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沪深市场为研究对象,在使用虚拟变量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它们是否存在周内效应。并且在此基础上,比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股市前后沪深股市周内效应表现的变化。
【关键词】周内效应;波动性;虚拟变量;金融危机
一、周内效应的理论
一般的,我们可以将“周内效应”的定义叙述如下:如果证券市场在某星期i( i=1,2,3,4,5)的日平均收益率同其它任何一天的日平均收益率相比,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则称存在周i效应。在此基础上,如果同时该星期i的日平均收益率为负(或正),则称存在显著为负(或正)的周i效应。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周内效应”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和某些新兴国家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一种异象。中国股市作为一个新型的证券市场,沪市和深市是否分别存在“周内效应”,它们的表现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周内效应的模型
本文以我国的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数据是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每日的收盘价。全部数据来自大智慧软件。分析工具是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3.1。就收益率而言,存在两种计算方法,分别是简单收益率和连续收益率。即:简单收益率:rt=(pt+1-pt-1)/pt-1 ,连续收益率:Rt=lnpt-lnpt-1。
可以认为简单收益率rt 与连续收益率Rt 大致相等。但连续收益率相对于简单收益率的一个最大优点在于其满足可加性。因此,本文取收盘价的对数的一阶差分为收益率,使之转换为连续收益率。检验中用到的Mt、Tt、Wt、Ht、Ft五个虚拟变量分别表示周一到周五。其中Mt=1,t=星期一0,t≠星期一,同样,我们可以定义Tt、Wt、Ht、Ft四个虚拟变量。当检验是否存在“周一效应”时候,我们采用下面的回归方程:Rt=α+βMt+εt。
其中Rt 代表t日的收益率,系数β代表周一与其他日的平均收益率的差值。如果β显著,则我们认为周一效应存在,β>0则周一效应为正,即周一的平均收益率显著高于其他日的平均收益率;反之同理。同样,我们可以得到检验周二效应到周五效应的回归方程。
依照前人实证研究的结果,一般认为GARCH(1,1)模型就能够很理想地描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行为。由于我国的股市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因此将所有的数据作为整体分析会忽视其中的结构变化特征,所以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06.8.29~2011.3.13。
表1给出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日收益率序列统计特征。就上海综合指数而言,日平均收益率下降了近两成。与收益率的变化趋势相反,标准差则呈现上升态势,说明在金融危机深化之后,股市波动更加剧烈。以标准差来度量的波动性呈现很强的规律性。在每一个阶段,波动最大的均是周一。从表1中可以得到,除了周四之外,其余四天的波动性均强于金融危机深化之前。而且在金融危机深化之后,周一的平均收益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周二的平均收益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表1收益率序列统计特征
对于深证成分指数而言,日平均收益率由金融危机深化之前的0.1176%,略微下降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的0.0116%.与上证综指的收益率相比较,可以得出,深圳成分指数在这两个阶段的收益率都明显的低于上证综指。
就波动性而言,标准差由金融危机深化之前的0.0258上升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的0.0272。可以看出,深圳成分指数与上证综指一样在波动性方面有相同的趋势,即股市的波动性更强,稳定性进一步减弱。比较数据可以得到,深圳成分指数的波动性在金融危机深化之前和金融危机深化之后都明显高于上证综指。
金融危机深化之前,平均收益率最高的是周三,而金融危机深化之后,平均收益率最高的是周一。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序列相似的是,金融危机深化之前和金融危机深化之后,波动性最大的都是周一。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表2 周内效应对照表
从表2可以发现上海综指和深证成指,在两个阶段中,上海综指都有显著地正的周一效应,而深圳成指都有显著的负的周二效应。我国股票市场带有比较明显的政策性市场的特点,再加上经济中存在着可以随时调度的巨额游资。这样,政策性股市与巨额游资的迭加效应导致了股票市场指数既能在不到一年里上涨100%,也能一个月内跌掉将近1000点。
