诗人的“闪电”修辞,而这样以短见长的写作方式,其难度和危险系数也明显提高了,实则也对诗人的语言控制力和精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寄居》这首诗,几乎在最后一句之前诗人一直在进行描述和呈现,类似于摄影术,而最后一句的出现——“要收菜、杀鸡,赶集,买回两袋水泥和一只风筝”——使得整首诗一下子因为这只“风筝”的突然现身而提升到了现象学,日常故事进而具有了“寓言”和“白日梦”般的效果。《棉纺厂轶事》同样如此,标题显得如此平常如此现实如此时代,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惊奇的、陌生的甚至是超验的、无厘头的。经验和超验,日常和精神幻象在津渡的诗歌中得到了有效的平衡和互相渗透。刘晓萍的《异居者笔记》同样是一个略显变形、神经质的精神传记。诗句总是看似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在碎片、片段和词语之间让我们琢磨一个诗人的模糊的面孔和内心。刘晓萍的诗歌更多是让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精神空间,那些河流、堤坝、院子、菜园、鱼池、屋顶、围墙、空地、台阶、芭蕉林以及更为细小的事物构成了一个取景框。这既是一个诗人的日常空间又是想象性的场域,它们同时打开了词语的可能以及精神的可能。读者们应该注意到了,刘晓萍的诗行中总会有大量的疑问句。这是日常镜像还是心象和假想物?这是在问旁人还是在自我倾诉?这是有答案的还是永远无解的?她要说出的,想要说出的,没有说出的,不能说出的,又总是如此不可解地纠结、缠绕在一起。“说”和“如何说”仍然是写作者所要面对的终极问题。我想说的是刘晓萍是一个黑夜中的惊敏者,一切事物都有了黑色的可能,一切寂静和声响也都因此而改变。
  程大宝的《河边行走》选取的观察空间和切入角度同样非常准确,河与河岸、水面与水底、岸上与泥土之下、河岸与尘世(包括那些生长的植物),它们同时发生了有效的对话关系,诗歌的空间和时间因此被最大化地打开了,“沿着河边一直走/在土壤最肥沃的地方,一定深埋/根根白骨和尊尊祖宗/那就是水面波光粼粼的原因,以及/人声鼎沸的发源。岸边那么多藤蔓的纠缠/像我们的血亲,其上的花不是开出来/是沿着血管挤出来的”。而这最终是由一个诗人的精神视野所决定的,即使是再日常不过的事物放置在不一样的位置和不一样的空间,它的精神效果和象征力量会完全不同,比如一棵树,程大宝就把它放置在了“寺院”的旁边,那么这棵树就是诗人之树和精神之树了。近期董喜阳的诗着实让我有了惊喜感,尤其是这组诗《寻找庄园》。2018年6月1日在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高研班的诗歌创作研讨会上我专门谈论了董喜阳的诗歌,当时强调他应该注意一个问题,这就是要学会用“减法”并增强控制力,因为当时我看到的他的很多诗歌中多余的修饰成分和散文化的议论成分比较多。仅仅一年半之后我所看到的董喜阳的诗歌面貌已经大为改观,尤其是《遇见》《静物论》这样的诗,诗人已经拿起剪刀把自己面前事物的枝枝蔓蔓都毫不犹豫而又精准、娴熟地剪掉了,干净、客观、水落石出。这就是精神还原的过程,是让事物直接呈现而不是诗人直接表态,这是“如其所是”的事实又是直入腠理的精神指向。《遇见》一诗的第一句“从窗外的藤椅认识世界”就提供了一个极其日常的事物,但它又是必不可少的认识世界的一个绝好的精神装置或锋利的切口,认识世界更是为了重新校对精神的自我,“晃悠中的小安稳,安逸中的小振动/传递到一天中的根部”。
  通过对以上几位诗人的阅读印象,我越来越坚信写作需要“有效”,这也永远是“诗与真”“词与物”对诗人的要求。切斯瓦夫·米沃什曾强调诗人必须是见证者,也即诗人要具备与社会对话的及物能力,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强调,一个伟大的诗人还必须具备将个人经验、即时性见闻和社会现实转化为普世性经验和历史经验的特殊能力——亦即一个诗人应该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神奇的想象并使得人和历史同时复活。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万众瞩目的高考卷精彩纷呈,不负众望,更是呈现了一场导数的饕餮盛宴,令广大师生回味深远.  近年高考卷中的导数压轴题多以多项式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的组合表达式为载体,以切线、单调性、极值、最值、零点、恒成立、不等式证明等问题进行设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因此在复习中要强化研究函數与导数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淡化解题技巧.导数作为兼具代数运算
  
【摘要】基于建构学习理论,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其对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希望学生能在探究和交流合作中,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顺利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高效的理解学习.  【关键词】建构理论;任意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四川省实施了两年多,2013年高考将是四川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笔者就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问题,从教材的编写出发,以《解三角形》为例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前后教材的异同点,希望对新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解三角形》这一章节在以前教材(以下称老教材)是第一册下第五章《平面向量》里第二个版块“解斜三角形”这是继第四章《三角函数》,第五章第一版块“平面向量”之后的一块教学内容其中9正弦定
阴影绕过我的背面  慌乱之铁,墙后有虚无的氧气  但我呼吸不到它们  黑暗扩散到根须,唯有光  成为陌生世界的领悟者  在大地的瑕斑上面,我擦过蓝色的镜子  阴影绕过我,没有时间约束的钟表  安装了青铜的指针  阴影绕过我的背面,山峦叠嶂的气息  被黄昏带走,苹果在练习倒立  我只有用背影测量现实  那些树的阴影,墙的阴影,车子的阴影  黎明将统统劝降它们  废墟,在我们停止之处呈现  阴影绕过了
【摘 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通过对202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高中数学教与学》)转载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论文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数学核心素养研究主要涉及理解、教材、教学、测评及综述五方面,进而对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进行了几点反思: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究需要深入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教材分析需要注重多元、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需要结合实践.  【关键词】 数学核
【摘 要】 教师先让学生充分感受现实世界中周而复始的现象,学生自主抽象出周期函数的定义,并运用逻辑推理辨析概念,教师进一步挖掘定义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建构起对周期概念的认识.  【关键词】 概念教学;核心素养;周期性;周而复始;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总之,解决二次函数中多个参数的综合性问题,借助线性规划的原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不错的选择,它能避免一些复杂的不等式转换,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但能否获得正确答案,需要等价的不等式和正确的图形.
屈指一数,在三尺讲台上已经度过了27个春秋,本学期已是第28年的开端.  28年的数学教育生涯,有太多的感触、感慨和感悟. 在日常教学中,受老教师的启发,我把这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东西记录下来,避免稍纵即逝.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还是渐渐淡忘了. 而我呢,一直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1998年之前,虽然也写过一些县市级交流论文,但基本上是经验型、感受型的东西,缺乏理论的支撑和自己的思想. 直到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存在着相同或不同属性,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