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中美师生关系比较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组最基本的关系,它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刻。文化背景不同,所产生的师生关系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 中国;美国;师生关系;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09-0019-03
  
  教育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具体的交往中发生、构成和存在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师生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对师生双方长远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教育活动不能不研究师生关系。一般来说,师生关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工作交往中的师生关系;二是一般人际交往中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中的关系是师生交往的根本,主导着整个教育过程。一定的师生关系受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是以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师生关系也是决然不同的。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中美师生在工作关系中的差异,以为改善我国师生关系提供借鉴。
  
  一、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问话型
  
  中国传统中的师生关系,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总体上它是一种“问话”的形式,即注重的是单方面,显示的是教师的主动作用,强调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关注的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具体来说,中国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单向性
  中国师生间教学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单向性。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基本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教学形式是教师以上对下的 “喂”、“灌”方式实施知识的传递。学生很难有自己的见解,充当的是知识的容器,只是被动接收,更不能提出异议,发表自己的看法。所谓课堂教学,实际上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讲解,一直到教学效果的评价,全部由教师一人包揽。课堂中的语言也是由提问—回答—反馈三要素构成。问题主要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要么干脆教师直接做出反馈,给出标准答案。如果由学生回答问题,则要求答案必须符合惟一的标准。而现在盛行的启发式教学也仍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启而不发”、“答而无疑”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与学生各自为政,少有互动。有学者对我国课堂语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频度占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频度的比重高达93.8%,而学生提问、异议比重分别仅占1.7%和2.7%。师生言语交往之单调,师生间互动性的缺乏可见一斑。这种过分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等级性
  在中国的课堂中,教师是权威,占有支配地位。师为长,生为幼,师生间长幼有序,是存在等级差异的,不能越过这条界限,师生都必须遵守这一原则。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拥有更多的学识和经验体会,便以权威自居,将自己置于教学的绝对主导地位。为了树立威望,保护好权威形象,教师往往把自己放在领导者、长辈的地位。而对于学生来说,自然认为教师是知识道德的化身,教师的语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自己只能服从权威,尊重权威,全身心地向“权威”学习。教学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教师立于上位,学生处于下位,师生间难有交流。正如袁振国先生所言:“传统的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统治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师生的角色标定如此明确,任务划分泾渭分明。这种等级的差别虽然有助于形成尊师爱长的风气,但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作用,学生难以向权威知识提出挑战。在教师的威严下,学生很难形成独特的个性。
  
  3.秩序性
  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秩序中进行的。我国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规矩的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而师生关系也必然统合于一定的规则之下。师生交往强调的是准则、秩序、条理。师生间总有个度,不可逾越,也不可疏远。从教学环境到课堂氛围都是严守规矩,井然有序的。在教师讲课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提问时,学生们无声地举手姿势也是统一规范的。另外,教学也是要遵循严格规则的。教师语言、动作、表情要符合规范;学生的衣着、行为举止要符合规定。教师只能站着讲课,学生要在固定的位子上坐好听讲,课堂教学是有序的,气氛也是严肃的。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严格管理,提高要求,而学生也要做到严于律己,言听计从。这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程序的把握,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获得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得到较好的训练。但课堂教学的模式化,使得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有人说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必然是沉闷的、压抑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模仿,只能有规则地学习一些死板的教条化了的教学法则。”
  
  二、美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对话型
  
  美国的师生间总体上体现出一种“对话”形式的关系。强调的是双方向,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师生双方是相对独立且处于主体地位的,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发展。与中国师生关系相对应,美国师生关系也有三大特点。
  
  1.合作性
  美国师生间的合作性融入到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形式不是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为主,而特别注重启发教育。在课堂中,教师不是以讲解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对某些话题进行讨论,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教学中强调的是师生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在美国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师生间为某个话题争论不休,也不要求给出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师生间是相互影响,互相学习的。师生互动中,无论是师生的身份还是互动的目的、内容和互动的发生途径、情景等,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主体,让学生有选择性和主动性。这种关系,使教育成为了师生间双方共同学习交流、共同合作的一个过程,有利于师生间的共同进步,真正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是师生间智力的碰撞。
  
