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新:快乐科研,责任科普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bxgb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见过五颜六色的金吗?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高科技的成分?实际上,彩金中含有高科技的纳米技术,因此价格比普通黄金要贵不少。张育新教授在博士期间就做出过五颜六色、甚至黑色的金。现在,他一边带领团队进行纳米材料的研究,一边开展“学术素养”相关课程,在业余时间,还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科普讲座,带领中小学生在实验室搞研究,被授予了“最美科普志愿者”荣誉称号。
  科研、教研、教学、科普……张育新在忙碌中体会一份快乐,坚守一份责任,行走再远,始终不忘出发时的初心。
  快乐的“纳米玩家”
  下午三点,我们和张育新教授见面。或许是把学术研究当做兴趣,又热衷于体育运动,在大学校园里,他看上去就像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谈话中,张教授语速很快,说到纳米材料、硅藻土、石墨烯等,他都侃侃而谈,言谈中既有专业学者的严谨,通俗幽默的语言又能让普通人听懂“高大上”的科学前沿研究。
  张育新把自己的研究团队命名为“Happy Nano-Player”。他解释:“首先是要快乐科研,然后‘nano’的含义是我们团队研究纳米方向的人比较多,player就是玩家,总结起来就是一群快乐的纳米玩家。”
  张育新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做纳米研究。本科和硕士阶段,他都在天津大学学习化工专业。博士阶段,在首屈一指的世界顶级学府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原本学习的是水处理,经过多番波折,直到博三遇到纳米材料的世界级大师曾华淳教授,才开始跨专业进入到纳米材料领域。
  说起来,张育新直到博三才发表第一篇英文论文,写作期间还被导师推倒要求重写。来到重大任教后,他在学生中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不会检索文献,不会论文写作,更别提英文论文。“我看到学生们写论文很痛苦,如果现在不掌握方法,今后有机会到国外深造或者更高的平台,到了陌生的环境再来重新学习,就会跟我当年一样走很多弯路。”张育新说。因此,他本着“授人以渔”的想法,总结了自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当了SCI审稿专家和期刊编辑之后看到的问题,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学术创新思维与高水平科技论文写作》,让学生掌握英文高水平论文写作方法,实现论文写作、发表从“0”到“1”的突破。
  他找来了外语学院的老师,教阅读;图书馆的老师,教文献检索;软件专业的老师,教画图……教师队伍还在不断壮大。“我们把各个学科共性的问题都提炼出来,形成这门课,希望能够大范围的推广,影响更多学生,让他们不再害怕英文论文写作。”张育新说。
  张育新坚持做这门课程到现在已经有10余个年头了,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受众面达几万人。他坦言:“学生成功发表论文后的喜悦给我带来的成就感,使我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还要把这门课程继续坚持做下去。”最近,他带领团队老师,用10年来收集到的关于该课程的5000多份调查问卷,用大数据做支撑,编写了《破解SCI论文写作奥秘》一书。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部分高中学校还用该书做教材,让高中阶段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英文论文写作的学习,为未来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
  现在,张育新牵头制作的慕课《学术素养》正在各大主流慕课平台分享。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也把这门课程带到更多需要它的人身边,让更多人实现英文论文写作从“0”到“1”的突破。
  “最美”科普志愿者
  在张育新看来,做高校教师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工作时间弹性很强,上完课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尤其是在寒暑假,可以继续做研究,也可以陪伴家人。
  张育新的手机里有很多女儿的照片。说起5岁的女儿漪漪,张育新脸上抑制不住笑容。采访中,他为我们展示了一张女儿和小猫的照片:照片上的小女孩趴在草地上,看着面前的小猫和乒乓球,露出天真可爱的笑容。张育新说:“长大的我们,无不向往这种简单而单纯的快乐状态。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需要掌握各种技巧和专业语言才能跟科学‘交朋友’。”
  因为女儿,张育新也更关注孩子,孩子们的好奇心也一直激励着他从事教育事业。也因为作为科研工作者对青少年成长的一份责任,他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在重庆市内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常能看到张育新开展科普讲座的身影。   “锅灰止血靠谱吗?”“硅藻神奇在哪里?”“壁虎为什么可以飞檐走壁?”在张育新教授开展的《材料之美》《神奇的硅藻》《水的故事》等系列科普讲座里,他融入了自己团队的研究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以纳米材料、硅藻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的专业科学知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述,打造了一场场“爆款”科普讲座,在中小学校园里掀起阵阵科普热潮。
  到了寒暑假和周末,张育新的实验室里还时常出现小学生、中学生的身影,他甚至自掏腰包,帮助孩子们做实验,指导他们撰写科普论文。小学五年级的谢沛治,从小爱动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对发泡材料非常感兴趣,来到张育新教授的实验室,在张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用高锰酸钾分解氧气等实验,成功完成了“大象牙膏”实验,还根据实验撰写了一篇科普论文《神奇的气泡》,全文刊登在《大学科普》杂志上。
  既奋斗在学术研究前线上,又坚守在科普教育阵地中。张育新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学大赛,先后荣获第四届材料微结构大赛一等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创新方法应用大赛二等奖,2016—2017年度科普创作大赛三等奖等,还连续担任多届“雏鹰计划”指导老师。2018年,张育新获得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科协等多部门联合授予的“最美科普志愿者”荣誉称号。他希望,科普这条路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贡献智慧与力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懂科学、爱科学。
  本刊专访
