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大”是趋势,“越大越美”是共识。在过去的六次机构改革之中,那些“超级部委”是如何产生的?各自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整合也有困惑
民航局前身是中国民航总局,2008年与原交通部、原国家邮政局一起,整合了建设部的部分职责而组成现在的交通运输部。
通过机构整合进而扩大部委权责,一直是机构调整时的惯常做法。1998年,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合为国土资源部,2008年,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也由数个国务院机构整合而成。
这主要是为了解决政府运作中机构职能交叉引发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在国务院的机构设置中普遍存在,以能源为例,涉及政策和监管职能的部委,不完全统计包括建设部、农业部、交通部、环保部等10多个主要机构。
但被一个部委统合起来的各机构能否很好地磨合?中编办从民航局了解到的信息并不乐观。
“以前民航局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很多情况可直接上报国务院。现在很多情况必须通过交通部上报国务院。但我们在处理这些信息时,一方面,职责并不明确;另一方面,我们上报的信息,觉得重要可能会上报快一些,否则的话处理就会较慢,影响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导致信息流不畅。”民航局一位官员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不整合,一些工作无法完成。比如没有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的许多工作也很难开展。国务院曾计划让交通运输部起草《“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但因为铁道运输并不归交通部管理,交通运输部无法完成这个涉及到“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设计,这一工作最后不得不交由发改委来完成。
发改委:“世袭”的权力
发改委号称是“小国务院”,其内部拥有30多个司局,几乎能够对应国务院设立的其他任何机构。比如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就设有铁道处、交通处、民航处,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的许多重大投资项目都要报到这里来审批。另一个经济运行调节局关涉煤炭、电力、石油、交通运输与物流等多个方面。
在民间印象中,发改委更像是一个物价部,方便面价格、豆油价格、汽油价格等都要操心。但事实上,这个部委比人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发改委的“前世”是成立于1952年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大方向的政策制定到螺丝钉的生产数量都要由它来管理。其间虽然经历过“简政放权”的过程和数次调整,但一直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活动的核心部门。
它的“今生”开始于2003年,在整合了原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和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后,原本就非常重要的地位再次得到加强,一跃成为国务院的第一大部委。
环保部:时势使然
在环境问题加重的同时,也是行政部门政治级别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最初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这个非常设机构,到后来的环保局、环保总局,乃至2008年升至环保部,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在国务院会议上占据重要的一个座位,有了更大的发言权。
行政级别提升的同时,其权力也不断扩大。对环保部而言,“环评审批,是目前环保部门手中握有的最大权力。如果环评通不过,这个项目就别想开工。”环保部一位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几年前,通过为人熟知的“环评风暴”,环保部门获得了强大的舆论支持,明确了自己的权责范围。2005年环保总局叫停30个重大项目时,曾受到利益部门的巨大压力,但温家宝力挺此举:“环保总局现在也动真格了,查处了一批违规上马的项目,非常好!”
而2008年以部为名之后,环保部通过环境立法、项目环评、治理污染等方式,不断固化已有的权力,并且开始寻求进一步扩权的需要。2012年10月,该部就《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一口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提了34条补充修改意见,含蓄表达了对环保部门综合宏观职能被弱化的不满,希望恢复环境标准由环保部门独自制定等规定。
(于亚博摘自2013年第6期《看天下》)
整合也有困惑
民航局前身是中国民航总局,2008年与原交通部、原国家邮政局一起,整合了建设部的部分职责而组成现在的交通运输部。
通过机构整合进而扩大部委权责,一直是机构调整时的惯常做法。1998年,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合为国土资源部,2008年,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也由数个国务院机构整合而成。
这主要是为了解决政府运作中机构职能交叉引发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在国务院的机构设置中普遍存在,以能源为例,涉及政策和监管职能的部委,不完全统计包括建设部、农业部、交通部、环保部等10多个主要机构。
但被一个部委统合起来的各机构能否很好地磨合?中编办从民航局了解到的信息并不乐观。
“以前民航局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很多情况可直接上报国务院。现在很多情况必须通过交通部上报国务院。但我们在处理这些信息时,一方面,职责并不明确;另一方面,我们上报的信息,觉得重要可能会上报快一些,否则的话处理就会较慢,影响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导致信息流不畅。”民航局一位官员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不整合,一些工作无法完成。比如没有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的许多工作也很难开展。国务院曾计划让交通运输部起草《“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但因为铁道运输并不归交通部管理,交通运输部无法完成这个涉及到“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设计,这一工作最后不得不交由发改委来完成。
发改委:“世袭”的权力
发改委号称是“小国务院”,其内部拥有30多个司局,几乎能够对应国务院设立的其他任何机构。比如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就设有铁道处、交通处、民航处,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的许多重大投资项目都要报到这里来审批。另一个经济运行调节局关涉煤炭、电力、石油、交通运输与物流等多个方面。
在民间印象中,发改委更像是一个物价部,方便面价格、豆油价格、汽油价格等都要操心。但事实上,这个部委比人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发改委的“前世”是成立于1952年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大方向的政策制定到螺丝钉的生产数量都要由它来管理。其间虽然经历过“简政放权”的过程和数次调整,但一直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活动的核心部门。
它的“今生”开始于2003年,在整合了原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和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后,原本就非常重要的地位再次得到加强,一跃成为国务院的第一大部委。
环保部:时势使然
在环境问题加重的同时,也是行政部门政治级别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最初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这个非常设机构,到后来的环保局、环保总局,乃至2008年升至环保部,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在国务院会议上占据重要的一个座位,有了更大的发言权。
行政级别提升的同时,其权力也不断扩大。对环保部而言,“环评审批,是目前环保部门手中握有的最大权力。如果环评通不过,这个项目就别想开工。”环保部一位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几年前,通过为人熟知的“环评风暴”,环保部门获得了强大的舆论支持,明确了自己的权责范围。2005年环保总局叫停30个重大项目时,曾受到利益部门的巨大压力,但温家宝力挺此举:“环保总局现在也动真格了,查处了一批违规上马的项目,非常好!”
而2008年以部为名之后,环保部通过环境立法、项目环评、治理污染等方式,不断固化已有的权力,并且开始寻求进一步扩权的需要。2012年10月,该部就《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一口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提了34条补充修改意见,含蓄表达了对环保部门综合宏观职能被弱化的不满,希望恢复环境标准由环保部门独自制定等规定。
(于亚博摘自2013年第6期《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