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酒企业不要陷入“细分”的误区,因为很多“细分”是无效的,至少不能满足企业目标和品牌发展的需要。
不可否认,中国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已经进入一个发展“黄金期”,一线品牌每年价格大涨,依然供不应求;二三线品牌也想借助这股东风,实现价量齐升,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品牌和营销上,大多的白酒企业却选择了“偷懒”的行为,白酒的品牌宣传和营销策略每年都是“老三样”——文化、品质和促销。如果惟一能说得上是有创新策略的就是“度数细分”了。度数细分到底是二三线白酒品牌的机会还是陷阱呢?
笔者认为,二三线白酒品牌确实很难找到打动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大传播、全渠道、终端为王等模式显然不能在当下的白酒市场获得足够的增长和利益,而对于品牌和品牌文化,二三线白酒企业显得力不从心。
有人说,品牌总是走向“分化”的。但笔者认为,短期内表面上看,品牌是在“分化”,因为这是初级阶段的表现,而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走向“融合”。不管品牌、产品还是社会,都是如此。因此,白酒企业不要陷入“细分”的误区,因为很多“细分”是无效的,至少不能满足企业目标和品牌发展的需要。
度数细分的理论依据
白酒度数细分,从细分理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心理细分”。心理细分考量的是购买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特点等心理因素。比如低度和高度酒的细分,就是顺应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普通的应酬、平常家里人之间的喝酒,聚餐——意思一下,为了健康,越喝越淡,也就是越喝度数越低;而真正喝酒的人,却喜欢喝高度白酒。从这个层面上说,这种度数细分是有效的,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也就达到企业的目标。
但这种细分也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地细分下去。也就是说,细分消费群的时候,我们不能光站在产品的角度,而且更要考虑“有效细分”。什么是有效细分,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总结了有效细分的五大特点:第一,可衡量型;第二,足量性;第三,可接近性;第四,差别性;第五,行动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有效细分”的特点中看出,对40度的白酒和408度的白酒,消费者基本是没有办法衡量的,也就是说,这个消费群体,很难能从整个市场中剥离出来;另外,对于40、41、42、43度白酒的细分,消费群有差异吗?这样的细分显然是企业在玩“偷懒”。笔者估计,这些白酒出现在卖场的时候,那些决策者自己都不敢正视它们,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或者有什么理由买这些度数相差无几的白酒。
从消费者角度看度数细分
白酒市场,最经典的是度数是38度、42度、53度,或者在这些周边进行延伸,其实这也是消费者对于低、中、高度数进行判断的标杆,推出一个408度或者其实完全无法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度数,而且一度、半度的度数差别,到底会对喝酒造成什么样的正面或者反面影响呢?恐怕完全不能。
面对各种度数的白酒,消费者在挑选时眼都花了,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这也是产品和产品组合设计的失败。看到摆满各种类似品牌的货架,选来选去,就是不满意,耽误了大量时间。而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从包装上、瓶形上设计得让人眼前一亮,是否可以节约很多挑选时间呢?当然,这是在产品的外观上吸引消费者。对于主要用于普通的聚会、自饮,性价比是考虑的首选,其次才是价值、档次等,因此,对于二三线白酒的促销推动,给予推荐者、决策者实惠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度数细分的实质
度数过度细分反应的问题不仅仅是某些白酒企业的营销知识和尝试的匮乏,其本质是营销的“偷懒”行为。说是营销知识的匮乏,是因为他们将细分的概念理解为产品的度数,其实就是犯了一个营销常识的错误,因为细分是基于顾客的,而非产品的。说他们偷懒,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在营销上进行创新,而是寄希望于多推度数不同的产品,撞上大运。
白酒度数细分,跟他她水的男女细分、跟某牙膏的男女细分虽然有不同,但在有一点上是相同的,那就是:足够的差别性。男的喝饮料,女的喝饮料,大家不太关注这里面男女有多大的不同,这就不足以打动消费者,或者很难有什么特别的动力去改变这种“男女不分”的消费习惯。
机会还是陷阱?
白酒度数细分,机会肯定是谈不上了;如果说是陷阱,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主要是没有找到或者找对二三线白酒营销的规律。二三线白酒品牌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突出重围,如果仅仅站在巨头的背后亦步亦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获得生机的。
对于度数细分,笔者认为,一定要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站在企业或者产品的角度来考量的。短期而言,二三线白酒进行“细分”是必要的,因为其很难与白酒巨头竞争,但细分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挖掘,而不一定是“心理的细分”或者产品本身。例如:区域市场的渠道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发掘某一个时机的、某一个场合的、甚至是某一类身份的细分市场。
从长远来看,白酒市场终将走向融合,也就是说,某一品类必将有几个代表品牌,其他品牌最后将走向利基和补缺市场。因此,细分的背后,其实是为了影响和统治核心目标市场,并不断蚕食周边市场,否则就只能被其他品牌超越和边缘化。
不可否认,中国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已经进入一个发展“黄金期”,一线品牌每年价格大涨,依然供不应求;二三线品牌也想借助这股东风,实现价量齐升,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品牌和营销上,大多的白酒企业却选择了“偷懒”的行为,白酒的品牌宣传和营销策略每年都是“老三样”——文化、品质和促销。如果惟一能说得上是有创新策略的就是“度数细分”了。度数细分到底是二三线白酒品牌的机会还是陷阱呢?
