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当前非电类专业《PLC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核心能力的建设,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实训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机床电气与PLC 教学模式 非电类 任务驱动法
《PLC原理及应用》作为一门主要的专业课,在电类专业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作为电工工种的鉴定内容和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在电类专业中,已形成了较完善合理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非电类专业也逐渐引入了《PLC原理及应用》等电类专业课,但因授课对象的本质区别,其教学模式也就更值得我们的探讨。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学生电类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提不起学习非本专业课程的兴趣,缺少学习动力。有些学生认为我不是学电的,将来工作是用不到的,学了也没用,没有学习动力可言。而有些想学的同学刚开始兴趣比较浓厚,可是等听了几次后,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等选择不合理或本身的电学基础较差等原因逐步不能理解课程内容了,就慢慢失去了兴趣。
实训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学校的电气实训设备往往是根据电气专业来设置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提供给电类专业学生的,数量有限,非电类学生得不到更多的动手实训机会,单一的理论课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也失去了开设该课程的意义。
二、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路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非本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门学科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更新,知识爆炸势不可挡,各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企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人才的需要,学院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开设更多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系统地增加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而言,学时少,内容多,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学必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任课教师除了注意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训技能之外还要在引导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工夫。
选用或编写合适教材,与本专业相结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非电类专业学习《PLC原理及应用》重点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会使用常用电气设备,不需要对某些知识点深入研究。因此作为非专业电类教材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深度和难度要低,语言要求通俗易懂,不应出现大量的电类专业术语,实际例子要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根据本专业合理选择。如机修钳工专业的学生可多安排常用机床的电气维修方面知识,使学生具有机械和电气线路的维修维护能力;数控专业的学生可多安排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方面内容的讲解和分析,恰当增加PLC的编程能力培养及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等特种电机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和一体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非电类专业学生因基础薄弱加上对课程的认识偏差,兴趣索然,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只靠教师强调课程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应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不能从专业学习任务上去要求学生,而应根据学生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事物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征服欲等特点,合理选用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鉴于该课程的目的是在实际中会使用电器设备,会设计满足要求的电路及程序,因此可选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任务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实训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将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采用校内考试与第二专业鉴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第二专业的鉴定,使学生不仅有一专多能的能力,还应有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来证明其能力,加强就业的竞争力。如开设了《PLC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的钳工、数控等非电类专业,就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维修电工中级的技能鉴定。在本门课程的考核中不再沿用以前的模式,仅靠一张考卷定优劣,可采用两种方法:1)参加维修电工中级的技能鉴定的同学,只要鉴定合格,期末考试免考成绩为优;2)不参加技能鉴定的同学就参加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平时成绩,最后该门课程的成绩由这两个成绩综合来决定,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平时成绩评分依据为出勤率、课堂回答提问、完成作业、阶段小测验和讨论等多种考查结果。这种考核方式杜绝了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的状况,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三、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变迁,为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为培养“宽口径、创新实用型人才”,学校不断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非电类专业《PLC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学改革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建华.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3] 刘国光.任务驱动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
【关键词】机床电气与PLC 教学模式 非电类 任务驱动法
《PLC原理及应用》作为一门主要的专业课,在电类专业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作为电工工种的鉴定内容和较强的实践性等特点,在电类专业中,已形成了较完善合理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非电类专业也逐渐引入了《PLC原理及应用》等电类专业课,但因授课对象的本质区别,其教学模式也就更值得我们的探讨。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学生电类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提不起学习非本专业课程的兴趣,缺少学习动力。有些学生认为我不是学电的,将来工作是用不到的,学了也没用,没有学习动力可言。而有些想学的同学刚开始兴趣比较浓厚,可是等听了几次后,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等选择不合理或本身的电学基础较差等原因逐步不能理解课程内容了,就慢慢失去了兴趣。
实训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学校的电气实训设备往往是根据电气专业来设置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提供给电类专业学生的,数量有限,非电类学生得不到更多的动手实训机会,单一的理论课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也失去了开设该课程的意义。
二、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路
转变教学理念,提高非本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门学科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更新,知识爆炸势不可挡,各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企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人才的需要,学院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开设更多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系统地增加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而言,学时少,内容多,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学必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任课教师除了注意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训技能之外还要在引导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工夫。
选用或编写合适教材,与本专业相结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非电类专业学习《PLC原理及应用》重点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会使用常用电气设备,不需要对某些知识点深入研究。因此作为非专业电类教材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深度和难度要低,语言要求通俗易懂,不应出现大量的电类专业术语,实际例子要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根据本专业合理选择。如机修钳工专业的学生可多安排常用机床的电气维修方面知识,使学生具有机械和电气线路的维修维护能力;数控专业的学生可多安排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方面内容的讲解和分析,恰当增加PLC的编程能力培养及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等特种电机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和一体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非电类专业学生因基础薄弱加上对课程的认识偏差,兴趣索然,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只靠教师强调课程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应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不能从专业学习任务上去要求学生,而应根据学生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事物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征服欲等特点,合理选用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鉴于该课程的目的是在实际中会使用电器设备,会设计满足要求的电路及程序,因此可选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任务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实训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将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采用校内考试与第二专业鉴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第二专业的鉴定,使学生不仅有一专多能的能力,还应有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来证明其能力,加强就业的竞争力。如开设了《PLC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的钳工、数控等非电类专业,就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维修电工中级的技能鉴定。在本门课程的考核中不再沿用以前的模式,仅靠一张考卷定优劣,可采用两种方法:1)参加维修电工中级的技能鉴定的同学,只要鉴定合格,期末考试免考成绩为优;2)不参加技能鉴定的同学就参加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平时成绩,最后该门课程的成绩由这两个成绩综合来决定,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平时成绩评分依据为出勤率、课堂回答提问、完成作业、阶段小测验和讨论等多种考查结果。这种考核方式杜绝了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的状况,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三、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变迁,为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为培养“宽口径、创新实用型人才”,学校不断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非电类专业《PLC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学改革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建华.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3] 刘国光.任务驱动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