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说到底就是习作个体将自己心中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触表达出来。这其中,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智慧的最主要的源泉。”
看眼下学生的作文,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者有之;内容空洞、索然无味者有之;胡编乱造、千篇一律者有之。究其原因,大多与学生不注意观察,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关。身边发生的事情,学生如果学生不去观察,就熟视无睹;眼前人物的活动,学生如果学生不去留意,便视而不见。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呢?
一、激发学生乐于观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要进行观察前的兴趣激发,教师或以法布尔、莫泊桑等名人观察的奇闻趣事引路,明确观察的重要性。明白“生活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的道理。激发观察的动机,引发观察的欲望,树立长期观察主动观察的意识。
或创设直观形象的观察情境,调动他们观察的兴趣。如,我曾将一节作文课变成“哑剧表演课”。课上,我和善于表演的学生先后表演了“跳绳”、“举重”、“吃辣面”等有趣的生活片段,同学们在“只准用眼睛看,不准出声,否则黄牌警告,取消参与游戏的资格”的要求下,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表演的同学,猜测着、思忖着。疑惑不解、恍然大悟、会l心一笑,答错了捶胸顿足,笑得捂着肚子、趴在桌子上……神态不一,各具情态,也成了大家观察的对象。其后的习作,无需我多费口舌,个个一气呵成、挥笔而就,写成的作文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二、培养有效观察的方法
1.目的明确、循序渐进地观察 众所周知,小学生以无意识的随意注意居多,他们常常易被别的事物所吸引,离开观察目标,以致观察所得不全,粗略笼统、杂乱无序。因此,观察活动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定好观察对象,布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时刻集中到所观察的事物上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的目标、色彩鲜艳的形象,最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宜为观察初始阶段的观察对象。待有意注意强化后,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观察范围、增加观察难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可先观察单个的静态的事物,再观察多个的动态的事物:先观察熟悉的,再观察陌生的。
2.全面细致、抓住特征的地观察 实践证明:观察得越仔细、越准确,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部,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捕捉事物的特点,印象才会更鲜明深刻,作文才能写的具体生动、准确传神。要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就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要眼观形色,耳闻声响,鼻嗅气味,手摸质地,体察动静;要视其形,察其神,知其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其形态各异、情状不一。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观察过程中要细致而有条理,要“观”得入微,“察”得周密,发现他们的特点。
要想细致深入了解人、事、景的本真面目,还要关注各种细节。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这是文学创作常用的表现形式。小学高级段可逐步让学生了解尝试这种写法。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一课,正是让我们通过一个个看似平淡而感人的生活细节描写,感受到父母问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浓浓的爱。生活处处有真情,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成功引导学生养成时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拥有敏感细腻的心灵,捕捉带有温情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真切感受到每一个细节,这样表达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写出藏在平淡之处的真情来。
3.带着感情和想象进行观察 不可否认,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会产生相应的感受。如面对旭日东升、朝霞万丈,会增添无穷信心和力量,面对秋风渐起、落叶纷飞,会生发一种凄凉和无奈;对身陷困境、遭遇不幸的人同情,对谋财害命、图谋不轨的小人只会憎恨。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及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观察感受。再将这样的情感感受诉诸笔端,方能解决学生作文中“无病呻吟,毫无真情”的困惑。
其次,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特强,富于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针对此特点,给孩子插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冲破思维的定式,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进行积极的思维,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新意,才真正“活”起来。
三、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会观察方法后,就要培养学生时时观察、处处留心、随时记录储存素材的好习惯。写观察日记就是积累素材的有力手段。它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更为了整理思维,检测观察的效果,保持观察的新鲜度和持久性。观察日记应不拘形式,内容不定,长短不一,但必须是自己观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就经常以古人勤于观察随时记录的故事,启迪学生身边随带一笔记本,采撷生活的浪花,记录自己点滴感受,制成自己的“百宝箱”、“材料库”。坚持批改学生的观察日记,不惜笔墨写好批语,是我每天必修功课。每天的“今日发现”日记交流会,每周的“一周总评”日记总结会,对细致、独特的观察感悟及时评点、给予表扬,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评选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持之以恒,习惯便成了自然。有了巨大的“作文材料库”,学生再也不会为“无米下锅”而犯愁了。
看眼下学生的作文,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者有之;内容空洞、索然无味者有之;胡编乱造、千篇一律者有之。究其原因,大多与学生不注意观察,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关。身边发生的事情,学生如果学生不去观察,就熟视无睹;眼前人物的活动,学生如果学生不去留意,便视而不见。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呢?
