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4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的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新时期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焦点。一、外地务工子女学习和情绪情感方面存在问题
(一)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基础差。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至此的。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而内地农村的基础教育又相对来说比沿海开放地区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
2、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差。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地区间基础教育的差异。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比较繁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学习差而导致的连锁反应。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肯定,没有成功感,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要取得一样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使他们身心疲惫,变得不愿学习。
(二)情绪情感上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带着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此地谋生,他们多从事的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经过家访调查,我了解到我的班上大多是来自四川、安徽的孩子,父母从事的多是收入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当地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他们普遍都还生活得比较艰难,这些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由攀比而产生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而成人世界对外地人的排他性等因素,也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再加上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小学生在班里有没有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他们普遍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
2、焦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少,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别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主观上讲,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气,对孩子期望过高。客观上,他们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忙于生计和孩子缺乏心理沟通。再加上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因成绩差家境差受到歧视和责难,倍感压抑,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不安,存有焦虑心理。
二、解决方案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这些心理问题和个性品质上的优势,需要对他们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融入集体是基础。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外来学生的心理安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每一个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在开学阶段,学校总要在各年级安排几个插班生,这时也是老师进行始业教育的最忙碌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个让每个学生感受“爱”的良好时机。其实,在外来学生走进教室那一刻起,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能让该生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被他人所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因为有个别学生会因为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感,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老师可以组织集体活动,使其加入,适应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减少其自卑感,使他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来更好的学习。再管理学生方面,教师应注意不要因自己的一些言行对学生造成伤害。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做到完全地尊重他们。师生共同的爱能逐步消除外来学生在入学时的焦虑情绪和自卑感,以开朗、合群、乐学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集体生活中来,获得最大的心理安全度。
2、强化心理优势,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外来学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老师期待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老师要站在外来学生的角度,替他们说话,要多用激励的言语,帮助他们在班里确立被他人认可的地位。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教师多用激励来面对这些相对弱势群体,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消除焦虑心理,从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二)家校衔接是保障。
1、开设系列讲座。近年来,我们面向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家长群体开设了系列讲座,“提高家长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与孩子共同成长”,等,以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及心理辅导艺术。
2、提供外来学生和其家长的交流平台。为了拉近家长和子女间的心理距离,使家长对子女的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学校建立“家庭开放日”,努力创造条件让外来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了的学习生活情况。在“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向爸爸妈妈介绍我的老师同学”的主题活动中,这些外来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听到了他们需要和父母沟通的心声,都对自己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了很好的反思。
(三)抓好学习是关键。
1、找出症结,查漏补缺。导致学习差的原因有:(1)智力差。(2)学习基础差,在系统知识结构中有严重的疏漏环节。(3)学习习惯和态度差,因长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而导致厌学心理。(4)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戚某在学习中呈现动作慢、反应慢、字迹潦草等症状,究其根源是因为他在家乡时没有念过汉语拼音,是个“拼音盲”,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能独立识字,朗读能力差,無法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许多作业都不能独立完成,做作业耗时长,身心疲惫,考试成绩差无成功感。“治水要从源头抓”。我首先从汉语拼音给他补起。让他每天认读几个拼音,并结合认字,反反复复,螺旋式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基本上能独立拼读。
2、发动学生,结好对子。我根据这些外来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名既能管好自己又有时间去帮助他们的品学兼优的小老师,开展结对子活动,每天督促并辅导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学习习惯开始抓起。
3、培养学生的自信,因为自信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总之,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出现的弱势群体,本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的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新时期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焦点。一、外地务工子女学习和情绪情感方面存在问题
(一)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基础差。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至此的。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而内地农村的基础教育又相对来说比沿海开放地区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
2、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差。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地区间基础教育的差异。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比较繁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学习差而导致的连锁反应。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肯定,没有成功感,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要取得一样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使他们身心疲惫,变得不愿学习。
(二)情绪情感上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带着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此地谋生,他们多从事的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经过家访调查,我了解到我的班上大多是来自四川、安徽的孩子,父母从事的多是收入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当地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他们普遍都还生活得比较艰难,这些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由攀比而产生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而成人世界对外地人的排他性等因素,也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再加上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小学生在班里有没有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他们普遍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
2、焦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少,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别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主观上讲,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气,对孩子期望过高。客观上,他们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忙于生计和孩子缺乏心理沟通。再加上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因成绩差家境差受到歧视和责难,倍感压抑,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不安,存有焦虑心理。
二、解决方案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这些心理问题和个性品质上的优势,需要对他们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融入集体是基础。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外来学生的心理安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每一个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在开学阶段,学校总要在各年级安排几个插班生,这时也是老师进行始业教育的最忙碌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个让每个学生感受“爱”的良好时机。其实,在外来学生走进教室那一刻起,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能让该生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被他人所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因为有个别学生会因为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感,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老师可以组织集体活动,使其加入,适应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减少其自卑感,使他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来更好的学习。再管理学生方面,教师应注意不要因自己的一些言行对学生造成伤害。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做到完全地尊重他们。师生共同的爱能逐步消除外来学生在入学时的焦虑情绪和自卑感,以开朗、合群、乐学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集体生活中来,获得最大的心理安全度。
2、强化心理优势,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外来学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老师期待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老师要站在外来学生的角度,替他们说话,要多用激励的言语,帮助他们在班里确立被他人认可的地位。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教师多用激励来面对这些相对弱势群体,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消除焦虑心理,从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二)家校衔接是保障。
1、开设系列讲座。近年来,我们面向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家长群体开设了系列讲座,“提高家长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与孩子共同成长”,等,以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及心理辅导艺术。
2、提供外来学生和其家长的交流平台。为了拉近家长和子女间的心理距离,使家长对子女的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学校建立“家庭开放日”,努力创造条件让外来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了的学习生活情况。在“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向爸爸妈妈介绍我的老师同学”的主题活动中,这些外来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听到了他们需要和父母沟通的心声,都对自己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了很好的反思。
(三)抓好学习是关键。
1、找出症结,查漏补缺。导致学习差的原因有:(1)智力差。(2)学习基础差,在系统知识结构中有严重的疏漏环节。(3)学习习惯和态度差,因长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而导致厌学心理。(4)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戚某在学习中呈现动作慢、反应慢、字迹潦草等症状,究其根源是因为他在家乡时没有念过汉语拼音,是个“拼音盲”,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能独立识字,朗读能力差,無法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许多作业都不能独立完成,做作业耗时长,身心疲惫,考试成绩差无成功感。“治水要从源头抓”。我首先从汉语拼音给他补起。让他每天认读几个拼音,并结合认字,反反复复,螺旋式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基本上能独立拼读。
2、发动学生,结好对子。我根据这些外来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名既能管好自己又有时间去帮助他们的品学兼优的小老师,开展结对子活动,每天督促并辅导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学习习惯开始抓起。
3、培养学生的自信,因为自信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总之,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出现的弱势群体,本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