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1988年是我的分水岭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他信仰西方经济学,之后他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1988年是林毅夫的分水岭。
  无论哪个领域的翘楚,在其一生中,大抵总要经历几次里程碑式的转折。就像经济学家林毅夫改过两次名字,每一次都在他的人生节点上。
  第一次,他把本名林正义改为林正谊。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林毅夫还是一个“狂热的国家主义者”,为蒋介石政权失去联合国席位而怒不可遏,从人人艳羡的台湾大学退学,转到军校当兵。第二次,他把林正谊改为林毅夫。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金门游到大陆,几经辗转,成为北京大学经济系的硕士研究生。但在林毅夫自己看来,对他的思想和学术生涯影响最大的节点并非上面两个,而是更晚一些的1988年。
  1988年是林毅夫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归国的第二年,是他踌躇满志、决心将西方经济理论付诸中国实际的一年,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深刻了解何为“国情”的一年。
  在此之前,林毅夫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师夷长技”上。这是自鸦片战争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求的道路。出国时,林毅夫抱着“西天取经”的想法。他所就读的芝加哥大学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最高殿堂,林毅夫特地带去一幅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拓片,悬挂在寝室里以自勉。1987年回国时,林毅夫信心满满,认为已经学到世界最先进的理论,足以改造中国经济,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
  1988年,中国出现了18.5%的通货膨胀率,按芝加哥大学的理论,林毅夫认为应该提高银行利率,增加投资成本,让人们更愿意储蓄而不是投资和消费,社会总需求减少,通货膨胀率就会降下来。
  然而,中国政府当时采取的是行政手段,用砍投资、砍项目的方式减少需求,看起来是一种“不理性、愚笨”的方式,却引发了林毅夫的深刻思考:“从1978年到1987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是9.9%。能维持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决策者一定是很理性的,那为什么要用行政干预的方式,而不靠市场手段来治理通货膨胀?”
  经过仔细了解,林毅夫才知道是因为大型国有企业都在资本密集的行业里,如果把利率提高,大型国企就会有严重的亏损,政府只能给予财政补贴,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于是就要增发货币,结果还是通货膨胀。
  林毅夫这才意识到,西方用提高利率来治理通胀的目的,就是让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掉,以此提高经济效率、恢复市场均衡。但中国的情况不一样,采取的措施当然也不一样。
  1988年对林毅夫来讲是一个分水岭,他从一个笃信“西天取经”的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根据国情来研究中国问题的人。他告诫自己必须把现有理论抛开,研究中国经济现象背后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决策者的目标是什么,然后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
  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百年来,世界上多少人、多少政府、多少民族都在“学”与“似”之间徘徊,从跟随到引领者寥寥,从引领到开创者几无先例。然而所谓大国之魄力,必然敢在满目从众者中坚定自己的信念与意志,借鉴而非照搬,直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走过5000年而香火不灭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独一无二”的。面对这种特殊性,作为芝加哥经济学派嫡传弟子的林毅夫,最终没有选择该学派的自由市场理论,尤其是在中国国企改革方面。
  按西方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国有制度,因此一些经济学者推崇私有化改革方案。林毅夫则认为,产权是否私有与企业自身能力并无必然关系,私有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是否透明有效。因此,他一直强调在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政府作用,在他看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8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资深副行长,当时世界上仍有大约14亿人饿着肚子入睡,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贫困状况触目惊心。如何缩小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林毅夫在世行思考最多的问题,他在剑桥大学的马歇尔讲座发表演讲说:“我认为贫穷并不是发展中国家的命运。”
  部分非洲国家的经济现状与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非常接近:社會相对稳定,劳动力丰富、成本低,政府也相对有效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这些国家要摆脱贫困,可以借鉴中国发展的经验。
  2011年8月,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接受林毅夫的建议,亲自来华举办招商活动。两个月后,广东一家企业在埃塞俄比亚设立代表处,两条生产线很快建立起来,机器、设备、主要原材料从中国进口,而600名工人都是当地的。2012年10月,工厂开始赢利,年底已经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出口企业。以今日“一带一路”的眼光来看,林毅夫此举是一次基于国情而有的前瞻性举动。一个好的经济学家,是能预判发展趋势的。