笔者认为,二三线白酒品牌确实很难找到打动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大传播、全渠道、终端为王等模式显然不能在当下的白酒市场获得足够的增长和利益,而对于品牌和品牌文化,二三线白酒企业显得力不从心。
有人说,品牌总是走向“分化”的。但笔者认为,短期内表面上看,品牌是在“分化”,因为这是初级阶段的表现,而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走向“融合”。不管品牌、产品还是社会,都是如此。因此,白酒企业不要陷入“细分”的误区,因为很多“细分”是无效的,至少不能满足企业目标和品牌发展的需要。
度数细分的理论依据
白酒度数细分,从细分理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心理细分”。心理细分考量的是购买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特点等心理因素。比如低度和高度酒的细分,就是顺应了生活方式的转变,普通的应酬、平常家里人之间的喝酒,聚餐——意思一下,为了健康,越喝越淡,也就是越喝度数越低;而真正喝酒的人,却喜欢喝高度白酒。从这个层面上说,这种度数细分是有效的,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也就达到企业的目标。
但这种细分也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地细分下去。也就是说,细分消费群的时候,我们不能光站在产品的角度,而且更要考虑“有效细分”。什么是有效细分,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总结了有效细分的五大特点:第一,可衡量型;第二,足量性;第三,可接近性;第四,差别性;第五,行动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有效细分”的特点中看出,对40度的白酒和408度的白酒,消费者基本是没有办法衡量的,也就是说,这个消费群体,很难能从整个市场中剥离出来;另外,对于40、41、42、43度白酒的细分,消费群有差异吗?这样的细分显然是企业在玩“偷懒”。笔者估计,这些白酒出现在卖场的时候,那些决策者自己都不敢正视它们,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或者有什么理由买这些度数相差无几的白酒。
从消费者角度看度数细分
白酒市场,最经典的是度数是38度、42度、53度,或者在这些周边进行延伸,其实这也是消费者对于低、中、高度数进行判断的标杆,推出一个408度或者其实完全无法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度数,而且一度、半度的度数差别,到底会对喝酒造成什么样的正面或者反面影响呢?恐怕完全不能。
面对各种度数的白酒,消费者在挑选时眼都花了,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这也是产品和产品组合设计的失败。看到摆满各种类似品牌的货架,选来选去,就是不满意,耽误了大量时间。而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从包装上、瓶形上设计得让人眼前一亮,是否可以节约很多挑选时间呢?当然,这是在产品的外观上吸引消费者。对于主要用于普通的聚会、自饮,性价比是考虑的首选,其次才是价值、档次等,因此,对于二三线白酒的促销推动,给予推荐者、决策者实惠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度数细分的实质
度数过度细分反应的问题不仅仅是某些白酒企业的营销知识和尝试的匮乏,其本质是营销的“偷懒”行为。说是营销知识的匮乏,是因为他们将细分的概念理解为产品的度数,其实就是犯了一个营销常识的错误,因为细分是基于顾客的,而非产品的。说他们偷懒,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在营销上进行创新,而是寄希望于多推度数不同的产品,撞上大运。
白酒度数细分,跟他她水的男女细分、跟某牙膏的男女细分虽然有不同,但在有一点上是相同的,那就是:足够的差别性。男的喝饮料,女的喝饮料,大家不太关注这里面男女有多大的不同,这就不足以打动消费者,或者很难有什么特别的动力去改变这种“男女不分”的消费习惯。
机会还是陷阱?
白酒度数细分,机会肯定是谈不上了;如果说是陷阱,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主要是没有找到或者找对二三线白酒营销的规律。二三线白酒品牌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突出重围,如果仅仅站在巨头的背后亦步亦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获得生机的。
对于度数细分,笔者认为,一定要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站在企业或者产品的角度来考量的。短期而言,二三线白酒进行“细分”是必要的,因为其很难与白酒巨头竞争,但细分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挖掘,而不一定是“心理的细分”或者产品本身。例如:区域市场的渠道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发掘某一个时机的、某一个场合的、甚至是某一类身份的细分市场。
从长远来看,白酒市场终将走向融合,也就是说,某一品类必将有几个代表品牌,其他品牌最后将走向利基和补缺市场。因此,细分的背后,其实是为了影响和统治核心目标市场,并不断蚕食周边市场,否则就只能被其他品牌超越和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