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基训伴奏的发展与变化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nc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芭蕾基训是舞蹈教学的必须课之一,钢琴伴奏是基训课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新疆艺术学院舞蹈专业近七十年的舞蹈教学中,随着办学层次的细化及教学方向的细分,对基训课的伴奏曲目的要求也有了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由此,基训课的伴奏曲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伴奏曲目对舞蹈教学有极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疆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基训课伴奏教材、曲目历年来的变化,分析并思考怎样更好地为舞蹈教学服务,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舞蹈基训伴奏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钢琴伴奏;节奏型;风格;和声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被誉为“歌舞之鄉”, “丝绸之路”所带来的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造就了新疆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新疆艺术学院(前身为新疆艺术学校,成立于1958年),自成立之日起,就开设舞蹈专业,并将芭蕾基本功训练(以下简称基训)作为新疆艺术学院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一直开设至今。
  芭蕾基本功训练以改变人体的自然形态为标准,要求“开、绷、直”,对人体的肌肉形态、肌肉力量有着极高的要求。作为舞蹈的基本功,如果基训课脱离了音乐伴奏,就会成为枯燥的体能课,与杂技和体操中的技巧训练没有了任何区别。
  笔者通过在新疆艺术学院多年基训课钢琴伴奏所积累的经验,发现基训课伴奏的教材、曲目、风格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因此,我试图通过对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基训课钢琴伴奏中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思考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及这些变化为舞蹈教学所带来的影响。
  1958年,新疆艺术学院首次招收舞蹈专业学生(芭蕾专业),此时,新疆的舞蹈由民间走向课堂,开启了舞蹈专业化的漫长道路。在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新疆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先生借鉴了苏联专家的教学模式,将芭蕾基训课引入新疆,并以钢琴伴奏作为基训课的辅助教学手段,新疆的舞蹈教学处在模仿阶段。
  这一阶段的芭蕾基训课,钢琴伴奏教师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对于基训课伴奏基本毫无了解,如何演奏,演奏什么曲目都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伴奏曲目大部分是伴奏教师自己熟悉的旋律,或根据基训课老师哼唱自己学习时伴奏教师所使用的音乐记录完成。几乎没有五线谱记录的伴奏教材,基训课上使用的伴奏曲带有很强的个人特征,旋律五花八门,和声配置简单,随意性较强,对舞蹈教学只是力求音乐长度与动作组合一致,音乐的节拍与动作的性质相符,对于舞蹈教学中的美感、情绪的共鸣等深层次的要求则无从谈起。
  在1966年之后的10年间,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蹈专业由芭蕾表演改为了民族舞(维吾尔族舞)表演。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对音乐作品的使用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外国音乐作品几乎不能使用,熟悉的民间音乐大部分也被禁止使用,全国的文艺状况基本只有语录歌、八个样板戏和“黄河”钢琴协奏曲。在没有专业的基训课伴奏教材的情况下,伴奏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样板戏进行了大量的节选与改编,使用熟悉的语录歌旋律作为伴奏的曲目,虽然这些旋律和芭蕾基训这个充满西方贵族气息的舞种在气质上大相径庭,但由于曲目都是教师和学生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旋律,倒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基训课中对学生的美感训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一些优秀的伴奏曲目甚至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78—1989年,新疆艺术学院舞蹈教学的教学层次为中专教育,教学方向为民族舞(维吾尔族舞)表演专业。这一阶段的基训课以解决学生体态问题、训练舞蹈所需的柔韧性与肌肉控制能力,并为民族舞技术技巧打下基础为主。此时的基础课钢琴伴奏,教师队伍有了一定更新,师资队伍由初期阶段中专学历为主转变为大专学历为主,伴奏教师大部分自幼就接受钢琴专业训练,演奏水平与专业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期,舞蹈教师虽学历整体较低(基本为中专学历),但这些教师都有着大量的舞台表演经验,对音乐的理解力极强,对基训课的伴奏曲目旋律及节奏型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舞蹈教师对伴奏专业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伴奏教师对基训课的伴奏曲目由节拍准确发展为较为丰富的节奏型变化,音乐性质与舞蹈动作性质相符发展到追求课堂音乐在伴奏织体的多样性,和声配置科学化,突破了一、四五级的单调和声配置,开始尝试引入相对复杂的七和弦,以便增加音乐的美感,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内心审美。同时,新鲜的旋律及和声效果也增加了课堂音乐的趣味性,给枯燥的基训课堂带来了一丝活力。