一、激发学生乐于观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要进行观察前的兴趣激发,教师或以法布尔、莫泊桑等名人观察的奇闻趣事引路,明确观察的重要性。明白“生活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的道理。激发观察的动机,引发观察的欲望,树立长期观察主动观察的意识。
或创设直观形象的观察情境,调动他们观察的兴趣。如,我曾将一节作文课变成“哑剧表演课”。课上,我和善于表演的学生先后表演了“跳绳”、“举重”、“吃辣面”等有趣的生活片段,同学们在“只准用眼睛看,不准出声,否则黄牌警告,取消参与游戏的资格”的要求下,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表演的同学,猜测着、思忖着。疑惑不解、恍然大悟、会l心一笑,答错了捶胸顿足,笑得捂着肚子、趴在桌子上……神态不一,各具情态,也成了大家观察的对象。其后的习作,无需我多费口舌,个个一气呵成、挥笔而就,写成的作文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二、培养有效观察的方法
1.目的明确、循序渐进地观察 众所周知,小学生以无意识的随意注意居多,他们常常易被别的事物所吸引,离开观察目标,以致观察所得不全,粗略笼统、杂乱无序。因此,观察活动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定好观察对象,布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时刻集中到所观察的事物上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的目标、色彩鲜艳的形象,最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宜为观察初始阶段的观察对象。待有意注意强化后,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观察范围、增加观察难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可先观察单个的静态的事物,再观察多个的动态的事物:先观察熟悉的,再观察陌生的。
2.全面细致、抓住特征的地观察 实践证明:观察得越仔细、越准确,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部,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捕捉事物的特点,印象才会更鲜明深刻,作文才能写的具体生动、准确传神。要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就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要眼观形色,耳闻声响,鼻嗅气味,手摸质地,体察动静;要视其形,察其神,知其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其形态各异、情状不一。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观察过程中要细致而有条理,要“观”得入微,“察”得周密,发现他们的特点。
要想细致深入了解人、事、景的本真面目,还要关注各种细节。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这是文学创作常用的表现形式。小学高级段可逐步让学生了解尝试这种写法。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一课,正是让我们通过一个个看似平淡而感人的生活细节描写,感受到父母问如茉莉般淡淡的温情,浓浓的爱。生活处处有真情,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成功引导学生养成时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拥有敏感细腻的心灵,捕捉带有温情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真切感受到每一个细节,这样表达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写出藏在平淡之处的真情来。
3.带着感情和想象进行观察 不可否认,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会产生相应的感受。如面对旭日东升、朝霞万丈,会增添无穷信心和力量,面对秋风渐起、落叶纷飞,会生发一种凄凉和无奈;对身陷困境、遭遇不幸的人同情,对谋财害命、图谋不轨的小人只会憎恨。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及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观察感受。再将这样的情感感受诉诸笔端,方能解决学生作文中“无病呻吟,毫无真情”的困惑。
其次,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特强,富于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针对此特点,给孩子插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冲破思维的定式,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进行积极的思维,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新意,才真正“活”起来。
三、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会观察方法后,就要培养学生时时观察、处处留心、随时记录储存素材的好习惯。写观察日记就是积累素材的有力手段。它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更为了整理思维,检测观察的效果,保持观察的新鲜度和持久性。观察日记应不拘形式,内容不定,长短不一,但必须是自己观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就经常以古人勤于观察随时记录的故事,启迪学生身边随带一笔记本,采撷生活的浪花,记录自己点滴感受,制成自己的“百宝箱”、“材料库”。坚持批改学生的观察日记,不惜笔墨写好批语,是我每天必修功课。每天的“今日发现”日记交流会,每周的“一周总评”日记总结会,对细致、独特的观察感悟及时评点、给予表扬,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评选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持之以恒,习惯便成了自然。有了巨大的“作文材料库”,学生再也不会为“无米下锅”而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