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身术——搭肩和被抱时的防卫》一课的 设计思路与呈现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hj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立足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教材贴近生活,落实学校“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防身术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武术技击方法,以制服对方、保护自己为目的的专门技术。作为学校高二年级一项校本选修课程,防身术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授基本姿势、拳法、肘法、腿法、摔法以及一些擒拿巧招。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遭遇搭肩和被抱时的防卫,学生在设定的情景中运用前面所学的基本技术动作小组内讨论自主创编。通过情境的设置,将内容生活化,尽量不使内容枯燥;让学生自主创编动作,探究防卫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防身术的巧招,以自己的智慧、胆量、巧招、猝然偷袭,即可迎刃而解,从而来达到御敌防身的目的。本单元共四次课,本次课为第四课时,本课的重点是防卫动作快速有力,难点是防卫时机的把握。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防身术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虽然没有基础,但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
  四、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掌握在面临搭肩和被抱时的防卫技术,80%的学生能熟练顺畅地运用各种动作,做到适时把握时机、动作隐蔽快速。
  2.发展学生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的力量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灵敏、柔韧、速度素质及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
  3.通过教学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勇敢自信、机智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并能按照教学的安全措施进行练习,学会在锻炼中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二)教学流程
  1.教学常规(1分钟)
  集合整队,宣布本课任务,让学生对搭肩和被抱时的防卫有初步的认识。强调上课安全,安排见习生。
  2.准备部分:课程导入与热身(5分钟)
  “争夺堡垒”游戏导入:首先安排学生绕场地环形跑,跑步的过程中加入口号,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培养集体荣誉感。在学生热身跑的过程中加入“争夺堡垒”游戏,学生在跑动过程中当听到教师“3”的口令时开始迅速争抢“堡垒”并站在垫子上,当听到口哨声时就站在原地不动,要求每张垫子上不能超过2个人,地上也不能有人。通过游戏让学生达到热身和快速跟上上课节奏的效果,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大体操垫来充当“堡垒”,这也体现了一物多用的教学理念。
  专项热身:紧接游戏在环形跑的基础之上加入左右交叉跑、行进间弓步压腿和行进间扩胸振臂等准备活动使学生充分活动身体的各个肌肉和关节,边做边走到各自的位置上,节约队形调动的时间。
  3.基本部分:技能学习与探究实践(30分钟)
  游戏环节:“我说你反着做”。教师讲解示范在原地小步跑的过程中当听到“右手”的口令时停止小步跑高举自己的左手,当听到“左边”的口令时停止小步跑同时高举右手和向前伸出左脚,听口令依次反着完成动作。此游戏的目的,一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引导到课堂当中,二是练习学生的反应素质。本环节采用游戏竞赛的方法,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复习环节:保持2人1组练习队形集体复习基本姿势、拳、肘、腿、膝、摔法,教师示范带领学生复习动作,在复习的过程中强调动作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动作记忆。本环节主要采用示范讲解教学法来更为生动地形成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掌握动作和锻炼方法。
  学习创编环节:保持原有队形,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每2人1对,自主创编学习搭肩和被抱时的防卫动作。本环节主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是防身术中面临搭肩和被抱时的防卫,在练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场地器材的布置。主要措施:场地选择要空旷平整;学生服装要求,不能携带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时刻强调练习可能出现的问题(擒拿时注意反关节的力度,摔法时注意保护);安排各小组长起到安全提示的作用。本环节中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示范讲解法、自主探究法、课堂展示法,通过情境的设置,将内容生活化,尽量使内容不枯燥,学生自我练习,探究防卫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展示中,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各小组分别设定不同的情景让小组内讨论创编动作(第1组设定遭遇正面搭肩,第2组设定遭遇正面被抱,第3组设定遭遇背后搭肩,第4组设定遭遇背后被抱),教师讲解要求强调注意事项,巡回指导学生动作,学生做动作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学生抓住动作重难点,强调保护与帮助(如:搭肩压肘时强调搭肩和压肘动作的连贯与隐蔽,还要强调在反关节动作练习时力度的控制;抓肩靠膝时后撤步抓肩时一定注意降重心;勾脚前顶时要注意降重心勾脚和前顶动作要一气呵成)。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很快进入场景当中,根据分组创编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教育模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目的。
  通过每组对学生的自主创编,由小组长组织商讨提取最合理有效的2个动作,带领本组队员强化练习保证较高的运动密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各队员对于本组动作掌握以后进行小组内循环交换对手练习,目的是在掌握动作技术后面临不同的对手所有动作都能够行之有效。
  完成小組内所有动作后就让各小组长依次循环教授其余3组自主创编动作,从而达到让所有学生都完成本次课的学习内容的目的,让各小组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能,注重学生为本、教师主导的基本理念。
  由小组长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展示各组所创编的技术动作,教师在过程中强调动作的重难点,加强学生所学动作的印象。
  课课练环节:学生在选修防身术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习行之有效的技术动作,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在课课练环节设计了双人俯卧撑击掌、对向弓箭步交换跳、俄罗斯转体击掌、开合跳。这是根据练习部位的不同来制定不同动作,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入了配合和监督,让学生在集体相互监督下更好地去完成动作。
  4.结束部分:调节身心(4分钟)
