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放手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一:妈妈抱着牛牛送他上幼儿园,经过一番劝说,老师和牛牛妈顺利完成交接。牛牛情绪基本稳定,老师带着牛牛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可是几分钟后,老师看到牛牛一边哭一边朝门口跑,原来牛牛看到了一直在窗口张望的妈妈。看到这情景,牛牛妈顿时掉下了眼泪,伸手想过来抱牛牛回家。
  镜头二:奶奶一手拉着甜甜,一手拿着一大包换洗衣服交给老师:“我们甜甜容易出汗,等会出去玩热了,衣服湿了帮我们换换,谢谢老师。”走了一会又回来关照:“甜甜不爱吃青菜,要弄碎了才吃。”“甜甜睡觉的时候要摸着大人的手臂才睡。”……奶奶一步三回头,不放心将甜甜留在幼儿园。
  每年九月一日,幼儿园新生班级门口这样的镜头举不胜举。看来新生入园焦虑不只出现在幼儿身上,也表现在不少家长身上。成人的这些焦虑会不知不觉地感染孩子,大大加重幼儿的焦虑心理,使幼儿的分离焦虑期延长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幼儿的情绪变化。因此,减轻家长焦虑也是幼儿园新生入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帮助新生家长,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其焦虑的原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家长更快更好地走出分离焦虑,同时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
  一、割断隐形的“精神脐带”
  孩子出生后,医生将孩子与母亲的脐带割断,但是有许多家长和孩子之间隐形的精神脐带却总也扯不断,孩子好像始终是和自己连在一起的。幼儿在入园前,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有了宝宝之后,许多家长的世界里好像没其他的东西了,孩子就像一个小太阳,而家长是地球,整天围着孩子转。家人对孩子倾注了很多的关心和爱,孩子就是家里的宝贝,让家长突然放下,家人的情感寄托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缺失。我们通过三步法帮助家长割断“精神脐带”,放手让孩子成功迈出成为独立个体的新步伐。
  1.指导亲子适时分离
  在新生入园前我们指导家长提前做好亲子适时分离准备。使家长懂得幼儿在婴幼期,父母除了要帮助幼儿与亲人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同时也要为幼儿提供分离过渡期,让孩子与陌生环境的陌生人适应之后,亲人与其短时间分离,从而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为幼儿入园的长久分离做准备。
  2.引导家长寻找依托
  家访时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从心理上接受分离现实,时间长了自然能得到平复。尝试在孩子入园前,偶尔离开孩子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家长用独处的时间去和其他人沟通,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生,同时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避免分离焦虑症而带来病症表现。
  3.采取远离依恋策略
  与孩子最亲近的家长,对孩子的依恋性最强。孩子一下子离开家,家长心理上调适不过来,我们分析家庭成员对孩子的依恋指数,找到与孩子最远的依恋源。在孩子入园这个阶段,让最不依恋的家庭成员担当起重要角色接送孩子。不要让对孩子最有依恋的奶奶、外婆或是妈妈接送孩子去幼儿园,而且送入幼儿园时,放下孩子就离开,不要不依不舍,更不能有不舍的眼神和态度。
  二、接纳陌生的“第二个家”
  孩子出生后一直在家中成长,得到长辈们悉心的照料,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可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就不一样了,一下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老师、小朋友们相处一室,要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遵守幼儿园的常规,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教室里的玩具、书籍……这一切,让家长十分不放心,觉得让自己的宝宝走出家庭,要在不熟悉的幼儿园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担心孩子心理承受不了,于是家长产生了焦虑。家长有这样的顾虑是难免的,我们努力在开学时做好“五个一”,让家长和孩子熟悉幼儿园,把幼儿园当作“第二个家”,亲近它,喜欢它。
  1.一次家访
  新生分班工作完成之后,各班教师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家访工作。在家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各班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家访计划,设计家访内容,制作精美礼物,并通过电话联系与家长预约家访时间。每班的三位老师在家访中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其中一位老师负责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提醒家长注意有关事项,耐心解答孩子入园的相关问题,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另两位老师和孩子做着各种有趣的游戏,为孩子送上精美的礼物。孩子在游戏中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拉近了与老师的心理距离。通过这种面对面、一对一的接触,减少家长和幼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陌生感,增进家园感情,解除家长的心理顾虑。
  2.一个座谈
