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
次见到吴晓波,“清瘦”是最深的印象,清瘦的让人怀疑他怎么可能写出《激荡三十年》的大气磅礴,清瘦的让人好奇“如此单薄的身躯怎能冲破公司史的重重迷雾”?而且似乎除了如此清瘦的身体,他有的也只是一只写字的笔。
命运注定以写字为生
时间倒回二十多年前的1990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中发生了一件事:被保送的两名学生同时选择了“弃保”。这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轰动,但就像《万历十五年》中那些不大不小的事,它们的影响要在多年后才能显现,它们就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弃保的学生之一便是清瘦的吴晓波,另一位同样则是先后成为《南风窗》总编辑、《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秦朔。
1990年,舍得“弃保”名校的研究生实在需要勇气。吴晓波清楚,奔向杭州是因为女友,但他是否料到由此也奔向了自己的文字之路,无从知晓。
历史总是会“巧遇”机缘:与一位老校友的聊天让他有机会进入新华社,自此他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商业报道。新华社的强大平台和丰富资源让他可以接触更多的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十三年的记者生涯给他的写作之路打下了有力的基础;想来那位老校友也是非常睿智的,仅仅一次聊天,他就把这样一位“未来之星”招入了自己的“麾下”。
而这也正如了吴晓波的意,“写字”是他唯一擅长的能力。他庆幸自己其他能力都很弱,只会写字,这样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他认可张爱玲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时间最后会决定人的命运。他说:“那些没有选择的人成功都是逼出来的,因为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你就走一条路走到黑,就走成功了。”只擅长一种能力,这许是他自谦的说法,但他确实一条路走到黑了。他抓紧时间写作,每天6000字、每年一本书,从记者到专栏作家,他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文字功底。
如果没有当年的弃保,没有与那位老校友的聊天,会有今天的吴晓波吗?没有人敢假设历史,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在哪里,他不能摆脱的依然是文字。
现在的吴晓波,媒体人、专栏作家、著者、出版人……太多的身份似乎无法说清,不要烦恼他的名片上到底该印上怎样的头衔,也许一个“写作者”便足以概括。
因为哪怕掌管著名的“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他仍然说,那间漂亮的办公室并不属于他,他只是一个会写字的人。
身材高瘦、面容清秀,戴着一副眼镜,人们说,吴晓波这个人,简直拥有一个写作者所渴望拥有的全部优点:富有、英俊、乐观、谦逊、才华横溢、朋友众多。也许命中注定他就是一个写作者,就连对历史的解读也充满着书卷气,他说“历史是荆轲手上捧着的那卷江山”。
历史给了他一只生花的笔
吴晓波说“自己只擅长写字”,但如果仅仅写字,大概就不会是如今的吴晓波了,真正让他笔下生花的大概是他对公司历史日复一日的研究。《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大败局》……篇篇都是经典。
每天6000字、每年一本书,他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写书,吴晓波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他的书房中,每年增加一个书柜,每个书柜藏书二百册。读历史、写历史,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他都在创作期。
也许与历史接触总需要沉寂,每次在自家的书房里写书,没有电话,没有QQ,独自享受“穿越”到那些或繁荣或萧条的历史街道,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历史。坚持创作二十年,他说,“人性”是他最大的动力,而写书本是对人性的一种窥探和好奇。多年“浸淫”在历史的书籍中,他知道,历史总归是人创造的,公司的历史更是如此,那些在公司的历史上留下一笔的总是具有开创精神的人们。
读历史、写历史,甚至用历史的思维思索现实。读史使人明志,读史也使吴晓波在讨论现实时也充满睿智。他说“如果不从制度的角度来思考吴英案,拯救将无从谈起,悲剧将继续发生。”他说中国出不了乔布斯是因为“中国的商业土壤”。
公司,充满激情;历史,充满神秘:吴晓波用自己的文字去揭示那神秘的激情。公司,似含浮躁;历史,已经沉寂:他用沉寂的历史拂去浮躁中的尘埃。
书生本色的“激荡人生”
就是这样一位只会“写字”的清瘦书生凭着自己的一支笔,二十年写出了“中国企业史三部曲”,写出了“蓝狮子”,从而一点一滴地揭开了公司的历史迷云。
吴晓波研究历史,而自己就是那个被历史不断“冲击”的人。他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和教授、学生们讨论中国公司的成长之路时,却发现没有一部完整的研究著作,这对于一位长期研究公司的写作者实为一大遗憾,于是《激荡三十年》就出现了,紧接着陆续有了《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这就是吴晓波,总要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当“中国企业史三部曲”全部出版,吴晓波说,《激荡三十年》畅快淋漓,《浩荡两千年》痛苦难堪,因为要翻阅的是近两千年的史料。而当把这些历史的“珍珠”穿成线的时候,他发现,历史在不断的轮回。
