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挖掘教材语言的艺术美,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美,形成个性化教学语言的独特美,形成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美。
【关键词】语言艺术 教材语言 教学语言 个性化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语言随意化既违反了科学化的要求,又与艺术化要求相悖。
富于感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推理严密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生动幽默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声情并茂的散文,可通过抒情的语言把优美的形象塑造于学生面前;平淡质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严谨简明的议论文,可用哲理性语言引入严密的逻辑。
一、挖掘教材语言的艺术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不仅是指经过加工的规范的标准语,更主要的是指用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象的语言符号。教材中的文学语言具有情境性、暗示性、贴切性等艺术特征。
情境性指的是文学语言所表达的特定意象,即浸透了情感的形象,或一种深寓于形象之中的情感。例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一个“知”字,把这场雨写得那么善解人意而适时“发生”,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潜”“细”二字相互呼应,惟有“细”才能无声无息地“潜”来,而“潜”又衬托出“细”的轻柔特征,进而透露出这场“好”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语言的具体性和语言的多义性构成了文学语言丰富的情境性。
暗示性指的是文学语言以简洁明了的言语传达丰富的潜在信息,通过语言的暗示,达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语言艺术境界,创造出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例如:曹禺《雷雨》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周繁漪:“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喝够了。”
周 冲:“你(指周萍)不知道母亲病了么?”
周繁漪:“你哥哥怎么能把我的病放在心上。”
这几句对话里,“苦”表面上指药苦,实际上指日子苦、内心苦。繁漪所说的“病”,表面上与周冲所说的一致,是指身体的不适,实际上是说给周萍听的,指的是自己的孤单、苦闷、不幸的婚姻生活,以及她对周萍的“相思病”。
贴切性指的是文学语言以贴切的词语表达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特征的认识、感受和体验,从而引发人们的丰富联想。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凝练明净的语言,准确而具体描绘了清新秀丽的荷花月色,用字遣词精细贴切,给人一种立体的浮雕感。比如,写月光如水般照着荷叶和荷花,用“泻”字;写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写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这几个动词便把月光、青雾、荷叶写活了。
语文教学中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注意启发学生去想象和体会语言的情境性、暗示性、贴切性,挖掘教材所蕴涵的语言艺术美。
二、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语文教材的语言具有文学艺术美,但学生掌握教材语言,还需要教学语言来过渡。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基于教材语言而生发出来的,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应用的形象化诠释。教学语言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生命。”传授知识必须善于选择准确性的语言,必须善于用适度的语句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教学的力度、信度、效度就表现在这里。如,学生问《药》的明线是什么,教师得作出斩钉截铁的回答:明线是买“药”——吃“药”——谈“药”——上坟。
2、简洁性
对一个教师来说,简洁性的语言是一笔令人羡慕的巨大财富。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一经简洁性语言处理,就能清澈见底,有条不紊。简洁性语言是透明的,高效率的。有位教师讲《拿来主义》,是这样开篇的:“今天这一节课准备讲讲《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这两句话,虽文从字顺但很不简洁。其实只要用十个字“今天讲鲁迅的《拿来主义》”就可以了。
3、形象性
“形象性是教学语言的个性⑹。”我们的语文教材荟萃着名家的名篇。没有形象就没有小说;没有意境就没有散文;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语文课就是沙漠。苍白是教学语言的大忌。如,《陈奂生上城》一课的开头,交代了主人公悠悠上城来的神态,我用“春风得意马蹄急,人逢喜事精神爽”两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评价,学生听来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正如雨果所言:语言就是力量。
4、节奏性
节奏性是教学语言的命脉。节奏性的语言富有弹性,富有音乐美。语言声调的高低、强弱,语言节奏的快慢、长短直接影响语气和情感的表达,直接影响知识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直接影响思维的进行和记忆,直接影响教学语言的艺术效果。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去体现不同的情感,或侃侃而谈,像大江奔涌,或娓娓道来,像小河淙淙,使内容与感情达到完美和谐、有机统一。
5、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真实、亲切、幽默的语言是“磁性”的语言。它能使冷变热,使远变近,课堂上适当使用幽默语言,既不远离教学轴心,又能调节学习情绪,是菜肴中的味精,必不可少。“有趣”或“风趣”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条共同的成功经验。具体地说,教学语言表达中的“有趣”,一是指教师讲课要有适当的幽默感,能灵活插说一些可逗乐的语言或材料和说些意味深长的话;二是指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借代、仿词、一语双关等寓庄于谐的修辞手段;三是指能有意识地和巧妙地在每次讲课中紧扣教学内容安排两三个“趣味点”,讲些轶闻趣事,介绍一些最新研究资料,使教和学都轻松活泼、兴趣盎然,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形成个性化教学语言的独特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我们必须像演员一样,坚持练好基本功。一位特级教师讲:“一天不学难教下去,二天不学难活下去”。青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修养,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一是向书本学习:科学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要珍惜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坚持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坚持学习语言艺术。
二是向生活学习:现代生活充满着优美的有声和无声的语言,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行万里路,交四方友”,积极主动地向同行和社会各界学习。从相声、小品、杂志、报纸中收集、整理、选择优美的语言,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是向学生学习:当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广泛,思想异常活跃,蕴藏着丰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充分重视使用好学生资源,和学生做朋友。
教学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它与个人的道德、学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它也是个人能力、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大概就在于此。
【关键词】语言艺术 教材语言 教学语言 个性化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语言随意化既违反了科学化的要求,又与艺术化要求相悖。
富于感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推理严密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生动幽默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声情并茂的散文,可通过抒情的语言把优美的形象塑造于学生面前;平淡质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严谨简明的议论文,可用哲理性语言引入严密的逻辑。
一、挖掘教材语言的艺术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不仅是指经过加工的规范的标准语,更主要的是指用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象的语言符号。教材中的文学语言具有情境性、暗示性、贴切性等艺术特征。
情境性指的是文学语言所表达的特定意象,即浸透了情感的形象,或一种深寓于形象之中的情感。例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一个“知”字,把这场雨写得那么善解人意而适时“发生”,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潜”“细”二字相互呼应,惟有“细”才能无声无息地“潜”来,而“潜”又衬托出“细”的轻柔特征,进而透露出这场“好”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语言的具体性和语言的多义性构成了文学语言丰富的情境性。
暗示性指的是文学语言以简洁明了的言语传达丰富的潜在信息,通过语言的暗示,达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语言艺术境界,创造出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例如:曹禺《雷雨》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周繁漪:“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喝够了。”
周 冲:“你(指周萍)不知道母亲病了么?”