特别是金融危机深化之前,中国股市的泡沫破灭,股市在低谷徘徊了很久,股民渐渐对股市失去信心。进入9月份之后,全球金融危机深化,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渐渐开始显现,资金吃紧。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决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扶持股市。由于中央政府习惯于在周末的休市期间颁布各种法规制度,加之各上市公司也趋向于在周末宣布各种利好或者利坏的消息,这样,投资者在周一的交易决策是依赖于其在周五、六、日三天的信息,而不是如其他四个交易日那样只是基于前一天的信息。相对大量的信息会激励投资者作出数额相对大的买进与卖出,这样整体的股票指数值便在每个周一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样就可以解释,在前面对收益率序列的描述中,为什么波动最大的均为周一。由于金融危机深化之后,中央对股票市场的扶持,所以股票市场出现了很明显的正的周一效应。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正的周一效应之后,往往跟随着很明显的负的周二效应。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股民的心理更加脆弱,中央的利好消息并没有起到重建股民信心的作用,使得很多资金在获利之后疯狂出逃,出现了中国股市大涨之后必有大跌的情况。这种现象造成了股市消极因素的扩张和积极因素的削弱,对培养人们在走向市场经济时的投资意识是极为不利的,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投机色彩。这是一个市场尚不成熟完善的表现,也反映了在我国,人们还未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应具备的投资意识。
总体而言,本文有如下的结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沪深股市的收益率都处于下降趋势而标准差处于上升趋势,即收益水平下降而波动幅度更大。金融危机深化之后,中国股市呈现正的周一效应。紧跟着显著地正的周一效应的是显著地负的周二效应。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股民的心理更加脆弱,中央的利好消息并没有起到重建股民信心的作用,使得很多资金在获利之后疯狂出逃,出现了中国股市大涨之后必有大跌的情况。对广大投资者而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减少对股票的盲目侥幸认识,培养起应有的投资意识。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健康引导,重建股市信心。
参考文献
[1]奉立城.中国股票市场的“周内效应”[J].经济研究,2000(11)
[2]陈超,钱苹.中国股票市场“周内效应”再检验[J].经济科学.2002(1):85~91
【关键词】周内效应;波动性;虚拟变量;金融危机
一、周内效应的理论
一般的,我们可以将“周内效应”的定义叙述如下:如果证券市场在某星期i( i=1,2,3,4,5)的日平均收益率同其它任何一天的日平均收益率相比,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则称存在周i效应。在此基础上,如果同时该星期i的日平均收益率为负(或正),则称存在显著为负(或正)的周i效应。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周内效应”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和某些新兴国家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一种异象。中国股市作为一个新型的证券市场,沪市和深市是否分别存在“周内效应”,它们的表现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周内效应的模型
本文以我国的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数据是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每日的收盘价。全部数据来自大智慧软件。分析工具是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3.1。就收益率而言,存在两种计算方法,分别是简单收益率和连续收益率。即:简单收益率:rt=(pt+1-pt-1)/pt-1 ,连续收益率:Rt=lnpt-lnpt-1。
可以认为简单收益率rt 与连续收益率Rt 大致相等。但连续收益率相对于简单收益率的一个最大优点在于其满足可加性。因此,本文取收盘价的对数的一阶差分为收益率,使之转换为连续收益率。检验中用到的Mt、Tt、Wt、Ht、Ft五个虚拟变量分别表示周一到周五。其中Mt=1,t=星期一0,t≠星期一,同样,我们可以定义Tt、Wt、Ht、Ft四个虚拟变量。当检验是否存在“周一效应”时候,我们采用下面的回归方程:Rt=α+βMt+εt。
其中Rt 代表t日的收益率,系数β代表周一与其他日的平均收益率的差值。如果β显著,则我们认为周一效应存在,β>0则周一效应为正,即周一的平均收益率显著高于其他日的平均收益率;反之同理。同样,我们可以得到检验周二效应到周五效应的回归方程。
依照前人实证研究的结果,一般认为GARCH(1,1)模型就能够很理想地描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行为。由于我国的股市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因此将所有的数据作为整体分析会忽视其中的结构变化特征,所以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06.8.29~2011.3.13。