吴晓波主修新闻、研究公司、致力于财经出版,实在是一个能人,做记者做成了专家,写书写出了品牌;原来采访别人,现在自己做特约嘉宾;原来别人出自己的书,现在自己不仅要出自己的、还要出别人的书。这实在是一个“危险分子“,他总能将你“取而代之”:他是一个书生,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者。
这位不简单的写作者最终成为了“蓝狮子” 财经出版人。为什么叫“蓝狮子”,吴晓波说:蓝色是比较冷峻、比较理性化的颜色,财经本身是偏向于蓝色的;而且狮子比较有勇气,就像当年自己敢于“一条路走到黑”一样。
成为“蓝狮子”出版人的吴晓波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本行,他依然专注于文字、专注于财经。他对公司研究的深入程度让他可以准确地做出针对财经领域的图书策划,而在公司他也只负责创意,行政事务均有太太管理。在“蓝狮子”的办公室里并无“老总”,有的只是两个可爱的小狗“圈总”和“兜兜”。他说,在办公室谁如果叫“总”,就是小狗了,连这都充满着文人调侃的味道。
“蓝狮子”还会为企业家写传记,当企业与作者的意见相左时,吴晓波说,他们是有自己的标准的,作家本身应是公正的。“如果企业不让我们知道该知道的东西,只是让我们来背书,那是不行的。” 不管做到怎样的位置上,总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以记者出身、以写作者自视,他自有自己的生活标准。
他只是一个财经作家,但一个身份已经足以让他成为文字界的“多栖明星”:他供职于《东方早报》;他每年一本书;他策划出书;他是专栏作家;他是特约嘉宾……甚至他还是千岛湖上百亩方圆小岛的一个岛主。
用历史的语言说,他是一个书生,但清贫与酸腐绝不是他的代名词,而他擅长的也不仅仅是写字。他也乐得用写字得来的智慧策划自己的人生。他在无人看好的时候买下了那个百亩多的小岛,是为了自己的投资,也是为了当有一天没有人愿意读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自己的书时,可以去做农民,每年等一次收成,其余的时间就读书、陪太太、看云聚云散。“云聚云散”,多么诗意的人生。
“第一财经”曾经拍过一个纪录片《激荡三十年》,片尾曲是吴晓波作的词《花开在眼前》,词中有这样的句子“花开在眼前,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用花来比喻公司,似乎滑稽,却实在巧妙。他已看透了历史的轮回,他懂得公司的起伏实为历史的曲折,不管历史还是人生,起起伏伏中总有绽放的那一天。
次见到吴晓波,“清瘦”是最深的印象,清瘦的让人怀疑他怎么可能写出《激荡三十年》的大气磅礴,清瘦的让人好奇“如此单薄的身躯怎能冲破公司史的重重迷雾”?而且似乎除了如此清瘦的身体,他有的也只是一只写字的笔。
命运注定以写字为生
时间倒回二十多年前的1990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中发生了一件事:被保送的两名学生同时选择了“弃保”。这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轰动,但就像《万历十五年》中那些不大不小的事,它们的影响要在多年后才能显现,它们就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弃保的学生之一便是清瘦的吴晓波,另一位同样则是先后成为《南风窗》总编辑、《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秦朔。
1990年,舍得“弃保”名校的研究生实在需要勇气。吴晓波清楚,奔向杭州是因为女友,但他是否料到由此也奔向了自己的文字之路,无从知晓。
历史总是会“巧遇”机缘:与一位老校友的聊天让他有机会进入新华社,自此他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商业报道。新华社的强大平台和丰富资源让他可以接触更多的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十三年的记者生涯给他的写作之路打下了有力的基础;想来那位老校友也是非常睿智的,仅仅一次聊天,他就把这样一位“未来之星”招入了自己的“麾下”。
而这也正如了吴晓波的意,“写字”是他唯一擅长的能力。他庆幸自己其他能力都很弱,只会写字,这样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他认可张爱玲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时间最后会决定人的命运。他说:“那些没有选择的人成功都是逼出来的,因为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你就走一条路走到黑,就走成功了。”只擅长一种能力,这许是他自谦的说法,但他确实一条路走到黑了。他抓紧时间写作,每天6000字、每年一本书,从记者到专栏作家,他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文字功底。
如果没有当年的弃保,没有与那位老校友的聊天,会有今天的吴晓波吗?没有人敢假设历史,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在哪里,他不能摆脱的依然是文字。
现在的吴晓波,媒体人、专栏作家、著者、出版人……太多的身份似乎无法说清,不要烦恼他的名片上到底该印上怎样的头衔,也许一个“写作者”便足以概括。
