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中央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作出了新的部署,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市)”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其中我省对口支援四川绵竹市。
绵竹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84公里,面积1245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绵竹于公元前201年立县,迄今有2000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绵竹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被誉为“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境内有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绵竹园区、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顶山。有三国胜迹诸葛双忠祠、唐代祥符寺等历史古迹。“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闻名于世。绵竹的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是中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近年来,绵竹市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震前绵竹交通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是“成都一德阳一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点市、全国AAA级投资环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市。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毁坏了这一切。绵竹市是这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因地震遇难11104人,受伤3.7万人,60%的房屋倒塌或遭严重破坏,厂矿企业绝大部分受损,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破坏严重。
绵竹市灾情非常严重,恢复重建任务将十分艰巨繁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紧急动员部署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急灾区所急,解灾区所难,办灾区所需,全力支援抗震救灾,为夺取抗震救灾重大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驰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地震灾害发生后,我省迅速组派医疗救治、地震救援、公安特警、卫生防疫、电力和通信等多支队伍驰援灾区,执行抢险救援、救治伤员、卫生防疫、维护治安和抢修设施等急难险重任务。累计派出救援人员超过1万人。其中,医疗和防疫、房屋安全鉴定专家队都是全国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省市救援队伍。目前,仍有大批救援人员奋战在灾区各地。救援队伍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还创造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验。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搜救成功率和受困人员完好率居全国同行前列。医疗救护队创造的“平通经验”,有效提高了灾区伤员救治率和防疫水平。
二是全力支援建设受灾群众临时住所。各地各部门和广大生产企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讲政治、顾大局,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生产调运安装灾区急需的帐篷和活动板房。截至6月15日,共组织调运帐篷19.5万顶,活动板房48.9万平方米,公共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紧急调运建筑施工机械99台,在川专业技术和施工人员达6881人,已累计安装活动板房10359套,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第一批生产调运任务。6月12日,我省率先将第一批2000套援建安置房交付当地,目前已安排受灾群众入住。
三是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捐赠,为抗震救灾提供财力物力支持,手足之情,感人至深。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捐赠款物33.8亿元,交纳“特殊党费”5.5亿元。发往灾区捐赠款物已达11.3亿元。捐赠款物居全国前列,交纳“特殊党费”一直处于各省区市首位。
四是积极做好伤员收治和转移学生就读工作。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我省共接收灾区伤员1299人,分布在9个市、40家医院接受治疗。各有关地区和卫生部门、接收伤员医院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资源,为灾区伤员提供最好的救治和适时的心理抚慰。各地还安排5577名灾区学生来我省入学借读,继续完成学业。
6月20日至22日,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率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四川绵竹考察灾情,就对口支援工作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共商恢复重建大计,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6月24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决定建立对口援建机制,采取“一市帮一受灾乡镇”的办法。由我省13个省辖市和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对口支援绵竹的20个乡镇恢复重建工作。绵竹市级恢复重建项目,由省级机关承担。
对口支援绵竹恢复重建,是中央交给江苏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绵竹恢复好、建设好、发展好,是绵竹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江苏人民的共同心愿。全省上下要全面动员,全力以赴,继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集全省之力支援绵竹恢复重建,为灾区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多种形式的支援。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夯实发展基础。坚决完成中央交给的对口支援任务,让中央放心,让绵竹人民满意。
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对口支援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紧密衔接、有序推进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充分调动各市县和全社会积极性,依据规划统筹推进对口支援各个方面工作。在对口支援过程中,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既帮助灾区修复和重建损毁的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又帮助加强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加大对灾区支援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灾区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在科学规划基础上。优先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优先重建和修复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坚持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在帮助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积极帮助当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二是要明确责任,迅速行动,全面落实对口支援的各项任务。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口支援“八项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尽快编制灾后重建规划。重建规划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绵竹的实际,符合受灾群众的意愿。(2)优先解决受灾群众住房问题。善始善终完成好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对城乡居民住房进行鉴定。分别提出重建、加固的方案,尽快启动居民住房建设项目。(3)抓紧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4)支持建设和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5)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江苏企业到绵竹投资发展,参与园区建设。(6)提供就业服务和人才支持。积极帮助开展对灾区群众的就业培训服务,组织我省各类企业到灾区招工,积极选派医务人员、教师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到灾区帮助工作。(7)支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到灾区提供指导服务,帮助当地发展优势和特色农业。(8)认真做好双方商定的其他对口支援项目。
三是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有力有序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省委决定成立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并组织强有力的队伍赴绵竹负责对口支援各项工作。紧密搞好工作衔接,派往绵竹的援建工作队伍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绵竹人民群众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社会参与,欢迎企业、单位和个人认领、认建对口援助项目,使对口支援成为每一个江苏人的自觉行动,全心全意、实实在在为灾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要强化管理,对我省支援绵竹的各类款物,包括各级财政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物资,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恢复重建上,用到灾区群众身上。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让江苏援建的每一项工程都成为合格工程、廉洁工程、人民群众满意工程,经得起群众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各有关方面要帮助前方援建队伍解决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切实做好保障服务。
