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身学习中发展空间观念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之一.笔者尝试将具身认知与图形学习有机结合,通过营造具身之境,开展具身活动,建构具身认知,创意具身评价,促进学习过程的渐进,完成学习意义的建构,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具身;认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儿童认识、研究实物和感知理解生存空间的重要基础.它主要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空间观念与常态意义上的显性知识不同,它是大脑对空间的感知与想象,是实现几何图形与现实物体间双向转换的能力.
  一、现实之困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通过“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来发展空间观念,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教师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用精讲多练的形式快节奏组织教学.还有部分教师虽然设计了操作实践,却流于形式,没有关注活动中环境、身体与认知之间的融通关系,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思维刻板,知识僵化,空间意识淡薄.
  二、思考之策
  现代心理学认为,具身认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环境、身体与认知的交互生成.从学习的环境来看,具身认知呈现的是动态开放的学习情境;从学习的方式来看,具身认知强调的是身体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从学习过程来看,具身认知产生的是建构生成的自我体验.
  三、实践之法
  基于此,教师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与旋转”一课为例,尝试将具身认知与图形学习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可感的问题情境,借助合适的素材进行操作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构数学概念,获得空间观念与能力的发展.
  (一)营造具身情境,激活已有经验
  在真实的教学中,知识并不是客观的、静态的,是镶嵌在具体情境中的.在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通过呈现游乐场的活动片段,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摩天轮、空中缆车、观光小火车、升降机、旋转木马等动画的交相出现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逐一跟着图片中的物体进行动作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面对不同的物体运动,教师请学生根据运动方式来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进行讨论与辨析,完成分类.具身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实现了生活情境向数学学习的过渡.
  (二)开展具身活动,感知运动方式
  与从静态角度来研究“图形与几何”的传统相比,以动态的方式来探究图形的变化和运动更加贴合现实世界与生活实际.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身体活动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图形的运动学习,应该与多维度参与式的具身活动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使学生的身体活动与心智发展产生互动,空间观念得以萌生与建构.
  1.身体卷入,动作模仿
  在学习中,身体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表达出语言难以阐述的信息,尤其是相对抽象的概念与知识.完成分类后,教师再次请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其中一类的运动方式.学生的手掌随着缆车做斜上式的运动,随着升降机做上下垂直运动.学生在模仿中,利用肢体语言与自我感知,发现了平移运动的特点.在学习旋转时也是如此,学生借助各种姿态动作的辅助,模仿旋转木马的绕轴运动,模仿摩天轮的圆周运动,加深了对旋转现象的理解.
  教师要重视身体的卷入,适当地给予学生观察与模仿的时空.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增加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上的“滑过现象”.
  2.认知卷入,言语表征
  言语表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之一.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抽象意识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知识的核心部分,深入体验抽象活动,把相关的问题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完成动作模仿之后,可以请学生思考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对于平移,有的学生结合火车示意图可能会说是直直的运动,或者运動的时候是平的.结合升降机的动作,学生发现升降机上下的运动是垂直的,它与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相似的.同样的,学生在观察与模仿旋转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旋转木马是绕着中间的柱子转动的,摩天轮是绕着圆形中间的那个点转动的.这时,教师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学生经过动作与语言的匹配,就能比较自然完整地表达平移与旋转的概念.
  在学习中借助语言或文字解构与建构概念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要环节,但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的本质特征,进行多轮的言语表达,不仅可以汇聚概念的核心意义,同时可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3.思维卷入,现实寻例
  从观察到分类,从模仿到概括,学生经历了初步的分析与抽象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寻找和列举生活中的其他平移或旋转现象.一方面,学生通过寻找更多的生活现象,可以充实丰富平移与旋转的样态,凝练图形运动的本质.例如,学生发现人在滑滑梯时虽然经历的是斜线路径,但其运动方式也是平移,儿童在玩荡秋千时,虽然前后起伏旋转未满一圈,也可以视做旋转.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带领学生往返数学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也蕴含着数学教育的本质,即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认识世界,甚至用数学的思想去改造世界.
