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c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为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始不厌其烦地开展活动(小组讨论、辩论会、情景扮演等)。但在看似热闹的课堂表象背后,是学生的疲倦和茫然。学生缺少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与领悟的过程,课堂教学就属于无趣与浅层次的教学,忽视知识内在价值的挖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产生教学“表层化”現象。要解决这种“表层化”现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就必须与深度教学理念相结合,向深层转型。
  一、“深度教学”理念
  深度教学理念最早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提出的。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深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的“层进式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层进”是指对知识内在结构的逐层深化的学习,“沉浸”是指对学习过程的深刻参与和学习投入。
  深度教学的核心理念有三个标准,即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充分深度以及充分关联度”。知识学习的广度与知识产生的背景相关,与知识对人生成的意义相关,与个体经验相关,也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与知识表达的内在思想、认知方式和具体的思维逻辑相关。知识学习的充分关联度,是指知识学习指向与多维度地理解知识的丰富内涵及其与文化、想象、经验的内在联系。
  二、“深度教学”方法的应用
  深度教学理念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在确保小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层进式学习”和“沉浸式学习”。这里结合《我们不乱扔》一课的内容结构,结合设疑探究教学法、情景故事教学法和实践参与教学法来进行授课。
  (一)设疑探究教学法
  设疑和探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经过程。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创设有深度的问题情境,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我们不乱扔》一课,我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熟悉的教室、走廊、校园环境为背景,出示几组有人在乱丢垃圾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如果遇到乱丢垃圾的现象该怎么正确处理等问题,指导学生厘清思路、提炼方法,提高思考品质,从而深刻意识到我们生活的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维护。
  (二)情境故事教学法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上,而听故事时学生却可以达到相当高的专注度,因为故事生动、形象、有趣,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以情境故事教学法为依托,不仅给学生创造了新的学习契机与方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我们不乱扔》一课通过“王勇的秋游”情境故事,把“不乱扔垃圾”的理念放到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秋游活动中,通过观察秋游时王勇和同学们的活动以及同学乱丢垃圾后王勇帮忙捡垃圾的做法,引导学生思考“王勇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在懂得乱丢垃圾的危害的基础上,明白王勇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有环保意识并且能把爱护环境的精神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也引起思想上的升华。
  (三)实践参与教学法
  一般而言,学生能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情境中是验证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即学生能否迁移、应用,能否在教学情境中模拟体会社会实践的“真实过程”。深度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深度体验课堂、深度感悟课堂。
  在讲授《我们不乱扔》一课时,我先通过《垃圾分类》视频和小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接着采用实践参与教学法,给每个学生发放不同的垃圾实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手中的实物垃圾属于哪一类,讨论结束后排队到讲台前把垃圾投放到老师制作的分类垃圾桶中。学生全面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训练中,深度体验了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从而真正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做到知识内化并落实到其具体行为中,对于学生而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学习”。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使学生在充分動手感知的过程中理解“倍”的意义,了解倍的概念。授课教师黄老师深入研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了解学情,把握教学起点。注重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念,让学生在隐藏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过程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紧紧围绕“借助直观、自主探究、启迪思维”
一、“以德立人,美蕴养人”的内涵  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培养成人,进而培养出有素质,高素质的人,有品德的人。  换而言之,不是把人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有文凭没文化的所谓的“知识分子”,有道德的人,首先是有抱负有智慧,有素质的人,最后才是有学识的。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
自2000年第一届PISA考试举办以来,芬兰曾连续两届获得阅读及科学两项第一名,受到了空前瞩目。芬兰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体系:扎实稳进的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平等原则、给予学生充分自由、高水平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驱动力、不盲目追求前沿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资源公平化,这些都是芬兰教育得以长期踞守世界前沿的支撑。尽管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都是深植于该国特有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沿革之中的,但教育其实
自线上游戏问世以来,就不断伴随着作弊器的困扰,CS自然也不例外。近一两年中,作弊风潮一直在国内暗流汹涌,甚至一些职业玩家也加入了作弊者的行列。
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育人的必要性   1.新时代铸魂育人,提振思政课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刚刚公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深入实施中华
1.战术成因和基本思路:  “AKM流”和“田忌赛马”的故事道理是一样的。地球人都知道人族步兵很弱,跟其他族初级兵比起来既没特点,又没优势。大法师的真正优势体现在中期辉煌光环对法师部队的辅助,初期他也只能躲着人MF,因为随便一个英雄都敢来三陪你。而人族中期的爆发力也是令所有人都胆寒的,无论是性价比超高的法师部队还是出色的空军和防空部队。  既然我们的劣势期和优势期如此的明显,那么干脆就让这两者分别
兽王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    其实暴雪为我们俗称的兽王设定的原文名称是“Beast Master”,意为“驯兽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找不到“兽王”这个角色,但是我们可以找到“驯兽师”的事例。  提起兽王和驯兽师,也许有个人物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由英国作家埃德洛所创,后经美国好莱坞成功塑造的银幕形象一一“人猿泰山”。这个虚拟的人物从小就在森林中长大,与野兽同生同食并学会了野兽的叫声,可以指使野兽为自
连环画主题作文这一独特的习作形式,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单个图画内容,准确捕捉图画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可能隐含的时间、地点的交代,而且还要关注到多幅图画之间的关联,理清其间的因果关系,人物之间的活动,以及多幅图画组合所彰显的作者的志趣与意图,并通过推理想象完善多幅图画间省略而未表达的内容,把多幅静止的单个图画串联起来进行还原,形成连贯的动态化组图,并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需要认
教科书对《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一句的解读只是停留在前半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人在山上,仿佛触摸、穿越星星而过,仰头望天,使人屏住呼吸” 的注释上,對后半句“以手抚膺坐长叹”只字未提,反而留给了笔者和学生对中“坐”字的词意较大空间的解读与辨析。  课堂上,学生对“坐”字的解读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徒,空。二是因为。三是“坐”是通假字,通“作”,可以解释为:作……状,表示人的状态。 
多变的战术    战争中没有一场胜利是白来的。想要获得最终的胜利,必定要付出努力与艰辛。如何部署自己的队伍,如何掌控战场的走势与时机的把握,一直都是促使战斗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