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突破”与“阅读拓展”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应走向有效而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拒绝教师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机械、被动地接受与记忆;相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与评判,鼓励、启发他们提出更多更好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然后师生一道去探求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突破;阅读拓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要走向有效,就必须以核心问题为统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感悟;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搞好阅读拓展工作,让学生亲近美文,拥抱经典。本文试图从“问题突破”和“阅读拓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
  一、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实施有效突破
  阅读教学应走向有效而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拒绝教师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机械、被动地接受与记忆;相反,呼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与评判,鼓励、启发他们提出更多更好的有探究價值的问题,然后师生一道去探求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提升学习能力。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然后以此问题为突破口,辐射全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探究活动。设计核心问题的方法,常用的有“开头突破法”“中间突破法”和“结尾突破法”。
  “开头突破法”,即瞄准课文的开头部分来设计问题,辐射全篇。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那些运用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点明中心的文章。比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就可以抓住文章开头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来设计问题;而教学《詹天佑》一文,则可以抓住开头第一句中的“杰出”与“爱国”两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充分体现詹天佑杰出才能与爱国情怀的内容进行研读、感悟、评价,培养学生提炼信息与概括表达能力。
  “中间突破法”,即从课文的中间部分找寻关键语句,以此为抓手,向两头辐射。比如,教学《秦兵马俑》这篇课文,就可以抓住课文第3自然段这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按“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这三个方面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进而走近秦兵马俑。“中间突破法”不仅可以用于整篇课文的学习,还可以用于某一语段的学习。比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3自然段,就可以瞄准第2句中的“悲愤欲绝”一词,实施中间突破。教学时,可设计以下两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读:①什么消息让肖邦悲愤欲绝?②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就会感悟到肖邦“热血化音符”的爱国情怀。
  “结尾突破法”,即以文章的结尾为切入点,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回过头来阅读上文,探求答案。比如学习季羡林的《夹竹桃》一文,就可以采用“结尾突破法”,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末尾一句并抓住其中的“韧性”和“幻想”两个关键词语,来启发提出问题:夹竹桃韧性表现在哪里?能够引起“我”什么样的幻想?再借助此问题展开有效的阅读活动。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从文本的内容、构思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出发,来对核心问题进行有效设计与实施,以此激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动力。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应走出琐碎讲解与生硬灌输的误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应努力做到巧点妙拨,善于激励与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这也是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这一要求理应成为教师的不懈追求。
  二、根据文本特点进行适度穿插与有效拓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一)根据课文主题或作者进行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教师教学语文不能抱住一本教材不放,学生学习语文也不能死啃一册课本。这样做是满足不了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在阅读量方面提出量化规定,然而这也只是很模糊的要求,至于可以读哪些书籍,标准中并没有提供具体书目。所以,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依靠教师来给学生推介相关书籍。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课文的作者或主题来进行有指向性的拓展。比如,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就可以安排学生读一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完《郑成功》,可要求学生读一读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传记;学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可组织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拓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养成跟书籍交朋友的良好习惯。
  当然,在全班学生都读完了同一本书之后,还可以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围绕书中的内容或人物畅谈体会与收获。学生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培养自信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班级读书会活动中,教师应追求学生的广泛参与、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学生勇于表达、相互交流的理想氛围。久而久之,学生借助规范、生动的文本,就可以发展自己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与协调发展。
  (二)根据课文中部分语段的内容进行补充性的拓展
  比如,教学课本剧《负荆请罪》的时候,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很能够吸引学生。学生读后,剧本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在研读教材,进行导学案设计时,笔者发现该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来感受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及宰相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的品质。在反复研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时候,笔者感觉“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文中似乎缺少了一些铺垫性的叙述,学生理解起来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走近大将廉颇,弄懂他说这句话的背景,笔者给学生印发了原人教版上的课文《将相和》,安排学生课前阅读。通过阅读学生知道这篇文章讲述了三个小故事,除了“负荆请罪”,还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并且知道了课本剧《负荆请罪》原来就是根据《将相和》改写的。读了笔者印发的文章,了解了相关的背景与细节,学生再读廉颇、韩勃说的那些话,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经济在工业化浪潮中取得了飞速发展,能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然而伴随着经济体量的迅速扩大,中国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也
【摘要】语文学科是蕴含丰富经典的学科,是流淌着生命情感的学科,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学生的经典品读和细致体会,对语文经典的个性化解读更是丰富学生感受,产生不同体验的重要渠道。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定式往往固封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从而让原本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丧失了生机。  【关键词】语文;思维定式;品读经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30余年来,中国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巨大,举世瞩目,但伴随产生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等区域经济问题日趋严峻,西部的四川省尤其如此,这些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化日益明显,缩小县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是促进城乡一体化,保证整个地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同时邢台市又是一个县
【摘要】剪纸、诗文、书法融为一体。学生们的小手剪出了诗韵,也剪出了自信。刚劲挺拔的书法,书写一篇篇美文,再配上栩栩如生的剪纸。剪纸综合实践活动,成了学生们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的沃土,是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竞技场。  【关键词】诗韵;经典;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
当前有关逆向物流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周期、单目标的层面上,对多周期或多目标产品回收网络的研究不多,而同时对两者进行研究的就更少。论文以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