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结果,下面这道题全年级的正确率只有11.1%:
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个容积最大的无盖正方体纸盒,这张纸的利用率是多少?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学的数学离他们的生活有多远?
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活动的教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
一、为什么要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1. “与生活联系的数学”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应该充分考虑数学发展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这样的数学课程对他们才有吸引力,才使他们产生兴趣,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才是“人人要学的数学”.
2. 是实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有效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里提到实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3. 在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数学地思维”
这里的“过程”,大体包括两方面:(1)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份,并进行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 (2)在数学范畴之内,对该问题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框架. 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理解怎样从一个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怎样用数学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数学地思考生活的意识、习惯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1. 捕捉“生活素材”,发现有现实意义的数学
案例1 教学“利息”时,第一: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与银行有哪些业务往来(如缴电话费、电费、水费等). 第二:让学生到很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比较各银行的贷款利率. 交给他们实际任务:1、算一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1年的利息. 2、假如家里要买房贷款10万元,请你选择银行和贷款种类. 从调查、计算这样的活动,学生能感受到每个家庭都会与银行打交道,利息的计算关系到每个公民. 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生活中都会用到数学知识.
2. 回归“生活天地”,感受学生身边的数学
案例2 教学《克的认识》时,可能让学生拿爱吃的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然后让学生们猜测一根长鼻王、一袋薯片、一个“喜之郎”果冻,一包洗衣粉等的重量,然后问学生如何验证,学生很快想到用电子秤,天平秤,看包装上的重量标记等. 可以通过找包装上的重量标记,验证后将重量为3克的一根长鼻王作为参照物,再估计其他的物品的重量.
为了学生能建立良好的对重量单位“克”的表象,提供现实的、熟悉的、有意义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并从生活经验入手,从包装上了解物品的重量,避免了用标准的砝码作为参照物的脱离生活经验的知识.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有些问题的解决有更快捷方便的方法,要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3. 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案例3课开始,师出示“在公交车起点站,3路车每4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每6分钟发一次车,两车同时发车后”,师问:“下一班3路车第几分钟发车?下一次?再下一次?…”,“你从这列数中发现了什么?”“下一班5路车第几分钟发车?下一次?再下一次?…”“你从这列数中又发现了什么?从这两列数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进一步探索如何求最小公倍数. 最后,把“公交车”再次出示,问:“至少要隔几分钟,3、5路车才同时发车?”“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求什么?”让学生在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当学生探索有了收获,就很自然地把“求最小公倍数”和“公交车问题”结合起来,实现了“问题解决”.
这样,让学生经历“呈现生活情景——把问题符号化,概括出一个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问题解决”. 才能培养学生“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4. 从数学课堂中“信手拈来”,教育学生“恰到好处”
案例4 在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上了一节“交通流量和速度测定”的数学活动课. 让学生运用统计的知识测定学校附近的公路上汽车的流量,(每分钟通过的机动车数量),用数字来说明机动车之多. 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關系,选定100米的路程,采用小组合作的办法先测出汽车行完100米的时间. 再计算速度,通过速度测定,同学们明白了以车速60千米每小时计算,汽车每秒钟行16.7米左右. 而我们一般穿过公路所用的时间要4秒以上. 所以,学生明白了必须与机动车有足够的距离才能穿过公路. 学习本课之后以班级的名义在全校的宣传栏中出一期安全专题的黑板报. 这样的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用数据证明的过程,安全教育更深入人心.
在教育学生时,把数学作为一种手段. 使数学课堂不仅充满数学味,而且同具人文气息,挖掘其中的数学以外的东西,以便在教学中应用自如;有时课堂上随时会出现的一些机会,教师要善于把握,因为由学生引发的机会要比由教师制造的机会还要自然,效果还要真实.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 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 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接通,原本枯燥的理论就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从而给学习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源于真实生活情况中的学习立足,让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生动!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成功!
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个容积最大的无盖正方体纸盒,这张纸的利用率是多少?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学的数学离他们的生活有多远?
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活动的教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
一、为什么要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1. “与生活联系的数学”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应该充分考虑数学发展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这样的数学课程对他们才有吸引力,才使他们产生兴趣,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才是“人人要学的数学”.
2. 是实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有效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里提到实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3. 在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数学地思维”
这里的“过程”,大体包括两方面:(1)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份,并进行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 (2)在数学范畴之内,对该问题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框架. 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理解怎样从一个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怎样用数学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数学地思考生活的意识、习惯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1. 捕捉“生活素材”,发现有现实意义的数学
案例1 教学“利息”时,第一: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与银行有哪些业务往来(如缴电话费、电费、水费等). 第二:让学生到很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比较各银行的贷款利率. 交给他们实际任务:1、算一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1年的利息. 2、假如家里要买房贷款10万元,请你选择银行和贷款种类. 从调查、计算这样的活动,学生能感受到每个家庭都会与银行打交道,利息的计算关系到每个公民. 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生活中都会用到数学知识.
2. 回归“生活天地”,感受学生身边的数学
案例2 教学《克的认识》时,可能让学生拿爱吃的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然后让学生们猜测一根长鼻王、一袋薯片、一个“喜之郎”果冻,一包洗衣粉等的重量,然后问学生如何验证,学生很快想到用电子秤,天平秤,看包装上的重量标记等. 可以通过找包装上的重量标记,验证后将重量为3克的一根长鼻王作为参照物,再估计其他的物品的重量.
为了学生能建立良好的对重量单位“克”的表象,提供现实的、熟悉的、有意义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并从生活经验入手,从包装上了解物品的重量,避免了用标准的砝码作为参照物的脱离生活经验的知识.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有些问题的解决有更快捷方便的方法,要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3. 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
案例3课开始,师出示“在公交车起点站,3路车每4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每6分钟发一次车,两车同时发车后”,师问:“下一班3路车第几分钟发车?下一次?再下一次?…”,“你从这列数中发现了什么?”“下一班5路车第几分钟发车?下一次?再下一次?…”“你从这列数中又发现了什么?从这两列数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进一步探索如何求最小公倍数. 最后,把“公交车”再次出示,问:“至少要隔几分钟,3、5路车才同时发车?”“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求什么?”让学生在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当学生探索有了收获,就很自然地把“求最小公倍数”和“公交车问题”结合起来,实现了“问题解决”.
这样,让学生经历“呈现生活情景——把问题符号化,概括出一个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问题解决”. 才能培养学生“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4. 从数学课堂中“信手拈来”,教育学生“恰到好处”
案例4 在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上了一节“交通流量和速度测定”的数学活动课. 让学生运用统计的知识测定学校附近的公路上汽车的流量,(每分钟通过的机动车数量),用数字来说明机动车之多. 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關系,选定100米的路程,采用小组合作的办法先测出汽车行完100米的时间. 再计算速度,通过速度测定,同学们明白了以车速60千米每小时计算,汽车每秒钟行16.7米左右. 而我们一般穿过公路所用的时间要4秒以上. 所以,学生明白了必须与机动车有足够的距离才能穿过公路. 学习本课之后以班级的名义在全校的宣传栏中出一期安全专题的黑板报. 这样的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用数据证明的过程,安全教育更深入人心.
在教育学生时,把数学作为一种手段. 使数学课堂不仅充满数学味,而且同具人文气息,挖掘其中的数学以外的东西,以便在教学中应用自如;有时课堂上随时会出现的一些机会,教师要善于把握,因为由学生引发的机会要比由教师制造的机会还要自然,效果还要真实.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 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 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接通,原本枯燥的理论就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从而给学习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源于真实生活情况中的学习立足,让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生动!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