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梁雪《从题壁诗到“西山远眺”》(《读书》二0一九年三期),以五台山佛光寺南配殿的两首题壁诗为缘起,解说此寺的选址与环境设计诸问题。文章角度新颖,读后给人启发。文中抄录了这两首诗(见121页),南配殿墙面右边一首,其中一联抄作:“天天媚蝶穿林到,灼灼迎蜂驾山来。”诗不高明,也不艰涩,但乍读之下,仍觉费解。 问题出在“天天”上。《诗经》“周南”之《桃夭》,并非冷僻的篇什,此篇起首两句即是“桃之夭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雪《从题壁诗到“西山远眺”》(《读书》二0一九年三期),以五台山佛光寺南配殿的两首题壁诗为缘起,解说此寺的选址与环境设计诸问题。文章角度新颖,读后给人启发。文中抄录了这两首诗(见121页),南配殿墙面右边一首,其中一联抄作:“天天媚蝶穿林到,灼灼迎蜂驾山来。”诗不高明,也不艰涩,但乍读之下,仍觉费解。
问题出在“天天”上。《诗经》“周南”之《桃夭》,并非冷僻的篇什,此篇起首两句即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毛传解作“少壮”貌,朱熹解作“少好之貌”,今多以“美盛貌”释之。“灼灼”,毛传云:华之盛也。朱熹从之。今多释作“鲜明,光盛貌”。把这些意思,放在“天天媚蝶穿林到”一句中,就通了。古人以“灼灼”和“夭夭”相对而用,也不乏名句,如阮籍《咏怀》有云:“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天”與“夭”,形近易讹。《读书》公众号又特别推出梁雪此文,并配以图片,其中一张图片,正是此诗。其中“夭”字猛一看,确实像“天”字,但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是“夭”。所以,文中引诗,“天天”应为“夭夭”。
其他文献
一九四七年九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提出,政府应当制订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集中精力办好五到十所大学,使之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一时之间,国内学者纷纷做出回应,《申报》、《大公报》等主要媒体进行了持续报道,大小期刊相关争论文章不断,形成了“战后学术界之首次大论战”,“情绪之热烈,为近年来所罕见”(《申报》,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五日)。时光流转,当年争论的声音早已湮没在泛黄的故纸堆中;旧事重温,民
在旅美的十多年里,我数次参加中美人士的葬礼。入乡随俗,现今的华人葬仪大都已同于主流社会。按美国社会的传统,人们在这样的场合要尽量克制悲痛的情绪,因此无论是教会主持的追思礼拜或世俗的纪念仪式中,亲友们往往会追忆一些死者生前的趣事和幽默,把肃穆的气氛逗得活跃起来。现在,高科技进入了日常家居生活,许多人会把死者一生行状制作成影像在纪念仪式中放映,其中也时有“搞笑”的内容。在追思仪式之后,往往还有甜点提供
“德意志最有名的两位演员——马特考夫斯基和凯恩茨——在他们把我写的台词当作生前最后的节目排练完后就相继去世,这使我开始迷信起来——我不羞于承认这点。”这是茨威格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写下的一段话,似乎不像以真实性为本质的传记作品,更像在讲述一部玄幻心理小说,故弄玄虚,吊足读者的胃口,然而,这确实是茨威格人生的真实记录,小说家的生活,有时比他笔下作品更加丰富,因为“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
在中国,官员有时被称为父母官,而西方人通常称之为政客,不少西方人常常对政客进行调侃和嘲笑,许多中国人则对官员十分尊敬和期待。对于同一公共政策,同一家庭的成员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這些现象的背后都闪现着文化的影子。在政治生活中,文化时常出现。一九九三年的 《曼谷宣言》 提出了著名的“亚洲价值观”,此后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和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亚洲价值观”的提倡者认为亚洲地区持有
—民粹主义与“民主的悖论” 二○二○年新年伊始,英国脱欧终于尘埃落定。昔日的大英帝国转身离去的侧影或许让不少人黯然神伤。有人感伤之余反思今日之果,大概又要追溯到新世纪以来在欧美声势日隆的民粹主义。认为正是具有盲目排外、群氓躁动等一系列非理性政治特征的民粹主义,推动英国最终走向了逆全球化的歧路。这种理解恰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最近二十年搅动欧美民主的民粹主义政治的主流看法。民粹主义的初衷或许是以民为 “
一七七六年夏天,休谟在爱丁堡他的新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在爱丁堡的朋友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友人而痛惜。亚当·斯密因需要照顾生病的母亲而不能守在休谟身边,但是他与休谟以及负责照顾休谟的医生和家人保持着密切联系。斯密除了关心这位即将失去的最亲密的朋友之外,还承担着协助休谟完成其自传的使命。休谟的去世不只牵动着亲人和朋友的神经,遍布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休谟的敌人也在此时屏住了呼吸,关注着这个享有盛
“这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大漠孤行:荒野一季》(Desert Solitaire:A Season in the Wilderness)开篇第一句这样描写沙漠。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爱德华·艾比(Edward Abbey,1927-1989),以描写美国西南部沙漠的宁静与壮美而闻名,他的代表作《大漠孤行》出版于一九六八年,以其有关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新观点以及独特的文学魅力,引起了很大反响,被誉为美
“单郭”一词,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二卷中有杂迹,谨疏注如别,恐未允愚衷,并窃所摹者,亦以上呈。近十余日,情虑悚悸,无宁涉事,遂至淹替,不宜复待填毕。余条并非用意,惟《叔夜》《威辇》二篇是经书体式,追以单郭为恨。” 丁酉五月,在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意大利访问学者毕罗召集的《中古书法与政教研究:收藏复制与传播》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史睿提及“单郭”问题,余指為笔画单细。
英国诺丁汉大学图书馆编号MS Mi LM2的馆藏,是一本十三、十四世纪英国学校里常见的语文教科书:古旧斑驳的手抄羊皮纸册子,高二十二点五厘米,宽十五厘米,八十三叶皮纸,计一百六十六帧书写页面,搁膝间也适宜读记。写本似遭过雨浸,几经缝补仍有残缺。小心翻开,每一帧的文字布局均呈“回”字形,拉丁文课文写在小“口”里,十余行工整清晰的正体(textura)隔行排列,只占页面中央偏上一小块;因此周边大“口”
我跟几个朋友合编高中“国文”教科书,每一课完成初稿后都要仔细讨论。有一次讨论苏轼的《念奴娇》,我对初稿的某些注释有意见,但主稿者对我的看法也不同意,有点相持不下。我问他,参考过大陆学者的注释吗?他说,看过几本,讲法跟他的比较接近。回家后,我查阅了大陆出版的几种词选、几种苏轼选集,还有两种东坡词全集校注本,果然发现,没有一种的说法和我相同。从我自以为读懂这一首词到现在,三十多年了,才第一次发现,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