这一阶段,舞蹈钢琴伴奏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有了极大的发展,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基训课伴奏曲集。其中,魏东明先生编著的《芭蕾舞蹈课堂音乐200首钢琴曲集》(原北京舞蹈学院内部资料复印版)为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蹈伴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蹈基训课伴奏也由最初的教师改编歌曲、抄录简谱,发展为五线谱记谱;从教师自己即兴伴奏、编配和弦伴奏变成创编者编配好的正谱伴奏;由的最初的手抄本、内部资料复印版发展到现在的正式出版刊物,这些出版的基训课伴奏曲集为伴奏教师改编创作基训课伴奏曲目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两岸文化交流加强,大量的港台歌曲涌入,这些旋律为舞蹈基训课的伴奏音乐带来了新鲜血液。新疆艺术学院的基训课伴奏中除了使用已出版的基训伴奏曲集,也开始节选、改编通俗歌曲的旋律。
  从1989年至今,新疆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已发展成为涵盖中专到硕士研究生的多层次教学,这是新疆舞蹈高等教育的新时代,舞蹈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增长,舞蹈专业方向也进一步细分为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学等,舞蹈专业方向的细分对基训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专业的基训课有了不同的重点。为配合舞蹈专业细分后的基训课新的教学目的,钢琴伴奏也有了不同的侧重点。
  在中专阶段(六年制),由于学生入学年龄较小,身心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快速发展期,对事物认知能力也在快速发展期。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基训课的伴奏音乐选择的多为旋律简单,伴奏织体相对单一,节拍清晰,节奏型易于听辨的乐曲,其中会相应增加儿歌及经典动漫音乐,如《小松树》《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美女与野兽”“千与千寻”插曲、“机器猫”主题曲等。针对舞蹈学生对基训伴奏音乐的要求则是学会分辨音乐节拍类型,能够准确地合着音乐数出节拍,对动作组合所使用的音乐有一定的记背能力。   在大学阶段(四年制),学生身心基本发育成熟,心智较为成熟,处于青年初期。基训课使用的音乐旋律相对复杂,蕴含情绪较中专时期的伴奏曲目相对较多,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这一阶段的伴奏音乐节拍由单拍居多转变为复拍居多。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分辨音乐的节奏型,分辨音乐的情绪,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动作组合与音乐情绪与自身情感融合表达。
  硕士研究生阶段(三年制),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与心智都已完全发育成熟,此时的基训课伴奏音乐要求学生可以基本分辨出较简单的伴奏音乐其基本曲式,分析音乐调性色彩,结合音乐简单讲述自身情绪与美感体验。其中,教育方向的学生更要求可以针对不同目的的训练组合选择甚至创作伴奏曲目及旋律。
  随着舞蹈教学层次的提高,对新阶段的基训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基训课伴奏曲目的风格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首先在乐曲的篇幅上,由最初的16小节,一段式发展为32小节或64小节的二段式或三段式(ABA或ABC)。在调性使用上,单一调性作品减少,乐曲中离调、转调现象增多,偶有远关系转调,但近关系转调成为一种常见的基训课伴奏曲目创作模式。在旋律创作方面,大量借鉴影视剧音乐或经典歌曲的熟悉旋律,例如,以韩国电视连续剧《黄手帕》插曲旋律为主题,改编的《划圈》(ROND DE JAMBE TERRE)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富于趣味的爵士风格曲目可以更好地配合基训课程动作编排的发展。例如,高年级阶段基训课把下部分,经常会将五位擦地(BATTEMENT TENDU)与小踢腿(BATTEMENT TENDU JETE)结合在一起,在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寻找此类动作组合的伴奏音乐时,较难发现合适的曲目,但随着基训课伴奏曲集的大量出版,爵士风格作品比重的激增,切分节奏与弱起节奏所组成的复杂节奏型,使此类动作组合的编排与音乐做到水乳交融,更富于趣味性。流行音乐的和声配置方式也被引入基训课伴奏曲目的创作之中,大量的重属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及十三和弦的运用,使相对简单的乐曲更加丰满、生动,更能激发学生音乐的律动感。
  1995年起,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钢琴伴奏教师的学历与专业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学历与专业水平的提高使基训课伴奏曲目的演奏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伴奏过程中,伴奏教師利用自己较高的演奏水平对同一乐曲进行更适合伴奏班级的适当改变,使其更适应舞蹈的特性。
  芭蕾基训课的钢琴伴奏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伴奏音乐的好坏直接影响舞蹈教学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基训钢琴伴奏的探索也在深入,相信通过各位老师的不断摸索,钢琴伴奏将在基训课教学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各地的“民族风情园”景区蓬勃发展,游客可于此有限的“观光场域”内感受无限的民族文化。满族的民俗旅游也备受关注,但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旅游所展现的历史与文化其实是当代的重新建构。本文运用文化变迁、民族边界等理论,讨论发展旅游业与提高民族认同、建构民族边界、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  【关键词】满族;民俗旅游;民族认同;建构边界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戏曲作为中国的国粹,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许多元素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特别是舞台表演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典舞剧目在表演过程中大量运用戏曲元素来表现舞蹈的神韵和阴柔之美。本文以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金帆舞蹈团专场演出”京艺求精”的剧目《镜像梨园》为例,分析中国戏曲元素与古典舞的融合与具体应用。  【关键词】戏曲元素;古典舞;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J7
