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腰骶部半椎体早期后路切除治疗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4年7月我院诊治的18例腰骶部半椎体的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查体及病历资料分析,评估其发病特点、手术方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弯后凸Cobb角变化和躯干偏移改善情况。

结果

本研究18例患儿手术时平均年龄5.1岁,8例患儿合并其他部位1~3个半椎体,14例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等脊髓畸形。所有患儿均行一期经后路切除半椎体,4例无内固定,14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63个月。术前半椎体节段Cobb角平均25.9°,术后平均11.3°,末次随访时平均10.4°,术后平均即刻矫正率为56.4%,末次随访时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9.8%。手术前近端代偿弯Cobb角平均20.8°,术后平均12.6°,末次随访平均12.0°,术后平均即刻矫正率为40.0%,末次随访时平均为43.3%。矢状面无后凸畸形,躯干偏移较前改善。术后1例因凸侧髂骨钉断钉导致侧弯矫正失败,2例术后出现短暂神经功能障碍,随访时1例较前好转,1例完全恢复,其余无椎弓根钉切割、断钉棒、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儿童腰骶部半椎体容易合并脊髓畸形,早期行脊髓畸形手术同时可以后路切除半椎体不用内固定。早期后路腰骶部半椎体切除使用内固定能有效治疗脊柱畸形,避免局部严重畸形和防止继发代偿畸形,避免出现长节段的固定融合。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15例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最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中,男女比为4∶1,平均年龄3.9岁,无外伤史,部分发病前有饮食过量并剧烈运动的可疑诱因,均以急腹症就诊。腹痛史3 h~3年不等。本组门、急诊诊断准确率为26.7%(4/15),彩色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
目的探讨小儿上尿路结石代谢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住院的尿石症患儿169例(尿石症组)与非尿石症组(泌尿系B型超声未发现泌尿系结石患儿)163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空腹血液生化、24 h尿生化结果,并行结石成分分析,分析两组代谢相关指标差异及结石患儿结石成分特点。结果尿石症组与非尿石症组血液生化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石症组24 h尿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