  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日生活作息、教师的服务态度及相关的专业幼教知识缺乏了解,新生入园之后,我们组织所有新生家长参加精心准备的新生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从整体上了解幼教发展的趋势、我园的先进教育理念,对家长进行幼教知识的培训,了解幼儿初入园时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小圈子,摒弃落后的教育行为,放宽眼界,达到与我园幼儿教育思想上的共识。并邀请幼教专家给新生家长做专门的幼儿入园教育,系统地分析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如哭闹、怕生、不吃饭、夜醒等,这些都是孩子入园焦虑的正常表现,让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做好心理上的调适。告诉家长一般新生入园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毕竟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要单独面对很多人很多事情,所以哭闹是很正常的。
  3.一份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入园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减少幼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减少孩子与家长的分离焦虑,我们设计了全面细致的新生家长问卷,其中包括孩子健康情况、饮食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其兴趣等,还就入园前孩子的教育情况、特殊习惯等进行调查。家长细心填写内容,也帮助我们老师能够根据每位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同时,随调查表我们还发放了一份入园须知,指导家长从心理上和物质上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准备,如带孩子参观新幼儿园,和孩子共同准备书包,放上孩子的衣物和喜欢的玩具,多讲讲幼儿园高兴的事情,让孩子对幼儿园充满好奇和渴望,在作息上调整孩子的进餐和睡眠时间,基本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和老师对孩子的关爱。   4.一日开放
  入园前,我们幼儿园向新生及其家长开放,家长借此机会带领孩子熟悉环境,还可以鼓励孩子去玩一下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如滑梯等,让宝宝对幼儿园有一个直观的美好印象,使宝宝对幼儿园充满向往。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还可以走进教室,熟悉教室的环境,了解盥洗、入厕、上课、午睡的位置,和孩子一起从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小动物标签中,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贴一贴、找一找贴有同样标签的小床、衣柜、茶杯等,找到后实际操作一次。除此以外还可以带着孩子观摩活动,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5.一周活动
  在开学初,我园设计和开展新生适应周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幼儿园。在此期间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在班级内感受、参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丰富的半日活动,让家长更直观、真切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也会产生一种放心感。当家长看到幼儿园里科学有序的活动安排,幼儿园活泼快乐的集体生活,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
  三、缓解距离的“不踏实感”
  经过家访、座谈会、开放日等活动,家长虽然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到该放手让孩子独立在幼儿园生活时,他们又有顾虑了:宝宝不好好吃饭,渴了饿了怎么办?孩子哭着进园,老师有没有时间哄她?有小朋友抢我孩子玩具怎么办?因为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吃喝拉撒,不分大事小事都在自己眼皮底下,现在要独立在幼儿园生活了,家长多希望自己是一只小蜜蜂,跟在孩子身边,时时刻刻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当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就感到忐忑不安。距离让家长产生的“不踏实感”,我们通过几种家园连线的方法缩短这样的距离,对幼儿在园让家长放心。
  1.面对面的家园交流
  刚入园时,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教师将孩子一天的情况向家长做一个大致的汇报,家长十分希望能够从教师那里得到更详实的信息。孩子有没有哭?吃饭怎么样?睡觉睡得好吗?等等。因此老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要多留心、多观察、多了解,而在来园、离园的这一段时间内要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全面、耐心地回答家长的问题。使家长对于孩子在园情况多了解一些,焦虑相对也能够减轻一些。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家长的宗旨,从小处着手全面细致地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起了家园的信任纽带。
  2.情与真的跟踪记录
  针对家长们较关心的相对集中的生活问题。我们设计了《新生幼儿生活活动情况记录表》,包括孩子在园的进餐、午睡、饮水、大小便等情况。教师、保育员每天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记录他们进餐、进水量的多少,午睡入睡时间的长短及大小便的次数,并设有备注一栏,记录一些突发事件。这一记录表张贴在教室的门口,我们发现观看《新生幼儿生活活动情况记录表》成为了家长每天接送孩子时的“必修功课”,情真意切的记录表直接敲击了家长的心灵,让家长更加信任地将孩子交给我们。
  3.多渠道的网络沟通
  (1)短信平台报消息。每天我们通过家校路路通短信平台等通讯方式,将每天孩子在园学习的内容发给家长,另外结合孩子在园的状况及时告诉家长,拉近孩子、家长、教师这三者的距离。
  (2)影像记录传真情。一张张数码相片把新生在园的情况记录下来,我们及时通过QQ和网站等平台上传照片,让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和宝宝的具体表现,给家长真实再现幼儿在园的活动情景,解除家长的分离焦虑。另外我们还在开学后几个月定期召开多次新生家长会,将孩子在园的一些情况拍成录像放给家长看,让家长更直观、真切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实状况。
