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确立一个理念:以“绿色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绿色”
绿色,有有形的,是目之所及的绿色。我校拥有丰富的绿化资源,时刻吸引着学生探究的目光,校内外又有许多植物专家和植物爱好者关心着我校的成长。绿色,也有无形的,是心之所感的绿色,包括氛围、机制。我们按照做强一个点,凸显一条线,拉动一个面的文化建设思路,在开展“有形之绿——植物探究”活动过程中,进行着“无形之绿——校园文化”的实践。我们依托“植物探究”特色平台,精心开辟“校本型探究性体验教育”活动途径,由“实践”提升到“探究”,逐步培育“生态德育”的亮点,并提炼出“绿色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重点放在营造绿色自然的校园环境,构建绿色和谐的校园文化,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从而促进学校、班级、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两个根基:课题研究和特色建设交融互补
第一,以省级立项课题为根基,全力打造学校绿色文化教育。
第二,以“植物探究”特色建设为抓手,深化学校绿色文化教育之内涵。
“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两个根基交融渗透,相辅相成,为绿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搭建了较高的平台。
三、构筑三大支柱: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同生共建
第一,营造绿色教育的空间,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
绿色的校园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也是育人的氛围,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为此学校在“环境也是教育者”的理念指导下,以“天和”的平等精神,精心营造绿色环境文化,促进教师、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把学校建设成和谐的绿色家园。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育人的校园人文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说话,从而打造出一个绿色灵动的生态教育空间。
第二,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
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倡导绿色教学理念,打造“绿色课堂”。并专门建立“青研中心”,实施“青蓝工程”,关注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每月举办一次周末茶座的教育沙龙活动,每月一期校刊《成长快车道》,每学期结集编写教师论文,以多种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教育共享。
全力打造绿色课堂。绿色课堂是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有二个要素:一是学生的“自主生长”,二是教师的“引导激发”。它与传统的“知识课堂”“技能课堂”有很大的区别,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的重构——由“指向于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课堂”向“生命发展为宗旨的绿色课堂”转变。
“绿色课堂”是在扬弃“知识课堂”、“技能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一代课堂教育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和谐全面发展。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也提倡创建积极的绿色的课堂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不断发展和解放人的个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绿色课堂”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且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们提出了“绿色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学”:“学在自主生长中”:肯定了最首要的是“生命自主生长”,这是自然的,学是服从于生长的,是服务于生长的;“教师在过程中激发”:绿色课堂是在尊重学生自主生长的在基础上的,是一个“重过程、重激发”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的作用也重要,是引导激发学生成长,让学生的生命发展由自发走向自觉,达到更高层次的生长目标。“学是为了更好的生长”:课堂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享受生命的快乐。
着力开展校本型探究性实践活动。“植物探究”学生特色活动是我校长年坚持开展的校本型探究性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志趣,在“生态德育”中让学生实践探究育孕“灵性”。
编制教材,开展活动。 “植物探究”校本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走近校园植物”、“学校的香樟树”、“叶趣”、“大义草莓”、“农家蔬菜”五个单元;下册也分成“虞山植物大搜索”、“虞山绿茶”、“家居植物研究”、“花粉趣探”四个单元。根据这地教材各班再次备课教研开展实践活动,如:五年级各班围绕“叶趣”专题分阶段开展植物探究活动,第一阶段通过采叶、赏叶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的“感性美”,第二阶段通过写叶、制作叶画,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的“艺术美”,第三阶段深入探究植物叶子的作用与奥秘,感悟植物的“理性美”,第四阶段通过与语文(古诗文、美文的赏读)等学科的整合,领悟植物的“人文美”,由表及里,点面结合,拓展延伸。在“植物探究”的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实地考察、实验探索、网络搜寻、写作绘画、摄影展览、竞赛游戏、音乐律动、伙伴合作等鲜活的方法和手段,从训练观察、发展语言、启迪思维、激发想象、自主创造、审美教育等方面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
各科渗透,拓展活动。“植物探究”除了通过校本活动和班队活动具体实施之外,还注重在其它学科中进行有机的渗透。在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组织辅导员老师编制校本性的《植物探究与学科整合序列》,寻求在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科学、信息、综合实践等学科中探究植物的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学科课程对活动课程的辅助作用,深化学生对植物世界的科学探究。
雏鹰争章,引领活动。学校大队部为各中队确立了不同的“队树队花”作为探究重点,并在中队园地中精心开辟“植物探究”特色展版,要求各中队定期展示研究成果,以争创“绿色中队”。大队部还要求少先队员人人争创特色奖——“绿色章”。
每学期,学校都要利用每周“红领巾”广播与“七色光”电视台及时宣传报道“植物探究”最新动态,并通过“植物探究”专题网站和展示大厅,全方位展示学生在校本特色活动中取得的个性化成果。2008年我校获得了“常熟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的称号。班主任的活动案例、德育论文,学生的植物小论文、手抄报绘画、摄影等作品,也纷纷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开出了鲜亮之花,结出了特色之果。
