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设计策略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 教学设计” 的角度,结合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能能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教学设计
  
  现代的有效教学比传统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一)基础性:包括①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③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二)发展性:①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②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③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以丰厚的学识积淀为基础,以功力操练为过程,在教学实践的各环节上下工夫,讲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学习指导的有效性;练习巩固的有效性;作业批改与辅导的有效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其中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过程诸因素的纽带和合理组合,其目的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重视课前的教学设计,但不能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以后应该简化课前设计,甚至不要教学设计。孰不知,没有课前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所以,课程改革以后不是不要教学设计,而是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才能富有成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设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形成一些思想认识,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时,教师应该“ 稚化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做到:
  1.找准切入点。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以便在教学互动过程中“ 有的放矢”,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需要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教学互动的目标与主题,从而引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展开。以《二氧化硫》教学为例:可以选择①SO2的溶解性;②SO2的氧化、还原性;③SO2的漂白性;④大气污染与防治为切入点,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2.点击兴奋点。要维持教学互动的良好氛围,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要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从而不断地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如上述③SO2的漂白性的探究,可以采用趣味实验设疑:将盛有某无色溶液(过量SO2通入品红试液后的溶液,管口系有气囊)的试管加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气囊膨胀;将试管浸入冷水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气囊瘪了。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兴奋中完成了有效的教学过程。
  3.寻求发散点。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当然,要想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如在探究完SO2的漂白性后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物质有哪些?其原理分别是怎样的?通过互动和发散思维,达到前后知识系列化的目的。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是信息加工的核心,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从学生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和欲望,而问题本身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可见,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让人们明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以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其中一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让“ 问题” 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且师生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互动也都是与“ 问题” 有关。
  当然,问题设置的形式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一是问题有价值;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技巧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
  【案例】《硫酸》教学片段的提问设计:
  (1)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铜与浓硫酸在加热下却反应,其原因是什么?产物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
  (2)浓硫酸中溶质是什么?起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元素?
  (3)实验观察到铜片先变黑,溶液逐渐变蓝,如何解释?
  (4)锌与浓硫酸反应开始时的化学方程式怎样?相同条件下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速率哪个快?
  (5)为什么浓硫酸能用铝制或铁制的槽车装运?
  (6)什么实验能证明铝遇冷、浓的硫酸发生了钝化?
  (7)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的浓硫酸在加热下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45 mol吗?为什么?
  [课后思考] 足量的锌与50mL18mol/L的浓硫酸在加热下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45 mol吗?为什么?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钻研教学内容,摸清学情,尽可能使所提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实现从“ 教教材” 向“ 用教材” 的转变。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场景为依托,设计“情景式”教学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案例】“苯酚的酸性”教学情景设计
  【展示】苯酚软膏的说明书:(部分)
  [药物相互作用]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
  [注意事项](1)用后拧紧瓶盖,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尤其是色泽变红后。
  (2)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1周,如仍未见好转,请向医师咨询;涂药部位,如有灼烧感、瘙痒、红肿等症状,应停止用药,用酒精洗净。
  【推测】根据苯酚软膏的说明书,推测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1)苯酚有气味;(2)苯酚易被氧化;(3)苯酚有酸性;(4)苯酚易溶于酒精。
  【提出问题】为什么苯酚软膏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证明苯酚的酸性。
  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
  (1)与指示剂反应。
  苯酚稀溶液与紫色石蕊不反应。
  (2)与金属反应。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4)与碱反应。
  苯酚浊液与氢氧化钠反应:浊液变澄清。
  (5)与盐反应。
  ①向碳酸钠(含酚酞)中滴加盐酸的实验,现象是:滴加一至两滴盐酸后,溶液褪色,无气泡生成;再滴加盐酸,有气泡生成。
  ②向碳酸钠(含酚酞)中滴加苯酚浊液的实验:溶液褪色,无气泡生成,再滴加苯酚,仍无气泡生成,且苯酚浊液变澄清。
  【推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加以解释。
  【归纳总结】苯酚具有弱酸性,酸性比碳酸弱。
  【影片播放】播放《鸦片战争》片段。
  


  【提出问题】根据鸦片的主要成分吗啡的结构简式(见右图),请解释为什么可用生石灰来销毁鸦片?
  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苯酚软膏的说明书)入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让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生成”为导向,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教学过程是课程整合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 预设” 和“ 生成” 的互相融合。为此,有效的教学设计要以“ 生成” 为导向,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使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教学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设计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教学设计的可变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调整和变更。
  【案例】教师讲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在盛水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立即有大量气泡放出,经“带火星”木条检验,证明是氧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成红色。
  教师启发提问:“酚酞试液为何变红呢?”