  (3)电话热线解困惑。由于来园、离园的时间相对有限,教师又需要保证其他幼儿的活动正常开展,教师不可能接待所有的家长。因此我们老师都公开个人联系方法,让一些家长避开高峰时段,在不影响幼儿来园、离园的前提下和老师联系,交流孩子在园情况。另外有些突发的事件和要求也能通过电话来进行沟通联系。
  孩子长大了,到了入园的年龄,证明家长到了放手的时候。我园通过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帮助家长调整好心态,收获了家长的信任,缓解了孩子入园的焦虑,使家长对孩子、幼儿园、老师都充满了信心。家长朋友,请放心地撒手,让孩子自由飞翔!■
其他文献
我园在返本课程的实践创新中,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学习方式——学习中心模式,即以学习中心作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以学习中心的活动作为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中心模式  从2005年开始,我园创建了四个学习中心供大班幼儿走班学习,到2009年发展为八个学习中心供中大班幼儿混龄走班学习,2011年又发展到12个学习中心供大中小三个年级混龄走班学习。学习中心里的材料从以高结构为主转变为以低结构为
芊芊芦苇,桥旁摇曳,那一次,我走向了大自然灵魂的深处……  清晨浓雾弥漫,我和阿爹背着竹篓出门,径直往芦苇深处走去。耳边只闻鸟鸣,百转千回,却看不见它们玲珑的身影。一团团略带寒意的浓雾不时地扑在脸上,掠过耳旁。篱笆、土堆、墙头,在雾中只显出几许轮廓。  时值初夏,芦苇长得正茂盛。叶子绿油油的,像打上了一层蜡。阿爹神秘地告诉我,今天要带我来寻找大自然深处的礼物——芦苇哨。  我像个小猴一样在芦苇丛中
迷人的老太太 2009年3月2日    2009年1月30日,大年初五,我们江苏省34名园长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下踏上了赴加拿大苏安学院为期三周的培训历程。担任我们班主任的菲利斯是个美丽迷人的老太太,她丰富的表情。明亮的眼神,快乐的声音,加上翻译流畅的语言。让我们丝毫感觉不到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她首先向我们介绍她的家庭,并让我们看她和丈夫的合影。这种很合乎人情味的做法。更容易让我们接受她,也更容易接受她
案板下的未来  7岁女孩柯恩雅在案板下学习的照片感动了众多网友。她是湖北五峰渔洋关镇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父母所在的集贸市场复工后,她就一直在店铺的案板下上网课。卤菜店是一个铁皮板房,三面是铁皮案板,一面是入口,案板上摆满了各种荤素卤菜。案板下,上网课的柯恩雅正专注地听课,因为狭窄她时常会碰到头。妈妈给女儿检查作业,中间不时有顾客前来,妈妈就等空闲了再督促女儿把错误改正过来。前来家访的老师欣喜地看到了
戴戈庄幼儿园是长江路街道办事处的一所村办幼儿园,在黄岛区名园1 X工程的推动下,由长江路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托管。环境打造是建园的第一步,幼儿园因地制宜,结合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园所的每一寸空间,创设动态多元的“活”环境,做到让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让每一处风景都成为鲜活的教育资源。  一、巧设计,赋予文化理念换新颜  1.大环境,大呈现。  在建园初期,幼儿园房屋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怎样使环境更好地
1927年,陈鹤琴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幼儿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如果将陈先生昔日所提倡的“标准”放至当下来理解,即今日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如何处理好今日《指南》与“考察儿童的成绩”之间的关系,则是领会《指南》精神的核心所在。《指南》的出台,无疑为幼儿发展状况评估找到了更为科学、具体的参考依据,也更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
幼儿观察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是2岁~6岁,在幼儿园期间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应坚持“精密观察”的教学原则,引导幼儿通过全面观察、比较观察、系统观察和五官俱到的观察等去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一、全面观察,概括全体    教师应引导幼儿对某一事物的一切方面都进行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到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特
俗话说“千好万好不如学生说好,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幼儿园园风和学风的好坏。因此,我园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1.长打“预防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我园利用固定的政治学习时间,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如观看《师德启示录》,聘请师德模范来园讲座,行政人员解读吕凤子办学文化精髓,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征文、师德演讲活动,剖析不良师德的深刻教训等。在思想政治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首段就描写陈胜年少时作为佣农,躬耕于垄上期间所发生的故事,此段文字不过一百多字,但却为后来陈胜拥兵数万、斩将夺旗、攻城夺池的伟绩埋下了伏笔。在这段末,陳胜面对旁人的嘲笑,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话语,更成为有志者的千古心灵慰藉,那么,少年时期陈胜的“鸿鹄之志”从何而来?  人们在少年时期,还是一个初涉人世、对这个世界一知半解的时候,我们或许有许多梦想——这些还算不上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