  本刊记者:您认为当前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张育新:现在中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但是,受教材与授课老师专业度的限制,课堂上讲授的很多内容离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有差距。首先,我们的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与前沿的科学研究接轨。其次,可以从高等教育中将知识迁移回来,还可以邀请大学教授走进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或者中小学科学老师进入高等学府进行培训。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中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科普论文写作比赛;参加科学夏令营、冬令营,并进行及时总结消化,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还可以进入大学实验室,了解各个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科学小实验,把实验结果发表出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本刊记者: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出发,您认为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中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张育新:老师们应该意识到,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分数为中心,考试成绩只是能力之一,其他能力也要“百花齐放”。同时,科学老师要把教学当做研究来做,了解当前学科領域内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有条件的,可以深造学历,更新和充实最新的科学动态知识,保持可持续的创新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科学类的竞赛活动与学术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其他文献
2019年热映的电视剧《都挺好》想必大家还记得,剧情发展到最后,苏大强记不起以前的事情,找不到自己的家,像孩子那样可怜,其实他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痴呆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增龄性认知障碍,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迅速上升,成为继心脏病、脑血管病、肿瘤之后威胁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严重影响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痴呆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性痴呆,
“仲春之月,春分。”阳光下的小狗,黑亮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李晓林手里的面包片,像极了等待投喂的小孩儿。  三两句的生活随笔,配以几张生活随手拍,李晓林的朋友圈记录着这个春天暖阳下的生机复现,麻辣小面的寻常烟火气,还有关于“小饼干上学记”的点点滴滴。  她是三年级丙班的班主任,也是孩子们最爱的“饼干妈”。从三十多年前走上讲台开始,她以一个守望者的身份带领着、见证着、分享着孩子们丰富有趣的成长。  接招
2018年11月10日至12日,以“建设未来学校,培养时代新人”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在重庆徐悲鸿中学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承办。  中国未来学校大会是一个跨领域的开放性平台,提倡和鼓励创新思维和国际间的交流,大会邀请了国内外创新型学校的优秀代表参会,如中国一
当直播政治课表呈现在我的面前时,担心、害怕、兴奋和冲动一直伴随着我。要让数百名陌生学生喜欢上我的政治直播课,我觉得趣味课堂应先行。  吟诗一首吸引人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经典,一首首佳作,往往就是一种种心情再现。情是古诗文的生命和灵魂。古诗文课堂,可谓一字情牵。如果政治老师模仿古诗歌形式来解释政治知识,这应该是会出现另一种独特魅力,呈现异彩精呈。  在讲授《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专题二第一框
在慕志伟这儿,一向没有能够难倒他的事情。刚到学校时,最初是教语文,后面缺数学老师,让慕志伟上,慕志伟又开始兼任教数学。再后来,英语、体育,哪个学科缺人,慕志伟就往哪儿钉。  谈及教育,慕志伟的语言极为朴实,他说,只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服务者,为学生、老师们做好每一项工作。在他眼里,能够被学生、老师认可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阅读推广,展未来  就任校长以后,慕志伟对阅读有了迫切的渴望,“我以前不爱读
我赢了考场上的“对决”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言,直到我遇到了一件事之后,才彻底理解。  第一次带班时,学校举行月考,作为监考老师的我,分到了一个纪律最差的考场。还记得第二节考英语,开始半个小时后,学生们会做的题基本已经答完,便有学生开始东张西望。有的趴在桌上摆弄纸笔,有的就近小声说话,还有的设法打小抄、传纸条。见此情形
3岁时,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丧失正常行走能力;18岁时,灾难再次降临,亲人去世让他几乎陷入了人生最大的难关。然而,凭着不屈的斗志,他在6年时间里靠自学完成了大专与本科的学习;23岁,他进行了5次腿部手术,甩掉了拐杖;39岁,他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毅然决然地进入山村当上了支教教师,成为人们口中“点亮山区的希望之灯”。他就是三次“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全国交通“年度感动人物”、“全国最美
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教育部特训“规范汉字书写”指导教师,中国书法兰亭小学专职教师。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及市、区级书法展,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展,全国第四届西部书法展,重庆市第八届书法展,重庆市第二、三、四教师书法展。教学获重庆市“书法卓越课堂”竞赛一等奖。  艺术风格:隶书追溯秦汉古风,古雅;行草书以宋朝尚意书风,深入领会宋四家书法艺术的情趣,着力展现书法的意态之美,通过自身作品以复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除了工作、学习,还需要一个爱好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我的爱好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享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这一美誉的盆景。  说起我的爱好,还源于我家先生的熏陶,先生一直喜欢盆景,十年前他就创建了自己的盆景园,看他那么辛苦,我就帮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拔草、浇水、施肥,活脱脱一个“园林护工”……先生每创造一个盆景作品,
在“研学旅行”开始之前,咱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足功课。首先,学生必须检索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的学习状态;二是教学中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观念;三是教师的“临场智慧”,教师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狀态,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充分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