(作者: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校长)
绿色,有有形的,是目之所及的绿色。我校拥有丰富的绿化资源,时刻吸引着学生探究的目光,校内外又有许多植物专家和植物爱好者关心着我校的成长。绿色,也有无形的,是心之所感的绿色,包括氛围、机制。我们按照做强一个点,凸显一条线,拉动一个面的文化建设思路,在开展“有形之绿——植物探究”活动过程中,进行着“无形之绿——校园文化”的实践。我们依托“植物探究”特色平台,精心开辟“校本型探究性体验教育”活动途径,由“实践”提升到“探究”,逐步培育“生态德育”的亮点,并提炼出“绿色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重点放在营造绿色自然的校园环境,构建绿色和谐的校园文化,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从而促进学校、班级、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两个根基:课题研究和特色建设交融互补
第一,以省级立项课题为根基,全力打造学校绿色文化教育。
第二,以“植物探究”特色建设为抓手,深化学校绿色文化教育之内涵。
“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两个根基交融渗透,相辅相成,为绿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搭建了较高的平台。
三、构筑三大支柱: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同生共建
第一,营造绿色教育的空间,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
绿色的校园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也是育人的氛围,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为此学校在“环境也是教育者”的理念指导下,以“天和”的平等精神,精心营造绿色环境文化,促进教师、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把学校建设成和谐的绿色家园。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育人的校园人文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说话,从而打造出一个绿色灵动的生态教育空间。
第二,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
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倡导绿色教学理念,打造“绿色课堂”。并专门建立“青研中心”,实施“青蓝工程”,关注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每月举办一次周末茶座的教育沙龙活动,每月一期校刊《成长快车道》,每学期结集编写教师论文,以多种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教育共享。
全力打造绿色课堂。绿色课堂是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有二个要素:一是学生的“自主生长”,二是教师的“引导激发”。它与传统的“知识课堂”“技能课堂”有很大的区别,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的重构——由“指向于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课堂”向“生命发展为宗旨的绿色课堂”转变。
“绿色课堂”是在扬弃“知识课堂”、“技能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一代课堂教育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和谐全面发展。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也提倡创建积极的绿色的课堂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不断发展和解放人的个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绿色课堂”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且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们提出了“绿色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学”:“学在自主生长中”:肯定了最首要的是“生命自主生长”,这是自然的,学是服从于生长的,是服务于生长的;“教师在过程中激发”:绿色课堂是在尊重学生自主生长的在基础上的,是一个“重过程、重激发”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的作用也重要,是引导激发学生成长,让学生的生命发展由自发走向自觉,达到更高层次的生长目标。“学是为了更好的生长”:课堂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享受生命的快乐。
着力开展校本型探究性实践活动。“植物探究”学生特色活动是我校长年坚持开展的校本型探究性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志趣,在“生态德育”中让学生实践探究育孕“灵性”。
编制教材,开展活动。 “植物探究”校本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走近校园植物”、“学校的香樟树”、“叶趣”、“大义草莓”、“农家蔬菜”五个单元;下册也分成“虞山植物大搜索”、“虞山绿茶”、“家居植物研究”、“花粉趣探”四个单元。根据这地教材各班再次备课教研开展实践活动,如:五年级各班围绕“叶趣”专题分阶段开展植物探究活动,第一阶段通过采叶、赏叶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的“感性美”,第二阶段通过写叶、制作叶画,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的“艺术美”,第三阶段深入探究植物叶子的作用与奥秘,感悟植物的“理性美”,第四阶段通过与语文(古诗文、美文的赏读)等学科的整合,领悟植物的“人文美”,由表及里,点面结合,拓展延伸。在“植物探究”的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实地考察、实验探索、网络搜寻、写作绘画、摄影展览、竞赛游戏、音乐律动、伙伴合作等鲜活的方法和手段,从训练观察、发展语言、启迪思维、激发想象、自主创造、审美教育等方面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
各科渗透,拓展活动。“植物探究”除了通过校本活动和班队活动具体实施之外,还注重在其它学科中进行有机的渗透。在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组织辅导员老师编制校本性的《植物探究与学科整合序列》,寻求在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科学、信息、综合实践等学科中探究植物的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学科课程对活动课程的辅助作用,深化学生对植物世界的科学探究。
雏鹰争章,引领活动。学校大队部为各中队确立了不同的“队树队花”作为探究重点,并在中队园地中精心开辟“植物探究”特色展版,要求各中队定期展示研究成果,以争创“绿色中队”。大队部还要求少先队员人人争创特色奖——“绿色章”。
每学期,学校都要利用每周“红领巾”广播与“七色光”电视台及时宣传报道“植物探究”最新动态,并通过“植物探究”专题网站和展示大厅,全方位展示学生在校本特色活动中取得的个性化成果。2008年我校获得了“常熟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的称号。班主任的活动案例、德育论文,学生的植物小论文、手抄报绘画、摄影等作品,也纷纷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开出了鲜亮之花,结出了特色之果。
(作者: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