  2.平等性
  美国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重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学习。教学中师生间都会相互尊重,民主地交流,摈弃了主从差别,教师与学生更像是一种自由平等的朋友关系。事实上,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互动过程,美国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各自独特的人格特质以及互相的体谅和尊重。师生间平等性的一个表现是学生拥有独立的选择权。无论学生的智商高低,他们都有自己的擅长,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活动或课程。师生间不会因为知识的多寡而产生权力的差别,学生间也不会因为智力的高低而被区别对待。教师特别尊重学生的价值,重视学生的表现力、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鼓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做出自己的选择。另一个表现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主导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只起辅助和引导作用,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自主学习、活动和探究。在这种关系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也不必惟师是从,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思想,会对教师提出质疑、挑战,学生对教师有意见也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来,敢于向权威挑战。在开放和谐的课堂中,学生的天赋、自发性得以自然释放,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张扬。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间在交流碰撞中思维产生对抗和撞击,促进了双方的进步。
  
  3.无序性
  美国的课堂自由、宽松,很少有规则的束缚,教师和学生上课时都比较自由。教师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讲课。学生上课期间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自主性较大。教室环境的设置也不像中国那样讲究秩序,课堂桌椅不一定是有序排列的,学生们或围成圈听课,或分组讨论。教育内容、程序由教师学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来安排,一般没有硬性的规定。教师讲课时,学生们也可七嘴八舌地发言。这种关系使教学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但由于没有必要的纪律约束,师生间的行为难免会显得散漫,教学过程也不免有些混乱、松散,课堂的有序性不能得到保证,这使得教师缺乏威信,学生也难于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
  
  三、文化根源中解读中美师生关系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必然会反映到教育上,特别是反映到教育思想上,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师生关系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而中国的师生关系传统也是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的。中美师生关系的这些差异并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
  中国文化从总体上讲是伦理型文化,这是中国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重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这种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在这种传统哲学下,中国人形成了尊祖先、孝父母、崇权威、尚道德的伦理价值观。这种伦理精神文化反映到教育领域,师生间的关系自然是“师道尊严”,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统一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之中。早在先秦时代,荀子“师道尊严”的思想就成为师生关系的准则,“言不称师,谓之衅(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衅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这就从教师的权威地位出发,强调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价值权威和主导作用。从那时起,我国封建社会一直盛行着师云亦云的陈腐教育风气,所谓“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被放在与君主、家长同等的地位,成为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只可仰望,不可平坐。学生要像侍奉君主那样侍奉教师,像隶属父母那样隶属教师。在教师高大、崇高的威慑下,学生个体变的渺小而微不足道,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在尊师重道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丧失了独立性、批判性。他们在教师面前表现得卑微、盲从和胆怯,丧失了冒险精神,缺乏开拓、独创意识与能力。以至于“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这样一种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这就使得师生之间很难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在课堂上也不可能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
  而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美国人民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靠自己的奋斗和开拓,因而特别强调个人的奋斗、独立精神以及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一个主要信条。由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美国人在孩提时代就被鼓励发展自主性,鼓励儿童自己做出决定,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享有自己的事物,总之,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观察和应对世界,反对盲目地服从权威和传统。这种民主的文化氛围培育了美国人的自主意识,自我观念,美国人无论面对什么权威,通常都不是毫无异议地听从和接受权威者的意愿,而是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以学生为中心正是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很少会屈从教师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见解,教学也强调双方共同的知识建构,在交流、探讨中师生双方都获得发展。
  
