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不朽”价值目标看孟子的“以身殉道”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chang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不朽”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价值追求,尤其被“士”阶层看重,自其产生以至被士大夫践行,这段历程中,孟子对这一价值目标的丰富和完善是功不可没的,孟子“以身殉道”的价值选择是他“仁义之道”的突出体现,也正是这一鲜明的价值选择给了“三不朽”价值目标独特的内涵和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以身殉道;三不朽;价值目标;内容;内涵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这一核心思想,也发展并强化了“道义”这一思想内涵。“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以身殉道”表明了他的价值选择,也将他所推崇的思想强调了出来。而这一价值选择又涉及到了当时极具影响力“三不朽”说,从整体看,孟子的“仁义”思想体现了“三不朽”价值目标,而其独特的“以身殉道”价值取向又影响、丰富了“三不朽”的内容和内涵。
  “以身殉道”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来看,“道”更多的系于统治者一身,然其奔走一生终未被重用,“以道殉身”一生都未得实现,却真正践行了“以身殉道”。“以身殉道”并非是一个单一的价值选择,它统领的是孟子的一系列关于人生价值取向的观点。总体来看,孟子所守的“道”不只政治主张,更具体到了人生处世原则、个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均是“以身殉道”传达的价值标准。
  一、以“三不朽”价值目标看孟子的“以身殉道”
  “三不朽”说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应对“死而不朽”这一问题说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三个关于“不朽”的标准。在涉及到个体生命的永恒价值上,这一观点为后世所认同,尤其是在“士”阶层,他们是“三不朽”价值目标的主要继承者和实践者。
  在孟子生活的年代,“三不朽”说已经是较有影响力的个体价值评判标准了,在《孟子》一书中也渗透着这种影响。关于“三不朽”的具体内容,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以“三不朽”来看孟子的“以身殉道”,孟子将“三不朽”均置于“穷”和“达”两种境地下考虑,得出了人始终要“以身殉道”。
  “立德”,就是要树立个人的道德,而这种德又可以泽被苍生、后世。从这点上看,“以身殉道”既关注入仕进取时依据“道义”、“仁义”之心为政,又关注作为个体的自身修养和对行为原则的坚守。他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能够做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立功”,就是建立不朽的功绩,拯厄除难。《孟子·滕文公下》中,周霄问孟子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仕。”然而,“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可见,在“立功”这条路上,孟子所求的远不是达到目标,他最看重的是能不能“守道”,不违背内心坚守的原则。
  立言,便是能在世上留下至理之言,足以传承后世。在被公都子问道“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后,阐述了“立言”的必要性。“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在孟子看来杨墨分别代表了两个极端:杨朱的极端个人主义,墨子的泛爱主义。“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立言是为了捍卫古代圣人的学说,驳斥错误的言论。
  二、“以身殉道”对“三不朽”内容内涵上的丰富
  孟子的“以身殉道”将原来那个单纯将自身价值投入到国家、社会、百姓乃至历史长河中的“我”独立了出来。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告子上》)没有谁比孟子更渴望入仕,然而“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宁可不做。对于功名利禄,“立功”的渴望,首先应“不失本心”。身居高位,“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顺从”是最为孟子不耻的,“公孙衍、张仪”这些人在成就功业的时候,丧失了自己的原则。
  “不召之臣”(《孟子·公孙丑下》),这一点,孟子亲自做了表率。为了躲避朝见齐王一事,他躲到景丑家里,景丑质疑他这种不敬的行为,而孟子认为“将有大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他将眼光首先收束回自身,看到了这个价值实现过程中自我因“以身殉道”而得以具备的人格、道德、精神。
  因此,在对“三不朽”目标追求中,孟子的“以身殉道”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的内涵加以丰富、提升了,将“个体的原则”,“个体的独立精神、独立人格”进行强调,给“不朽价值”以灵魂,让我们在回溯历史时看到“伟大”的同时,又看到了“我”,也让人们在奔向“伟大、不朽、永恒”时,时时看重“我”这一主体。
