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师生的诸多心理障碍从不同方面影响、制约了初中语文新课改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大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的力度,大力排除师生的心理障碍,进一步推动语文新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心理障碍 教学研究 新课改
《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如果我们在深化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能知心救失,就为推动语文新课改扫除了障碍。那么怎样来排除师生心理障碍,推动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呢。
一、 强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
很多人都认为教师的全部责任就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把孔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当作语文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而实际上是把启发式简单理解为问答式。陈旧的教学观念导致他们虽固守陈规,却反以为是。因此,我们要通过强化教学研究,促使他们吸取新课程理念的营养,增强教学研究的能力,眼光看得更清更远些,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儒家的人本思想为指导,虽然它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并不鼓励学生在未知的领域突破创新,这与当代发展的教育观是相违背的。启发式只有融进了培养开拓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旧观念破除了,代之以新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以训练为主线的方法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更新能导引习惯心理的排除,从而产生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惰性心理自当消失。我们知道,悲观心理源于教育理论的贫乏,强化教学研究的结果,教师教育理论充实了,信息随之而来,悲观由此而没。这里说要“强化”教学研究,是有鉴于目前初中的教学研究,有的流于形式,“更新教学观念”的口号叫了多年,至今仍未落实。要能真正做到强化,就必须使每个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织能健全,教研计划能落实,教研成果有交流、有评比、有推广。
二、传递教改信息,树立教改样板
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孕育并受客观环境所制约的。教学改革是破旧立新的创造性劳动,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而且需要新信息的资助和成功经验的借鉴。在这样的环境中,习惯心理、惰性心理、悲观心理极易在教师身上潜滋暗长。如果能经常给他们传递新鲜信息,就近树立富有说服力的教改样板,加上教研机制的强化,就会在各个学校形成语文教改的小气候。有了这个小气候,习惯心理就不能习惯,保险心理也不能保险,趋附心理有了正确的导向,悲观心理就将为乐观心理所取代了。
三、优化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教育
学生缺乏正确学习动机,主要原因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使他们把学习语文与崇高理想、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产生自觉学习的恒动力。所谓优化教育,一是要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进行教育。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认为,而且从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人生观,历史观、幸福观的教育是首要的,这一条抓住了,其他的就好办了,把学生的心理病症治好了,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比预期要好得多的局面。”由于这种动机是建立在对学习目的和学习结果的向往的基础之上,学习时的各种心态都能得到意志的监护和调控,即使经历毫无兴趣的学习过程,也能发挥主观努力来加以坚持。二是教育方法必须科学。要尽量减少说教式的教育,代之以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让他们处于教育的主人公地位。学生主体意识薄弱,产生封闭心理、迷信心理、依赖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他们从小学到中学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封闭式的,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要排除学生的诸种消极心理,必须优化学习方法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一点现代教育的常识,懂得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是学好语文的内在因素;老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客体,是学好语文的外在条件。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切实改革教学方法,要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以听、说、读、写、思的机会,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具体的指导。通过这样的努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不断强化,自学胆识也会逐步提高,其他消极心理将得以排除。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祖绪.浅说“指导——自主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1.
[2] 胡敏.对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理论性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24).
【关键词】心理障碍 教学研究 新课改
《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如果我们在深化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能知心救失,就为推动语文新课改扫除了障碍。那么怎样来排除师生心理障碍,推动初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呢。
一、 强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
很多人都认为教师的全部责任就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把孔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当作语文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而实际上是把启发式简单理解为问答式。陈旧的教学观念导致他们虽固守陈规,却反以为是。因此,我们要通过强化教学研究,促使他们吸取新课程理念的营养,增强教学研究的能力,眼光看得更清更远些,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儒家的人本思想为指导,虽然它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并不鼓励学生在未知的领域突破创新,这与当代发展的教育观是相违背的。启发式只有融进了培养开拓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旧观念破除了,代之以新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以训练为主线的方法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更新能导引习惯心理的排除,从而产生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惰性心理自当消失。我们知道,悲观心理源于教育理论的贫乏,强化教学研究的结果,教师教育理论充实了,信息随之而来,悲观由此而没。这里说要“强化”教学研究,是有鉴于目前初中的教学研究,有的流于形式,“更新教学观念”的口号叫了多年,至今仍未落实。要能真正做到强化,就必须使每个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织能健全,教研计划能落实,教研成果有交流、有评比、有推广。
二、传递教改信息,树立教改样板
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孕育并受客观环境所制约的。教学改革是破旧立新的创造性劳动,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而且需要新信息的资助和成功经验的借鉴。在这样的环境中,习惯心理、惰性心理、悲观心理极易在教师身上潜滋暗长。如果能经常给他们传递新鲜信息,就近树立富有说服力的教改样板,加上教研机制的强化,就会在各个学校形成语文教改的小气候。有了这个小气候,习惯心理就不能习惯,保险心理也不能保险,趋附心理有了正确的导向,悲观心理就将为乐观心理所取代了。
三、优化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教育
学生缺乏正确学习动机,主要原因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使他们把学习语文与崇高理想、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产生自觉学习的恒动力。所谓优化教育,一是要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进行教育。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认为,而且从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人生观,历史观、幸福观的教育是首要的,这一条抓住了,其他的就好办了,把学生的心理病症治好了,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比预期要好得多的局面。”由于这种动机是建立在对学习目的和学习结果的向往的基础之上,学习时的各种心态都能得到意志的监护和调控,即使经历毫无兴趣的学习过程,也能发挥主观努力来加以坚持。二是教育方法必须科学。要尽量减少说教式的教育,代之以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让他们处于教育的主人公地位。学生主体意识薄弱,产生封闭心理、迷信心理、依赖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他们从小学到中学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封闭式的,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要排除学生的诸种消极心理,必须优化学习方法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一点现代教育的常识,懂得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是学好语文的内在因素;老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客体,是学好语文的外在条件。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切实改革教学方法,要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以听、说、读、写、思的机会,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具体的指导。通过这样的努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不断强化,自学胆识也会逐步提高,其他消极心理将得以排除。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黄祖绪.浅说“指导——自主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1.
[2] 胡敏.对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理论性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