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四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1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数学计算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教师要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表述计算过程,设计“深度”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梳理计算算理、奠定数学计算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85-02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里,“数的运算”是非常重要的板块,如果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有所欠缺,就不利于其他数学技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数学活动都是基于运算能力展开的。由于数学计算不存在十分复杂的思路,也不需要强大的思维空间,因而很多教师都没有重视学生这项能力的培养,只是要求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进行训练。虽然这种方法由来已久,也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培养,但却不是最高效的,还会削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下面本人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在操作中培养数感,奠定数学计算基础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的十大核心概念中,有一项叫作数感,也就是对于数字的敏感程度。学生学习数学必然离不开数字,为此教师就可组织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感,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例题“2 3=?”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小木棍和白纸,以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摆放和绘画的方式来计算。课堂上,学生摆好白纸,拿起两根小木棍排在纸上代表“2”,然后写上加号,接着放三根小木棍代表“3”,再写上等号,通过数数的方法得出这一加法的运算结果为“5”。对于减法“5-2=?”的教学,教师先在地上画上一个圈,然后挑选四名学生和他组成“5”个人,然后一起站到圈里,之后又让两名学生走出来,提问:“圆圈中还剩几个人?”学生一数便知是3个。操作实践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数的含义,还能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
  “人的思维活动来源于动作,如果不能有效地连接起思维和动作,就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这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这就说明以实践操作活动来教学数学,能引发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沟通数学知识联系,发现数学计算方法
  有些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得到有效的计算方法。为此,教师就需要设计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的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减法”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从题中可以看出,这三家超市的文具盒价格有较大差别,你们知道差别有多大吗?自己试着算一算。
  生1:16.8-14.8=2(元);15.8-14.8=1(元);16.8-15.8=1(元)。
  师:大家没有列式就计算出了得数。那要是不利于口算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可以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例如,超市中有两种作业本,价格分别为5.5元和4.45元,小明想各买一本,需要多少钱?
  生2(在黑板上列出竖式进行演示):
  师:他这样做对吗?
  生3:对。
  师:可是他列式时末位没有对齐呀?
  生3:因为5.5元代表5元5角,4.45元代表4元4角5分,所以对于这样的计算就需要使单位相同的数字进行相加。
  师: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
  生(齐):在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的位置应该对齐。
  教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总结出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计算要点的理解与把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引导表达计算过程,自主梳理计算算理
  学生要想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就需要充分理解算理。常言道:“言为心声。”对于算理的梳理,引导学生表述计算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并阐述思路,从而把握学生的思考过程,弄清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例如,对于苏教版教材第六册31页的“想想做做”,就可以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后对计算的过程进行口述。由于学生在做第一题时已经积累了经验,故而在完成后面两道题的过程中,都知道需要把十位对齐了再进行乘法运算。在计算完成后的口述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整地表述自己计算的过程和思路,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答案都正确,有些学生给出的第二题结果为310,不等于2542。于是教师要求他在黑板上边写竖式,边说思路。结果这位学生口述道:“我先用62和十位上的4相乘,在用2和4相乘时,把它们的乘积写在了十位上,接着在把6和4相乘时,发现需要在十位前面写上所得乘积24,这让我觉得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在做前面的例题和‘试一试’时,十位数字相乘后都只会向前进一位,从来没见过有两位的情况,因此我就把2和4相乘的结果写在了个位上。”
  从他的表述中可以知道,他没有理解两位数乘法的计算算理。于是教师改变了教学计划,以使学生明白“在和十位数字进行乘法计算时,其乘积必须与十位对齐”的算理。要是教师仅评价学生计算结果的对错,而没有让学生表达计算过程,就无法从学生错误的地方入手进行纠正,顶多只能让他们按照教师的方法进行计算,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四、设计“深度”计算练习,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开展“深度”练习,主要是精简“题量”,并提高题目的“质”,而不是为了提高练习的难度。对于题目的形式,则需要凸显其“变”,以增添练习的趣味性,推动学生计算能力不断提升,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1. 设计针对性计算练习
  对于所学的算法,要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通常设置在新课刚结束后;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安排对比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观察力和注意力;对于易错的知識点,则需要学生反复地练习相应的题目,教师对学生的易错题要进行收集和分类整理,汇总后让学生多练多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设计多元化计算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兴趣,计算习题需要有不同的形式,不仅可以进行计算题训练,还可以提供选择题、判断题和连线题等丰富形式,给学生端上一份计算“大餐”,供他们尽情地享用。
  3. 设计开放性计算练习
  开展“深度”要求,发展题目的“质”,以帮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对于能启迪学生思维的练习,教师可设计相关的题目供学生计算和观察后归纳出其中蕴藏的规律,找出最简便的算法;对于有联系的知识,需要综合训练,如对于800÷4、80÷20和40×2的口算,就可利用数学的转化思想;对于需要列竖式计算的题目,重点就在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不同算式的中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数感。
  综上所述,所有学生都应拥有计算能力这一基本数学素养,对此教师应积极优化教学计算的方法模式,完成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运用,数据信息呈现大规模增长态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时代为涉税服务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利用大数据创新涉税服务是涉税服务优化的重要路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目的在于促进阳光财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败的惩戒体
新春伊始,春意盎然。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开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纪律严明的审计铁军活动热潮中,本刊记者采访了南昌市审计局局长万仁如。
张岂之教授在一次讲座中给任先生的定位是“我国杰出的人文学者”,然后解释说:  “人文学者”是指从事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我希望“人文学者”这个词能在我国普及开来,与“科学家”具有等重要地位。  我心目中的任继愈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杰出人文学者。为什么说“真正的”?因为他的言行一致,严格要求自己,不张扬,不赶时髦,扎扎实实做学问,为人师表,体现了我国当代人文学者的风范。  我非常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