  另一方面,“以身殉道”,不得志时的韬光养晦,不弃不馁。“以身殉道”在内容上对“三不朽”说的补充集中体现在了“穷”、“不得志”时的如何自处。
  认清自己的位置。“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么何谓“自暴自弃”,“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上》)正因为把“仁”作为“安宅”,把“义”作为“正路”,以此当做“士人”理应的位置,所以无论得志、不得志都不应残害、抛弃“仁”“义”。淡化了现实中所处的“得志”、“不得志”,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在坚守“道”,不允许士人“自暴自弃”。
  明确“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明确地指出人的精神、道德人格上的追求高于物质层面上的生存、物质利益。这一标准,显然将个体精神层面的价值作为衡量其人生整体价值的重要对象,不仅针对士人们备受困扰的“利”与“义”二者的权衡指明方向,更是将衡量个体永恒价值的内容也明确到了个体精神、道德的完善。对这一价值观的认可,将会使得人们身处“不得志”、“失意”、“穷”等境地时更加着意于坚守仁义、道义,完善自身,恪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综上所述,孟子提出的“以身殉道”这一价值取向,植根于当时影响颇深的“三不朽”价值目标,它处处体现着“立德、立功、立言”的目标,然而他更多的是将“以身殉道”置于这三种价值的实现中进行突显。因而,“以身殉道”在内容、内涵上都对其进行了丰富和提升,也将追寻个体永恒价值的士人“独立人格”、“个体精神”作为审视对象,把个体的“我”从社会、历史长河的“大我”中独立、解放出来,进行价值评判。他把一种永恒的“殉道”选择融入了个体对永恒价值的追寻中,让整个士阶层活跃起来,积极地完善自身,宠辱不惊,使得后世形成了独特的“士大夫精神”。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葛园.孟子舍生取义思想中的生命伦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0(1).
  [3]谢德胜.孟子之士人价值观略论[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8(7).
  [4]刘畅.三不朽:回到先秦语境的思想梳理[J].文学遗产,2004(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骨髓水肿与MRI诊断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2例,均给予MRI检查。结果:52例患者中40例MRI显示有骨髓水肿,发
摘 要:滇中的黑井古镇地区在明清时期是云南省盐业开发的主要地区,这一时期是盐井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云南黑井地区生态环境与盐业发展间矛盾的考察,对当时黑井古镇的兴衰提出了新的看法,并研究了盐业对黑井古镇兴起于衰落间的必然联系。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盐业开发对黑井古镇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出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黑井;盐业;环境
期刊
肠屏障功能障碍(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萎缩,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从而导致细菌和(或)内毒素易位,并可诱发和(或)加重全身炎症
摘 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美国和以色列学者掀起的《圣经》叙事批评热潮至今还未退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圣经》叙事语言的研究著述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国内外研究者都肯定了《圣经》叙事语言简约含蓄的特点,大部分的学者都认识到其根本原因是《圣经》的意识形态属性,因而他们或是从《圣经》叙事语言的真理性内质层面去阐释或是从叙事策略和表现手法等生成机制上去研究分析或是两方面兼而有之。也有研究
一rn来到南恩河,李凤珍的心情开朗起来.rn初春的明媚的阳光照在山野上,山野的一切都鲜活了.路旁的野草,从枯黄的老叶中探出青青的鲜嫩新叶,河两岸的阳坡上,山茶花、马樱花和
玛雅·安吉罗是当代美国黑人女诗人中的杰出代表,有人评价玛雅安吉罗不仅是黑人和女性的代言人,也成为了所有承担着提高美国的道德水准责任的人们的代言人,本文则着重分析了
新世纪小学数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以人为本先进的理念在教学中得到主动的体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而标准化的教学模式,难以对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所利用和开发。我认为,只有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