表1给出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日收益率序列统计特征。就上海综合指数而言,日平均收益率下降了近两成。与收益率的变化趋势相反,标准差则呈现上升态势,说明在金融危机深化之后,股市波动更加剧烈。以标准差来度量的波动性呈现很强的规律性。在每一个阶段,波动最大的均是周一。从表1中可以得到,除了周四之外,其余四天的波动性均强于金融危机深化之前。而且在金融危机深化之后,周一的平均收益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周二的平均收益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表1收益率序列统计特征
对于深证成分指数而言,日平均收益率由金融危机深化之前的0.1176%,略微下降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的0.0116%.与上证综指的收益率相比较,可以得出,深圳成分指数在这两个阶段的收益率都明显的低于上证综指。
就波动性而言,标准差由金融危机深化之前的0.0258上升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的0.0272。可以看出,深圳成分指数与上证综指一样在波动性方面有相同的趋势,即股市的波动性更强,稳定性进一步减弱。比较数据可以得到,深圳成分指数的波动性在金融危机深化之前和金融危机深化之后都明显高于上证综指。
金融危机深化之前,平均收益率最高的是周三,而金融危机深化之后,平均收益率最高的是周一。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序列相似的是,金融危机深化之前和金融危机深化之后,波动性最大的都是周一。
三、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表2 周内效应对照表
从表2可以发现上海综指和深证成指,在两个阶段中,上海综指都有显著地正的周一效应,而深圳成指都有显著的负的周二效应。我国股票市场带有比较明显的政策性市场的特点,再加上经济中存在着可以随时调度的巨额游资。这样,政策性股市与巨额游资的迭加效应导致了股票市场指数既能在不到一年里上涨100%,也能一个月内跌掉将近1000点。
特别是金融危机深化之前,中国股市的泡沫破灭,股市在低谷徘徊了很久,股民渐渐对股市失去信心。进入9月份之后,全球金融危机深化,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渐渐开始显现,资金吃紧。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决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扶持股市。由于中央政府习惯于在周末的休市期间颁布各种法规制度,加之各上市公司也趋向于在周末宣布各种利好或者利坏的消息,这样,投资者在周一的交易决策是依赖于其在周五、六、日三天的信息,而不是如其他四个交易日那样只是基于前一天的信息。相对大量的信息会激励投资者作出数额相对大的买进与卖出,这样整体的股票指数值便在每个周一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样就可以解释,在前面对收益率序列的描述中,为什么波动最大的均为周一。由于金融危机深化之后,中央对股票市场的扶持,所以股票市场出现了很明显的正的周一效应。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正的周一效应之后,往往跟随着很明显的负的周二效应。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股民的心理更加脆弱,中央的利好消息并没有起到重建股民信心的作用,使得很多资金在获利之后疯狂出逃,出现了中国股市大涨之后必有大跌的情况。这种现象造成了股市消极因素的扩张和积极因素的削弱,对培养人们在走向市场经济时的投资意识是极为不利的,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投机色彩。这是一个市场尚不成熟完善的表现,也反映了在我国,人们还未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应具备的投资意识。
总体而言,本文有如下的结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沪深股市的收益率都处于下降趋势而标准差处于上升趋势,即收益水平下降而波动幅度更大。金融危机深化之后,中国股市呈现正的周一效应。紧跟着显著地正的周一效应的是显著地负的周二效应。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危机深化之后,股民的心理更加脆弱,中央的利好消息并没有起到重建股民信心的作用,使得很多资金在获利之后疯狂出逃,出现了中国股市大涨之后必有大跌的情况。对广大投资者而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减少对股票的盲目侥幸认识,培养起应有的投资意识。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健康引导,重建股市信心。
参考文献
[1]奉立城.中国股票市场的“周内效应”[J].经济研究,2000(11)
[2]陈超,钱苹.中国股票市场“周内效应”再检验[J].经济科学.2002(1):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