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时代中观照语文教学的危和机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f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获取资讯,了解世界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微博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契机,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要提高语文水平,靠读几本教材是不行的,平时一定要多了解世界,多思考生活,一点一滴地积累。而席卷全球的微博的出现就提供了一个学好语文的契机。细看微博热点,它们大多是紧贴着身边的时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微博涌现的才思敏捷的句子中,或者是对当今社会真善美的一种颂扬,或者是对假丑恶现象的一种讽刺。总之,微博表现了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一种思考,一份关注。关注微博,其实就是关注社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透过微博,了解大千世界,开阔视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教学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
  语文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便走向枯竭与僵化。而在微博时代,这种新的网络方式就是生活中思想碰撞的平台,给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创新词汇,创新文体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网络上区区几句感慨就是一篇微博,表达了博主的心情和愿望。相比传统的博客的“长篇大论”和“中规中矩”,微博则摆脱了繁文缛节的束缚,倡导简洁、个性化的自由行为。可见,微博不仅有优势鲜明的及时性内容,还有多种多样的语言构成形式,往往以最精炼的词汇来表达高深的观点。事实上,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微博语言的使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网上的交流活动,它的使用范围正越来越广,甚至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对于这些语言的新现象,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宽容地看待,不应一律视为洪水猛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汉语千百年来一直不断发展,一部分功劳在于她的兼容并蓄。语言本来就是需要新陈代谢、不断发展的。好的网络语言将会被吸收进语言体系中。 作为语文教师,若对微博文体语言采取简单的反对、嘲笑甚至压制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不利于引导。只要加以引导,我想还是会对汉语的教育起到有益的作用的。
  三、去危存机,与时俱进
  我们对微博的宽容并不代表着在语文教学领域对它的全盘接受,因为这种新的网络语言确实有显而易见的缺点,我们试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反方面影响出发,对这一问题再作一管窥。
  首先容易出现不规范用语。网络流行语和层出不穷的句式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作为语言的使用者,青年学生们有自己的看法,学生借助“咆哮体”“凡客体”“淘宝体”等来展现自我、表现个性,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同时让学生知道,过于随意,就是颠覆传统,就是语言文字的过度娱乐。
  事实上,微博语言与现实语言也有共通性,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人格、以诚相待。语言上的粗俗、混乱,最终就是行为、心理上的丑陋,古人说的“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把好选择关,不能让学生 “活用”的借口下在作文中滥用微博网络语言,以免出现语言的更加混乱,弱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学好母语才会根正苗直。无论语言如何变化,也会循汉语规律而演进,虽有吸收,有扬弃,但汉语的脉络还是清晰的。在微博时代,网络语言虽新奇时髦,但不是时代语言的主流,它是激荡于语言之河上的浪花,如果只见浪花而不见河流,最终难免面临干涸的危机。
  其次是微博字数有限,造成碎片性、片段性思维,在写作上容易成为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障碍。微博衍生出的“微小说”“微散文”“微杂文”,正可以表达网友在繁重工作压迫下于空暇时段外溢的创意片断,故此大行其道。
  同时微博也迎来了“碎片化”的诟病。它在利用生活碎片的同时,似乎也在分隔与切割从思绪、文字到时间、状态的原初生活。课堂教学资源有着扩展性和延伸性,微博不能取而代之成为学生“深度阅读”“思想共享”的平台。没有文化积淀的微博也势必没有长久的生命力。长久下去,学生们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
  语文教育不能疏离经典名著的阅读。无论是诸子百家的微言大义,还是唐诗宋词的意境优美,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還是中国现代派的哲学思辩,它们都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丰富宝藏,蕴藏着文明的密码与智慧的源泉,对于学生精神的成长与情操的陶冶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网络时代,语文教师要肩负起引导学生的责任,经典阅读为主,微博阅读为辅,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
  微博时代,给语文教育带来的可以是危害,也可以是机遇。向着哪里发展,关键还是看工匠——语文教师,如何引导教育,如何去危存机,把“微力量”形成自己教学上的威力。微博时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必将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這一任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进一步解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三个维度目标是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五个方面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要素,是指对
期刊
摘要: 在小学阶段,语文毫无疑问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是我们的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基础性的桥梁,学生語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其他学习成果的优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予语文教学以充分的重视.但是在诸多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禁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与其语文学习成果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培养起来.  关键
期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三方面。《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采用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使语言学习转变成一种体验语言、实践语言、运用语言的体验过程,成为一种栩栩如生的互动过程。  在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学过程中,尤其是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
期刊
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课堂的作业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要针对本节课所教的内容,重难点设计成习题。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做一做,教师在课堂上巡视辅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作业中得到巩固,学会运用。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检测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母两种不同的爱,达到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目的,
期刊
一、从学生生活入手创设情景境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去商场收集商品的单价,有些同学收集到苹果单价3.80元,奶糖单价是12.60元,果冻单价9.90元等等。让学生发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创造了一个为什么要学习小数的意
期刊
一、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依托于知识的不断丰富,视野的不断开阔以及眼光的不断更新。教师应该处处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拓宽知识面,及时掌握教育改革的动态,始终能够保持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建立合理的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相适应的能力,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因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视野,才能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还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能力和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资本已成为决定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实现中国梦则需要培育民族的脊梁,人才就是资本,为实现中国梦需要造就高素质的有创新的年轻一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将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最宝贵的财富,年轻的新一代将会用双手托起中国梦。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多向思维,培养高质量的思维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多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结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将抽象的文字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于是,笔者如饥似渴,老师们共同探讨,了解到小学语文教学得用多媒体不光可以从单纯的字词教学、课文教学转向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探索新知能力的提高,进而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期刊
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新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也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竟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也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期刊
学生都是有创造性的潜能的,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得到增强。通过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为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精心选择富有艺術性、趣味性和系统性的内容;教师还可以以有益于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训练学生创作技巧的教学内容为立足点,收集、制作并使用电脑课件,通过图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