因为哪怕掌管著名的“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他仍然说,那间漂亮的办公室并不属于他,他只是一个会写字的人。
身材高瘦、面容清秀,戴着一副眼镜,人们说,吴晓波这个人,简直拥有一个写作者所渴望拥有的全部优点:富有、英俊、乐观、谦逊、才华横溢、朋友众多。也许命中注定他就是一个写作者,就连对历史的解读也充满着书卷气,他说“历史是荆轲手上捧着的那卷江山”。
历史给了他一只生花的笔
吴晓波说“自己只擅长写字”,但如果仅仅写字,大概就不会是如今的吴晓波了,真正让他笔下生花的大概是他对公司历史日复一日的研究。《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大败局》……篇篇都是经典。
每天6000字、每年一本书,他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写书,吴晓波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他的书房中,每年增加一个书柜,每个书柜藏书二百册。读历史、写历史,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他都在创作期。
也许与历史接触总需要沉寂,每次在自家的书房里写书,没有电话,没有QQ,独自享受“穿越”到那些或繁荣或萧条的历史街道,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历史。坚持创作二十年,他说,“人性”是他最大的动力,而写书本是对人性的一种窥探和好奇。多年“浸淫”在历史的书籍中,他知道,历史总归是人创造的,公司的历史更是如此,那些在公司的历史上留下一笔的总是具有开创精神的人们。
读历史、写历史,甚至用历史的思维思索现实。读史使人明志,读史也使吴晓波在讨论现实时也充满睿智。他说“如果不从制度的角度来思考吴英案,拯救将无从谈起,悲剧将继续发生。”他说中国出不了乔布斯是因为“中国的商业土壤”。
公司,充满激情;历史,充满神秘:吴晓波用自己的文字去揭示那神秘的激情。公司,似含浮躁;历史,已经沉寂:他用沉寂的历史拂去浮躁中的尘埃。
书生本色的“激荡人生”
就是这样一位只会“写字”的清瘦书生凭着自己的一支笔,二十年写出了“中国企业史三部曲”,写出了“蓝狮子”,从而一点一滴地揭开了公司的历史迷云。
吴晓波研究历史,而自己就是那个被历史不断“冲击”的人。他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和教授、学生们讨论中国公司的成长之路时,却发现没有一部完整的研究著作,这对于一位长期研究公司的写作者实为一大遗憾,于是《激荡三十年》就出现了,紧接着陆续有了《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这就是吴晓波,总要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当“中国企业史三部曲”全部出版,吴晓波说,《激荡三十年》畅快淋漓,《浩荡两千年》痛苦难堪,因为要翻阅的是近两千年的史料。而当把这些历史的“珍珠”穿成线的时候,他发现,历史在不断的轮回。
吴晓波主修新闻、研究公司、致力于财经出版,实在是一个能人,做记者做成了专家,写书写出了品牌;原来采访别人,现在自己做特约嘉宾;原来别人出自己的书,现在自己不仅要出自己的、还要出别人的书。这实在是一个“危险分子“,他总能将你“取而代之”:他是一个书生,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者。
这位不简单的写作者最终成为了“蓝狮子” 财经出版人。为什么叫“蓝狮子”,吴晓波说:蓝色是比较冷峻、比较理性化的颜色,财经本身是偏向于蓝色的;而且狮子比较有勇气,就像当年自己敢于“一条路走到黑”一样。
成为“蓝狮子”出版人的吴晓波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本行,他依然专注于文字、专注于财经。他对公司研究的深入程度让他可以准确地做出针对财经领域的图书策划,而在公司他也只负责创意,行政事务均有太太管理。在“蓝狮子”的办公室里并无“老总”,有的只是两个可爱的小狗“圈总”和“兜兜”。他说,在办公室谁如果叫“总”,就是小狗了,连这都充满着文人调侃的味道。
“蓝狮子”还会为企业家写传记,当企业与作者的意见相左时,吴晓波说,他们是有自己的标准的,作家本身应是公正的。“如果企业不让我们知道该知道的东西,只是让我们来背书,那是不行的。” 不管做到怎样的位置上,总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以记者出身、以写作者自视,他自有自己的生活标准。
他只是一个财经作家,但一个身份已经足以让他成为文字界的“多栖明星”:他供职于《东方早报》;他每年一本书;他策划出书;他是专栏作家;他是特约嘉宾……甚至他还是千岛湖上百亩方圆小岛的一个岛主。
用历史的语言说,他是一个书生,但清贫与酸腐绝不是他的代名词,而他擅长的也不仅仅是写字。他也乐得用写字得来的智慧策划自己的人生。他在无人看好的时候买下了那个百亩多的小岛,是为了自己的投资,也是为了当有一天没有人愿意读自己的文字、也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自己的书时,可以去做农民,每年等一次收成,其余的时间就读书、陪太太、看云聚云散。“云聚云散”,多么诗意的人生。
“第一财经”曾经拍过一个纪录片《激荡三十年》,片尾曲是吴晓波作的词《花开在眼前》,词中有这样的句子“花开在眼前,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用花来比喻公司,似乎滑稽,却实在巧妙。他已看透了历史的轮回,他懂得公司的起伏实为历史的曲折,不管历史还是人生,起起伏伏中总有绽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