  (三)构建具身认知,理解运动要素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识是身体经验与情境自然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建构的过程.因此,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操作与体验,进行观察与体悟,产生对话与沟通,让学习成为主客体交融为一体的过程.学习中,教师设计了拨指针的游戏.教师提供一个带有指针的圆盘,请学生按照要求进行2次游戏操作.第一次将指针从A旋转到B,第二次将指针从A旋转到C.教师通过前后两次活动,提出问题:这两次旋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出,不管怎么旋转,指针的底部位置都没有发生变化,即旋转的中心是相同的.也有学生指出,在第二次转动到位置C时会经过B,即两次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还有学生发现虽然两次指针都是从A出发,但是到达的位置不同,于是概括出两次旋转的角度不同.在具体的拨指针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动作体验;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进行了观察思考;在交流互动中,学生理解了旋转运动与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有关.这种感知与理解不是来自生硬地灌输,它既依托于心,又来源于身与环境的动态交互.   (四)創意具身评价,发展空间观念
  基于具身学习的评价与传统的评价有所差异,它不仅包含生生互评、师生互动,它更包含由自我的身体感知带来的思考与归纳.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把数学书放在课桌左上角,请学生把书从左上角平移到右上角.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了如果把书随便移动,与平移的要求似有不符.于是许多学生在第一次移动之后,又主动进行了二次操作.在二次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把平移的概念与动作实施结合起来,对自己第一次的胡乱移动进行了修正.当教师请学生说说在平移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指出应该把书沿着课桌的边移动,并指出这样的运动是沿着直线的运动.在教师再次提出把数学书从左上角平移到右下角的要求后,学生又自主进行了多次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把书平移到右上角,再向下平移到右下角.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把数学书从左上角平移到左下角,然后向右平移到右下角.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利用桌面的对角线,把数学书直接从左上角平移到右下角.学生对于不同的答案再次进行了具身体验,得出了基于身体感知的多元评价.有的学生发现前两次的平移方向次序正好相反.有的学生指出这些平移虽然都可行,但前面两种需要两次平移,而最后一种只需一次平移.还有学生指出,把数学书从左上角平移到右下角,其实方法还有很多.这些发现,从表面上看来自师生之间的言语互动,但从本质上看来自具身体验与活动操作.这些评价的产生经历了动手操作、具身认知、自我反思、互动生成的过程,最终带来了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
  综上所述,把具身情境与图形学习结合起来,不仅遵循了几何认知的学习规律,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习主体的回归;用具身活动串联图形学习,不仅突破了身心分离现象,更重要的是告别了记忆式的灌输;把具身认知和图形学习结合起来,不仅带来了学习的水到渠成,更完成了运动内涵与要素的建构;把具身体验与图形学习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了基于理解的意义的图形运动感知,更为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可能.
  【参考文献】
  [1]侯凯莹.小学数学具身教学设计研究[D].山西大学,2020.
  [2]李昱蓉.具身学习: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J].当代教育科学,2017(9):7-10.
  [3]肖栋坡,宁连华.高水平数学认知任务的教学“滑过”现象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39-40,50.
  [4]叶春梅.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基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例中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8):90-91.
  [5]沈君.经历建模过程 促进深度学习:以“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0(Z5):101-103.
  [6]焦彩珍.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6-44.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少一些虚浮的“花哨”,多一些实在的“简单”;少一些无关紧要的“零碎”,多一些沟通新旧的整体把握;少一些拘囿在自留地的“封闭”,多一些建立在“延伸点”上的“开放”,以此打造理想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有效;简单;整体;开放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
【摘要】在高考中,数学科目占据着重要地位,数学科目也往往是学生分数拉开差距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数学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才更有利于每一位考生叩开理想大学的校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高考为导向,实施针对高考的数学教学策略,最终提升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就尤为重要.在本文中,我将结合浙江省高考试题针对如何提升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展开详细探讨.  【关键词】浙江省;高考数学;数学教师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经历,感悟,发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问题,这也是一线教师共同面临的,很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更重要的是极具思考性,更有利于真正践行新课程!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思考;教师反思;关注  2002年我怀着满腔的热情,载着儿时的梦想,走向梦寐的三尺讲台.适逢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传统教育教学下长大的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新课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的碰撞,不断的磨合,现将13年来的所
【摘要】在“互联网 ”下,为了创建高效课堂,高中的数学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教师可以依靠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当前的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数学的模块化教学,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本文基于高效课堂的视域,研究了“互联网 ”下高中数学的模块化教学行为,为促进高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互联网 ;高中数学;模
【摘要】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再加上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造成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高中数学总体来说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很难提起兴趣,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走出误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目的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为了走出高中数学教学的误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兴
【摘要】数学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基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仅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数学学科拓展实践课程的开展,可以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对数学学科拓展实践课程教学措施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  【关键
【摘要】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学习效果,成了近几年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本文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探究在这一课程背景下利用以形助数模式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举措,希望能对未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以形助数;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教学实践  以形助数是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深受教师关注的教学模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改明确要求小学数学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情境创设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己教学经验,以五年级为例,重点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法的有效应用,以期促使小学数学课堂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以正方体的体对角线为旋转轴旋转正方体得到的轴截面的曲线,然后推广到长方体的旋转轴截面的曲线.  【关键词】长方体;正方体;旋转;轴截面;双曲线  5.结语  正方体和双曲线看似两个毫无关联的数学名词,实际上有着不可思议的联系.以体对角线为旋转轴的正方体旋转得到的旋转体的轴截面,中部正是双曲线,并且这两支双曲线可以通过几何分析和数学运算得到它的方程.解决问题很重要,但发现新的问题
【摘要】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当前我国的教育都坚持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数学是高中教育当中十分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有重大意义.但是从当前我国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如何坚持核心素养教育的思想,优化高中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