责任编辑:金 雯
绵竹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84公里,面积1245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绵竹于公元前201年立县,迄今有2000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绵竹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被誉为“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境内有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绵竹园区、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顶山。有三国胜迹诸葛双忠祠、唐代祥符寺等历史古迹。“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闻名于世。绵竹的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是中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近年来,绵竹市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震前绵竹交通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是“成都一德阳一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点市、全国AAA级投资环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市。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毁坏了这一切。绵竹市是这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因地震遇难11104人,受伤3.7万人,60%的房屋倒塌或遭严重破坏,厂矿企业绝大部分受损,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破坏严重。
绵竹市灾情非常严重,恢复重建任务将十分艰巨繁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紧急动员部署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急灾区所急,解灾区所难,办灾区所需,全力支援抗震救灾,为夺取抗震救灾重大阶段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驰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地震灾害发生后,我省迅速组派医疗救治、地震救援、公安特警、卫生防疫、电力和通信等多支队伍驰援灾区,执行抢险救援、救治伤员、卫生防疫、维护治安和抢修设施等急难险重任务。累计派出救援人员超过1万人。其中,医疗和防疫、房屋安全鉴定专家队都是全国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省市救援队伍。目前,仍有大批救援人员奋战在灾区各地。救援队伍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还创造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验。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搜救成功率和受困人员完好率居全国同行前列。医疗救护队创造的“平通经验”,有效提高了灾区伤员救治率和防疫水平。
二是全力支援建设受灾群众临时住所。各地各部门和广大生产企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讲政治、顾大局,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生产调运安装灾区急需的帐篷和活动板房。截至6月15日,共组织调运帐篷19.5万顶,活动板房48.9万平方米,公共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紧急调运建筑施工机械99台,在川专业技术和施工人员达6881人,已累计安装活动板房10359套,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第一批生产调运任务。6月12日,我省率先将第一批2000套援建安置房交付当地,目前已安排受灾群众入住。
三是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捐赠,为抗震救灾提供财力物力支持,手足之情,感人至深。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捐赠款物33.8亿元,交纳“特殊党费”5.5亿元。发往灾区捐赠款物已达11.3亿元。捐赠款物居全国前列,交纳“特殊党费”一直处于各省区市首位。
四是积极做好伤员收治和转移学生就读工作。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我省共接收灾区伤员1299人,分布在9个市、40家医院接受治疗。各有关地区和卫生部门、接收伤员医院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资源,为灾区伤员提供最好的救治和适时的心理抚慰。各地还安排5577名灾区学生来我省入学借读,继续完成学业。
6月20日至22日,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率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四川绵竹考察灾情,就对口支援工作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共商恢复重建大计,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6月24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决定建立对口援建机制,采取“一市帮一受灾乡镇”的办法。由我省13个省辖市和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对口支援绵竹的20个乡镇恢复重建工作。绵竹市级恢复重建项目,由省级机关承担。
对口支援绵竹恢复重建,是中央交给江苏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绵竹恢复好、建设好、发展好,是绵竹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江苏人民的共同心愿。全省上下要全面动员,全力以赴,继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集全省之力支援绵竹恢复重建,为灾区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多种形式的支援。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夯实发展基础。坚决完成中央交给的对口支援任务,让中央放心,让绵竹人民满意。
一是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对口支援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紧密衔接、有序推进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充分调动各市县和全社会积极性,依据规划统筹推进对口支援各个方面工作。在对口支援过程中,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既帮助灾区修复和重建损毁的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又帮助加强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加大对灾区支援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灾区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在科学规划基础上。优先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优先重建和修复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坚持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在帮助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的同时,积极帮助当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二是要明确责任,迅速行动,全面落实对口支援的各项任务。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口支援“八项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尽快编制灾后重建规划。重建规划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绵竹的实际,符合受灾群众的意愿。(2)优先解决受灾群众住房问题。善始善终完成好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对城乡居民住房进行鉴定。分别提出重建、加固的方案,尽快启动居民住房建设项目。(3)抓紧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4)支持建设和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5)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江苏企业到绵竹投资发展,参与园区建设。(6)提供就业服务和人才支持。积极帮助开展对灾区群众的就业培训服务,组织我省各类企业到灾区招工,积极选派医务人员、教师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到灾区帮助工作。(7)支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到灾区提供指导服务,帮助当地发展优势和特色农业。(8)认真做好双方商定的其他对口支援项目。
三是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有力有序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省委决定成立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并组织强有力的队伍赴绵竹负责对口支援各项工作。紧密搞好工作衔接,派往绵竹的援建工作队伍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绵竹人民群众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社会参与,欢迎企业、单位和个人认领、认建对口援助项目,使对口支援成为每一个江苏人的自觉行动,全心全意、实实在在为灾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要强化管理,对我省支援绵竹的各类款物,包括各级财政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物资,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恢复重建上,用到灾区群众身上。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让江苏援建的每一项工程都成为合格工程、廉洁工程、人民群众满意工程,经得起群众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各有关方面要帮助前方援建队伍解决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切实做好保障服务。
责任编辑:金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