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也是参与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室里举手的渐渐多了起来,但还是没有达到我想象中的“小手如林”的理想境界。是问题太难?还是学生不愿意思考?本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讨论过程现在却成了等待学生举手的安逸教学行为。我的目光在四处游弋,是寻找?是鼓励?是威逼?……我有些说不清,教室里还是有几个人没有举手,这样沉默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我也实在没有耐心等待下去了。
  最终,我的目光落到了优等生刘晓雅身上,但是刘晓雅就是一直坐在那儿,这也是她一贯的课堂动作。难道她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疑惑了。我喊道:“刘晓雅,你来说说。”
  刘晓雅站起来了,轻声说道:“这里借助荷花抒发了作者向往高尚品质的仰慕之情……”刘晓雅越说越精彩,我却越听心里越生气:“这个问题你会,可是你为什么不举手?”
  刘晓雅的回答让我实在忍不住了,我大喝一声:“停下!既然你会回答,可你为什么不举手?下课之后写一份五百字的说明书给我!”
  伴随着刘晓雅的是她的无声的泪水和大家不解的目光。
  下午刘小雅的说明书递过来了,一段文字进入我的眼帘:
  ……
  老师,您知道吗?每次当您提问后,我就开始了思考,我是个思维慢的孩子,每次当我想到的时候,才发现别人的讨论也快结束了。我天生怕当众发言,所以在课堂上我总是沉默。
  老师,您是不是认为我们课堂上沉默就不在思考呢?其实,在课堂上,我对别人的发言总是会好好想一下。往往在我思考别人发言时,你已经在进行总结了。所以在很多的时候,我在课堂上总是沉默的。
  老师,您是不是认为举手的人就在思考?你是不是认为所有的人都举手的课堂是精彩的?如果我们都举手了您是不是能够保证让每个举手的同学都站起来发言呢?事实上,你只选择几个人来发言,其他人只是一个陪衬。因此,在课堂上,我很少发言,虽然我没有举手,但是我在思考……
  老师,您是要我在课堂上思考呢?还是要我在别人举手的时候也举手衬托一下课堂气氛?……
  读着这段话,我的怒气一下子消失了。我确实无法解决刘晓雅提出的让所有举手的学生都来回答一次的问题。我沉默了。
  “沉默也是参与!”刘晓雅的话让我怦然心动,我想起了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因为性格内向,我上课很少发言。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出了一道较难的题目,半天了都没有人举手。而我偏偏又是一个对难题目感兴趣的人,我思考了一会儿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甘心只有一种方法,还想找出另一种方法。正当我在思考的时候,数学老师点了我的名。我站起来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刚说完,就听见数学老师沉着脸说:“会,还不举手,摆什么架子?给我站着!”
  于是我无辜地站了一堂课。老师的话让我又气又怒,但又无可奈何:“凭什么我一定要举手?”
  想想自己的过去,看看今天的刘晓雅,我迟疑了,“沉默也是参与”没有道理吗?学生表面沉默,但是内心在思考,在探究,这不也是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吗?可是作为老师的我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急就章,所有学生齐步走,通过举手发言来表现。是不是我也患上当下的表现狂和快节奏的生活综合征呢?
  潜在意识中,我们认为课堂应该是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的。但我们更需要知道,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能动行为,在能动行为实施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知识的获得、智慧的成长是“静悄悄的革命”,“静能生慧”“缄默知识在很多时候是无法言说的”,因此佐藤学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因此我们应该承认:沉默也是一种参与!沉默,意味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沉默,意味着学生正在积极思维;沉默,意味着学生的思维的触须开始摆动,已经行走在寻找突破的路上……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理论的,它更应该是实践的。它提醒我们不能有所有学生在同一时刻到达目标的冲动;不能有举手是参与课堂,沉默是休息的偏见。“既然不能叫紫罗兰和玫瑰花发出同一种芳香”,我们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在思维的表现上是一样的呢?
  课堂,如果是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那么学生就是那些自由的黄瓜,我们要容忍学生在课堂参与上“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而不必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要举手。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安全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自然会让学生内在沉默走向外在表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还是沉默,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下一个路口等待”的等待情怀。我们应该坚信:自由的课堂上,学生会自然地从沉默走向主动展示。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科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将“普及型”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第一准则,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发展和锻炼的机会,无论是参观还是竞赛,无论是科技界还是夏令营,都面向所有的学生,使得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和选择的机会,摒弃了传统科技教育精英化的现象,实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我校对科技教育既不能依赖于单一的科技竞赛项目,也不能满足于校内的系列活动。学校在积极寻求一种新的科技教育模式,思考构建学校与社区科技教育共
“Miss江,与你是同路的,我就是幸运的!下面,我要将付笛声和任静的这首《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送给一直陪伴我走过的Miss江!感谢初二那年她放学送我回家,感谢她的不离不弃,感谢她的真心陪伴,才有今天的我。”这是在初三毕业典礼上,梅专门为我唱的歌。“与你是同路的,我就是幸运的”,这句歌词打开了那一年送梅回家的所有回忆……  梅是初二转回来的学生。在她来班之前,德育处主任已经专门告诉我,梅其实是我们
期刊
我接任三(2)班班主任时,前班主任向我介绍班里情况时特别提醒我:班上有一位男学生小C是一个脑瘫患儿,他的语言、行为和智力有障碍,应降低标准要求他。而我认为:既然孩子的父母把他送来普通小学上学,就是希望他在一个正常的环境里接受常规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出于对他父母良苦用心的理解,我并没有降低对他的要求,同时我细致地观察他能否适应学习生活,是否需要一些帮助。  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小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激烈变革,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也在这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日益凸显。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家庭是人类发展、互动的第一个社会世界,教育从生命第一天就开始了,个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历程,其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等都是在家庭奠定基础的。固有的血缘关系及天然的亲子之情是其它任何教育无可比拟的。家长是接触孩子最早而且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特殊的亲
编者按:“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庭教育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品性、习惯、心智的发展。在信息爆炸、生活类型多元、青少年心理问题较多的今天,如何让家长获得更多的先进教育理念、智慧和经验,使家校合作更顺畅、有效,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家长的类型  1. 自信慈爱型家长  X的父母几乎每周都会给他送爱心汤水,我还在篮球赛的时候看见他们在球场边为他和他的朋友加油。细心的妈妈看他们
周四,我听了Mr. Little的一节习作课。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恐怕还不能称为“习作”课,叫“写话”课可能更合适。  Mr. Little在习作教学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教室的其中一块宣传栏上,贴着详细的写作指引。最醒目的是以四个大写的“W”开头的单词,即When、Where、 Who、What,每个单词旁边还有具体的解释:  When——Times WHEN you go(你什么时间去的?)
一、小手笔,大文章  家庭是未成年人认识社会、提升素养、学会做人的重要平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为了引导家长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解决子女教育方面的疑难问题,形成家校共赢的教育合力,2010年10月,我校依托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利用自身的德育优势资源,设立了由中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市级名教师和学校模范班主任组成的教育咨询室,采取即时
【案例介绍】  爱笑的男孩小建失去了母亲。听说他母亲去得异常惨烈:与丈夫吵架,冲出马路,被迎面而来的大货车撞飞。肇事货车非但没停下,反而加大油门拼命逃窜,丧心病狂地再次碾过小建母亲的身躯,可怜的她身首异处。后面追赶的丈夫目眦欲裂,却毫无办法。第二天我赫然看见小建好端端地坐在教室里。奇怪的是发生如此不幸,他竟像没事人一样,该干嘛干嘛,并且还大声跟同学说笑,一点看不出悲伤的样子,让人惊异不已。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