  在外界看来,对于中国和中国经济,林毅夫一直是坚定的乐观派,他自己却说:“我不是乐观派,而是客观派,但大家都悲观,客观就变成乐观了。”在他眼中,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被感情所左右的文字表述,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必然,这正是他40年前游过海峡的动力。
其他文献
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喜欢说自己对数字没有概念,我恰恰相反,对数字很有概念,所以,在微博上看到某位作家亮出他的股票持仓情况时,立刻就算出来,他目前的股票资产,是1000多万。  2015年,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拥有1000多万闲钱,也许不算惊人,可一旦结合他的背景,这个数字就比较惊人了。他不满30岁,成名时间不算长,也不是富二代,作品虽然畅销,但和张嘉佳、刘同这样的作家相比,还有差距。随后在他的一篇
他是著名汉学家,20多年来往返于中荷之间,追寻诗人踪迹。  人物简介:柯雷,荷兰鹿特丹人,生于1963年。1996年获得荷兰莱顿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1999年在悉尼大学做讲讲师。1999年开始在莱顿大学任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诗歌以及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等领域。著作有《粉碎的语言:中国当代诗歌与多多》《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等。  即
人物介绍:1945年出生,辽宁大连人,舰艇模型爱好者与制作者。曾是一名中学教师。从1975年开始制作舰艇模型,有多件模型被博物馆收藏。  7月30日,大连市西岗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里,73岁的刘世禄正在打磨一艘舰艇模型。几公里外的大连湾,是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下水的港湾。  航母,把原本并无关联的人和事连在了一起。  在辽东半岛默默做了40多年舰艇模型的刘世禄,终于迎来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我的
看到张沫凡发在社交网站上的照片时,《环球人物》记者并不觉得她像个“霸道女总裁”,娇小的身姿,时尚的打扮,活泼的POSE,看起来就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非常符合“网红”的人设。但在位于北京竞园的公司总部见到她本人时,一股干练的气息瞬间扑面而来,令记者觉得,这个“网红”,不简单。张沫凡,1991年出生于北京,2008年赴澳大利亚求学,2010年创立护肤品牌美沫艾莫尔,2017年推出彩妆品牌美沫艾蜜思,
没想到,几个月前,在“废纸帮的朋友圈”里,我竟然见到在1999年1月举办的董乐山先生追思会的签名册页。我毫不犹豫地高价买下,不只是因为上面有一些前辈的签名,有我的签名,更在于将之留存,与我对董先生的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机缘巧合,难以忘怀。  董先生于1999年1月16日去世,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人虽远去,他翻译的诸多经典之作,《第三帝国的兴亡》《红星照耀中国》《苏格拉底的审判》等,仍与一代又一代
颜宁要离开清华重返普林斯顿,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被美国顶尖高校挖回当讲席教授的大陆学者。30岁不到成博导,6个月内破解困扰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5年中与导师施一公在《Nature》等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超过了其他任何一所高校的总和,清华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提升34%。颜宁的成绩仿佛应了那句话: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当年载誉的海归,今日争议归海,归来时就是新闻,再起航也注定成话题。其
《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家喻户晓,里面那个说出“他什么都没穿”的孩子一直是我们称颂的榜样。最近地产圈里也出现了一个敢说的“小孩”,就是房屋租赁公司我爱我家的前副总裁胡景晖。这位地产中介圈的“老炮”因为揭露资本抬高房租而成为大众焦点,被称为“地产圈的崔永元”。  说真话免不了付出代价。胡景晖在捅破窗户纸后,不得不与他服务了18年的岗位说拜拜,但他的那番话已经让大众看清了资本力量对中国租房市场史无前例的渗
新年伊始,一篇《争夺李春平:一个阿尔茨海默病富豪和他的漩涡》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富豪李春平的传奇往事和扑朔迷离的现状,成了时下最热的话题。通过观察,文章作者认为李春平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常说的老年性痴呆。  专家解读 / 许兰萍(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我看了关于李春平的文章,通过其中的些许信息,不能确定他就是单纯的老年性痴呆,因为李春平患有糖尿病,血管性问题也可能引起痴呆症状。不
王翦(生卒年不详)  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大功臣。  王翦是战国末期的名将,秦国统一六国时,许多战役都有王翦父子的身影。赵国灭于王翦之手,魏国亡于王翦的儿子王贲。荆轲刺秦王,刺激秦王加速灭掉燕国,统帅秦军的还是王翦。但一些历史研究发现,王翦虽战功赫赫,却不似其他战国名将那般勇猛,他名为战将,实为“谋士”,并且善用“柔顺”之术。  公
4月14日,美国艾奥瓦州蒙蒂塞洛镇科克伍德社区学院里前所未有地热闹了起来。一间不大的房间内,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正在与7位科克伍德社区学院学生和教职员座谈。  蒙蒂塞洛是一个小地方,甚至在艾奥瓦州的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然而,希拉里的助手们并不担心在如此偏僻地方举行的座谈会无人知晓,因为她的一举一动早已被随行记者们发送到了世界各地……“一看就是竞选主管安排的”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很亲民——艾奥瓦州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