【摘要】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于2014年底开始着手本馆馆藏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对馆藏古籍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全面了解了本馆现存古籍的种类、数量、版本、存藏及破损情况等信息,并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对未来古籍保护及利用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古籍普查;古籍保护;古籍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古籍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摘 要】为了解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研究提供启示,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的512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幼儿园和师范院校是主要研究力量但缺乏核心作者;该领域研究形成九大研究热点,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健康维护是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趋势。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可以通过加强“校-园”协同,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质量;通过加强“园
【摘要】南音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古泉州府的一种优美、典雅、古朴的优秀乐种。它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南音流传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香港、澳门、台湾及南洋诸国闽南华侨聚居地。随着人们对南音审美需求的变化,南音不再只是一成不变的形式。如何让舞美、灯光为其所用,让演员轻松自如地驾驭其中,更让观众视听愉悦,这就对“导演”在传统南音中的创新和起到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导演的职能就是挖掘即将展现之艺术
【摘要】四川以西地区的汉族传统古村落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不可被分隔与取代的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与时间的流逝中陪伴并证明着四川以西地区各种文化的传承与变革和时代转移与变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使得绝大多数古村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惊人变化。加之广大普通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严重缺失,不能作出正确的保护措施,从而使得大批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慢慢的从我们身边消失。
【摘要】纵观历史长河,各个时代都是盛况与苍凉相织相错。本文把时代背后的苍凉统称为时代的饥饿性。“饥饿”代表的不仅仅是字面本义,而更多涵盖了其横纵延伸方面。每一个时代,“饥饿”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物质、精神、人性、社会等方面,而随着时代的更迭,“饥饿”的表现形式也不断演变。然而,在本文看来,产生“饥饿”的源头在万千变化中永恒。“饥饿”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永恒主题,对于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饥
【摘要】近年来,异族舞蹈在我国很是流行,尤其是来自中东地区的舞蹈犹如旋风一般席卷了中国大陆,2013年央视春晚的肚皮舞《火》的精彩演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火》的亮相为我们逐渐揭开中东舞的神秘面纱,同时也激起了更多舞迷们的热情和弘扬中东舞的决心。而如何在中国引领和发展中东舞,则一直是舞者们苦苦探索的问题。特别是目前中东舞在我国处于发展中时期,面临着太多的抉择和挑战,这个问题也就更加突出了。那么什么是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所承载的真、善、美等价值观和正能量,其传承和保护在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工作者而言,传承和保护“非遗”是自觉,更是责任。本文就安徽博物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的实践,从收藏、研究、展示、宣教、文创等方面对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
【摘要】在高效率、高速度、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传统织造西兰卡普的技艺正面临后继乏人,日渐凋零的困境。学者从西兰卡普的传承与现状、西兰卡普图纹艺术的表现形式、图纹元素与装饰性油画在创作上的相互影响与借鉴等方面创新研究,用全新的视角探索西兰卡普的表现方式,并对西兰卡普艺术做出美好展望。  【关键词】西兰卡普图纹;装饰性油画;创新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