  放松:在音乐和教师语言引导下,教师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从五禽戏和八段锦中提炼创编的拉伸放松动作。目的除了针对基本部分练习的部位让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还让学生之间体会了互帮互助。
  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顺利达成了教师制定的课前目标;同时通过在练习时的保护与帮助,来达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勇敢自信、机智果断的拼搏精神;还通过交换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整堂课中除了前面的闪光点,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除了课课练环节设计了分层次教学外基本部分其他环节几乎都没有涉及,如果在其他环节能更好地采用分层次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其他文献
跳绳是小学生常用的身体练习手段,也是体质测试项目之一,对于发展学生的弹跳、平衡、耐力、速度等素质非常有益,并可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节奏感。跳绳可以在室内、室外练习,受场地限制小,是一种有效的有氧和无氧健身锻炼方法。许多小学生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就开始接触跳绳运动,但很多小学生最初的跳绳成绩并不理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主要是存在跳绳频率不稳定、跳绳耐力不足和练习枯燥使学生有抵触情绪3个方面的问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强调的“强化体育课”的要求,巩固江苏省体育学科“研读课标、研究教材、规范教学行为”活动的成果,2019年9月25日—27日,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二次备课教学展示活动在江苏省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承办。教育部
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永远在路上。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常州市持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并多次成为全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试点。近期常州市又举行了推进第二轮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方案论证会,本刊以此为契机,对常州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进行了专访,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常州市学校体育改革深化发展的理念、措施和效果。  《中国学校体育》:您每逢教育会议必谈学校体育,必谈学生健康促进,一直强调“学校教育改革重在体育”,请谈谈您的理
一、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纲要》为依据,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本着以教材为载体,发展体能的理念展开教学,按照以往的习惯,笔者会把关注点放在“准备姿势”“传球手型”“手指手腕动作”等技术方面的教学上,但是经过学习《纲要》后,笔者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如何利用排球,发展学生的快速移动、空间判断、上下肢协调等身体素质上。  (二)教材分析  排球属于开放性、知觉性运动技能,对个体的身体素
一、引領学生尝试触摸悬挂的小彩旗  目的:学生对悬挂物体很感兴趣,跃跃欲试。让学生以不同的跳跃方式尝试触摸悬挂的小彩旗,以提升学生的跳跃能力。  方法:为了提高练习密度和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笔者选用小彩旗作为悬挂物,将学生分成4排进行练习(图1-1)。为了关注到每组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制作了3个不同高度的小彩旗(图1-2),每1个小彩旗高度相差3cm,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要触摸的小
约翰·艾薇、罗伯特·波特曼将运动肌肉24小时代谢循环分为三个时期,即能量期、合成期和生长期。[1]笔者从以上三个时期进行系统叙述,为高三体育特长生科学训练、合理补充营养提供借鉴指导。  一、能量期营养摄入与建议  能量期即能量消耗期,指训练前10分钟和训练过程中,是和训练一致的时间阶段,这个阶段,肌肉的主要代谢目的是释放足够的能量以驱动肌肉收缩,运动中消耗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是阻止肌糖元储备的消耗(
编者按: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什么是运动能力、如何培养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运动能力如何评价等诸多问题是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从本期起,本刊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研究员,结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中国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与测评系统研究”围绕“运动能力”撰写系列文章,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学校体育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从“一球一堂课”到现在的人手一球,从之前的无器材、少器材到如今器材丰富、引进多样器材,从之前的“人人都是体育教师”到现在的专职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当下,体育教师又面临新的挑战,“一校多品”的蓬勃发展,各类体育社团的开设、涉及面较为广泛的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等都对体育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笔者所在学校从最
一、案例背景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重要过渡阶段。此时期,恰好对应着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中,培养勤奋感和避免自卑感初期,可见其是培養学生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无论是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相对来说都比较复杂。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体育课充满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信任教师,相信教师的每一句话,渴望着自己能拥有一个教师和其他学生心目中好学生的形象。他们善于模仿,更
随着预备铃声响起,学生们像展翅的雏鹰一样飞到体育课的集合地点。他们兴高采烈地围拢着我,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游戏?”“今天我们继续复习运球和双手胸前传接球!”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话音刚落,只见学生们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精打采,高扬的小脑袋耷拉了下来。平时整队时口令响亮的体育委员,也失去了往日的精神,有气无力地“例行公事”。这时一个学生嘀咕道:“又是复习动作,真没意思。”这句话正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