  学生回答:“有氢氧化钠溶液生成。”
  “对。”板书:2Na2O2+2H2O=4NaOH+O2↑。
  但眨眼之间,烧杯中的红色消失了。学生对此不解。面对这异常现象,一般老师会胸有成竹的解释为:“这是由于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的缘故。”但此时有些同学会提出疑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澄清溶液应该是全部变成NaOH了,怎么可能存在过氧化钠固体呢?”学生的发言,颠覆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新的设计过程如下:
  1.根据实验异常确定研究课题。教师随机变更教学环节,确定“Na2O2使酚酞先变红后褪色”的研究课题。
  2.提出猜想和假设。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合作关系,就此实验异常现象,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有可能是产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猜想2:有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影响。
  猜想3:产生的热量导致温度升高,使红色褪去。
  猜想4:Na2O2与水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具有漂白性的H2O2。
  猜想5:……
  3.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抓住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合理猜想,提出如何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方案1: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氧气。
  方案2: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做对比实验。
  方案3:用冷却后的溶液做实验。
  方案4: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所得的溶液中加入少许MnO2前后,分别用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各种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简约性、安全性等方面加以评价,最终敲定实验方案。
  4.课后师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实验加以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1:往试管中加入0.01mol·L-1的NaOH溶液3mL,滴加2滴酚酞试液,然后用MnO2催化H2O2分解产生氧气通入红色溶液中。溶液的红色长时间不褪色。
  结论:生成的O2不影响颜色的变化。
  实验2:向等体积的浓度为5mol·L-1、1mol·L-1、0.01mol·L-1的NaOH溶液滴加酚酞试液。5mol·L-1NaOH溶液较快褪色,1mol·L-1和0.01mol·L-1NaOH溶液都长时间不褪色。
  结论:酚酞在稀碱性溶液中能稳定显红色,在浓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又褪色。
  实验3:往试管中加入一小匙Na2O2固体,加入2mL蒸馏水,然后浸在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滴加2滴酚酞。溶液变红,震荡后仍褪色。
  结论:不是温度的影响。
  实验4:往试管中加入一小药匙Na2O2固体,加入2mL蒸馏水,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所得的溶液的试管内;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许MnO2,用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证明有强氧化性的H2O2生成。
  实验结论:①现行教材中所给方程式2Na2O2+2H2O=4NaOH+ O2 ↑实际上是以下两个分步方程式的总和:Na2O2+2H2O=H2O2+2NaOH(放热反应)2H2O2=2H2O+O2↑
  ②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后又褪色,原因有:反应生成的H2O2具有漂白作用,所得的碱溶液的浓度较大。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的“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处理结果”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和学生完成了整堂课的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的解释,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升华和延伸。
  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化学教师所热切追求的,而课堂有效性的实现需要我们对每一堂课都能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认识到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学设计,但决不能仅仅依靠教学设计,要随时审时度势,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现今,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再是静态的“ 形案”,而是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总和的“ 心案”,是一个在课堂中结合学生表现选择预案,随即产生方案的弹性的、动态的形成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教学设计于无形动态的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领会课改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
  [2] 张庆林、扬东主编,《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祖浩、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探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高小爱,《谈化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
  [5] 裘建浩,《创设教学情境,改善教与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
其他文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一、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认识上
期刊
摘要:本文以龙岩市(地级市)行政服务中心的构建与运转为例,反映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改革与效能建设方面的积极实践与成功尝试,并就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中心的效能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行政服务中心 政府职能 改革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
期刊
随着教改的深入,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呢·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索而又没能很好解决的难题。  活动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种能力只有在相应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提高、表现和检测,没有其他捷径可走。由此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目标所要培养的写作能力也不例外。正如在游泳中学游泳一样,也必须在写作中学写作。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激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多年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同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的法律体系也逐渐形成。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成效也日趋显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国家执法部门在改革中也逐渐纳入正确轨道。  实践证明:国家的安全、
期刊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师生的互动来完成,能够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天地里学习,保持师生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学习时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我觉得非常重要,它是上好每节课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潜能。一堂好的政治课堂教学离不开案例的选取、问题的设置、学生的讨论参与以
期刊
一直以来,人们对林冲的性格解读达成共识,即林冲在接连的打击和迫害下完成了由隐忍到反抗的性格变化。但是经过深入思索,笔者发现这一结论尚需重新认识,林冲的变化仅仅是生存状态和思想认识,他的性格并未有大的改变,作品只是通过生活的曲折将其性格的不同侧面展示出来罢了。    一、林冲的性格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呈现不同特征    林冲出身枪棒教师家庭,做着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生活富足,妻子贤淑
期刊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可惜,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于分析文章的精妙之处,庖丁解牛式的解剖作者的心灵,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艺术领域,以一种实用的急功近利式的庸俗又卑劣的方式统治着当代的语文教学,于是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少了,真是悲哀呀!  记得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着创造前所  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科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创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他
期刊
摘要: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广告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网络广告形式。但同时,手机广告中的虚假、夸大、误导甚至违法现象层出不穷,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影响了手机广告的正常发展。本文从手机广告的概念、特点入手,分析手机广告目前存在的法律问题,从完善我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角度,对我国手机广告的法律规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手机 广告 法律 规范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给中国移
期刊
摘要:本文对不同年龄组住院学龄儿童的医疗恐惧状况进行调查,采用儿童医疗恐惧量表对两年龄组(6-7岁、11-12岁)住院学龄儿童共60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住院学龄儿童医疗恐惧方面相同,医疗环境恐惧是他们最为恐惧的内容,其中离家、死亡、耽误学习是两年龄组学龄儿童最为恐惧方面,高年龄组学龄儿童在医疗环境恐惧与人际关系恐惧方面恐惧程度高于低年龄组学龄儿童(P< 0.05),应多在降低医疗环境与人际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