周繁漪:“你哥哥怎么能把我的病放在心上。”
这几句对话里,“苦”表面上指药苦,实际上指日子苦、内心苦。繁漪所说的“病”,表面上与周冲所说的一致,是指身体的不适,实际上是说给周萍听的,指的是自己的孤单、苦闷、不幸的婚姻生活,以及她对周萍的“相思病”。
贴切性指的是文学语言以贴切的词语表达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特征的认识、感受和体验,从而引发人们的丰富联想。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凝练明净的语言,准确而具体描绘了清新秀丽的荷花月色,用字遣词精细贴切,给人一种立体的浮雕感。比如,写月光如水般照着荷叶和荷花,用“泻”字;写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写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这几个动词便把月光、青雾、荷叶写活了。
语文教学中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注意启发学生去想象和体会语言的情境性、暗示性、贴切性,挖掘教材所蕴涵的语言艺术美。
二、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语文教材的语言具有文学艺术美,但学生掌握教材语言,还需要教学语言来过渡。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基于教材语言而生发出来的,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应用的形象化诠释。教学语言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生命。”传授知识必须善于选择准确性的语言,必须善于用适度的语句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教学的力度、信度、效度就表现在这里。如,学生问《药》的明线是什么,教师得作出斩钉截铁的回答:明线是买“药”——吃“药”——谈“药”——上坟。
2、简洁性
对一个教师来说,简洁性的语言是一笔令人羡慕的巨大财富。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一经简洁性语言处理,就能清澈见底,有条不紊。简洁性语言是透明的,高效率的。有位教师讲《拿来主义》,是这样开篇的:“今天这一节课准备讲讲《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这两句话,虽文从字顺但很不简洁。其实只要用十个字“今天讲鲁迅的《拿来主义》”就可以了。
3、形象性
“形象性是教学语言的个性⑹。”我们的语文教材荟萃着名家的名篇。没有形象就没有小说;没有意境就没有散文;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语文课就是沙漠。苍白是教学语言的大忌。如,《陈奂生上城》一课的开头,交代了主人公悠悠上城来的神态,我用“春风得意马蹄急,人逢喜事精神爽”两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评价,学生听来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正如雨果所言:语言就是力量。
4、节奏性
节奏性是教学语言的命脉。节奏性的语言富有弹性,富有音乐美。语言声调的高低、强弱,语言节奏的快慢、长短直接影响语气和情感的表达,直接影响知识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直接影响思维的进行和记忆,直接影响教学语言的艺术效果。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去体现不同的情感,或侃侃而谈,像大江奔涌,或娓娓道来,像小河淙淙,使内容与感情达到完美和谐、有机统一。
5、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真实、亲切、幽默的语言是“磁性”的语言。它能使冷变热,使远变近,课堂上适当使用幽默语言,既不远离教学轴心,又能调节学习情绪,是菜肴中的味精,必不可少。“有趣”或“风趣”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条共同的成功经验。具体地说,教学语言表达中的“有趣”,一是指教师讲课要有适当的幽默感,能灵活插说一些可逗乐的语言或材料和说些意味深长的话;二是指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借代、仿词、一语双关等寓庄于谐的修辞手段;三是指能有意识地和巧妙地在每次讲课中紧扣教学内容安排两三个“趣味点”,讲些轶闻趣事,介绍一些最新研究资料,使教和学都轻松活泼、兴趣盎然,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形成个性化教学语言的独特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我们必须像演员一样,坚持练好基本功。一位特级教师讲:“一天不学难教下去,二天不学难活下去”。青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修养,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一是向书本学习:科学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要珍惜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坚持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坚持学习语言艺术。
二是向生活学习:现代生活充满着优美的有声和无声的语言,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行万里路,交四方友”,积极主动地向同行和社会各界学习。从相声、小品、杂志、报纸中收集、整理、选择优美的语言,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是向学生学习:当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广泛,思想异常活跃,蕴藏着丰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充分重视使用好学生资源,和学生做朋友。
教学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它与个人的道德、学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它也是个人能力、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大概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