  四、小结
  
  通过以上对中美师生关系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的师生间强调了对教师的尊重,教师权威地位得到保护,学生在有秩序的课堂中能获得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师生间缺乏平行的交流,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而美国师生间民主、和谐的关系,强调在彼此理解、接纳与肯定中彰显出各自的生命力,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课堂中纪律散漫,缺乏秩序,师生间交往的随意性使得教师没有威信。总的来说,我们必须努力保留自己的长处,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吸取他人的长处,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吴康宁,程晓樵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7,2.
  [3]胡东芳.教育新思维:东西教育对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
  [4]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55.
  [5]李丹.师生关系在美国[J].中国研究生,2005,4.
  [6]王苹.我看美国学校的师生关系[J].北京教育,2000,11.
  [7] [8]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1,181.
  [9]劳凯声.传统教育与变革-站在新世纪门槛上看教育[J].教育参考,2001,1.
  [10]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45.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潘静波)
其他文献
[摘 要] 差异教学立足于帮助每位学生学习基本的、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从差异出发,导优补差,最终帮助每个学生都达到同等的学习效果,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主要探索差异教学如何在保证教学最优化的前提下兼顾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差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即了解学生、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弹性教学分组和教学成果的多元评价。  [关键词] 有效教学理念;差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美国调查显示:  新加坡数学教材提升了美学生成绩    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美国学生在使用了新加坡的数学教材之后,数学成绩显著提高。  1998年以来,美国部分学校开始使用新加坡名创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Primary Mathmatics”。为了解使用效果,专门针对数学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支持的美国罗森鲍姆基金会(The GabrieHa and PualRosenbaum Foundation
近日,澳洲大学联盟公布《提高学生安全优秀实践指南》。该指南旨在支持并承认各大学为学生和教职员在校园内外创造和保持一个安全而有益的学习环境的各种优秀实践。  澳洲大学联盟主席玛格丽特·加德纳教授指出:学生的体验是澳大利亚大学教育目标和责任的核心。该指南反映了澳大利亚大学、学生及教职员等各方面的意见,也体现了大学维持和提高学生的体验,并不断增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的优势和适应力的决心。2009年,一些涉及
[摘 要] 本文通过介绍“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的目标、实施概况、实施体系以及实施效果,证明通过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模式、方法的有效运用,完全有可能在师资、生源、设施及其他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确保农村中小学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试图通过介绍本项目的实施体系为我国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和推进工作起到引领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的确,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生命,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善学习、敬业忘我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保障。校本研修,就
[摘 要] 2007年北京高中课改启动得到了各都市报的高度关注,多内容、多主题、多人员的媒体资讯搭建起公众与新课程对话、互动的传播平台,使课程改革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公众不断获得课改进程的知情权和建议权中,高中课改这一政府行为逐渐为公众所理解、接纳,进而形成着参与、建设、支持的新课程理解力。   [关键词] 高中课改 理解力 报纸资讯  [中图分类号] G40-052
班级共同体是在班集体的基础上,更强调以促进成员德性发展为共同愿景,强调相互的对话、相互的辩诘、相互的认同、相互的理解,在充分保障成员的权益与责任的前提下,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个人经验与各种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道德教育存在方式。班级共同体的构建是需要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一同努力引领的,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纠正、师生道德不断成长的过程。    一、 归属感是班级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班级共
2010年8月,纽约州政府出台重大教育改革举措,颁布新法令,将该州特许学校的数量增加两倍,并通过建立相关数据系统,科学地测试学生成绩和评估教师表现。该法令的颁布,使纽约州赢得联邦政府“登峰计划”(Rsce to the Top)7亿美元的拨款。  法令颁布后,纽约州的特许学校数量预计达460所,不但确保了相应的教育资金,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此外,在教师评估体系方面,纽约州改革创新,采用学
珐琅彩,是清代宫廷御用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但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珐琅彩,往往有铅、镉等重金屬残留,所以一直无法用于现代生活。但深圳的斯达高瓷艺却让珐琅彩瓷器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斯达高研发出新型技艺,采用无铅无镉无毒的釉料制作,绿色环保。最特别之处在于,斯达高将中国瓷文化与新仕女工笔绘画完美融合,以新颖的笔触在瓷器表面呈现立体的浮雕图案,又保持了产品晶莹透亮的特点,成为进军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  文
欧洲学校体系面临改革压力    欧洲学校(European schools)是由“欧洲之父”让·莫内于1953年发起,由欧盟机构与欧盟成员国政府合作创办,专为欧盟机构官员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体系。发展至今,已在欧洲设有14个校区,提供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1万人。其宗旨是培养学生成为“思维上的欧洲人”,继承其父辈事业,努力建设一个一体化和充满活力的欧洲。  欧洲学校一直以其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