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思维指的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由辩证思维、扩散思维、创造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等几个部分组成。具备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在学生的眼中就不再是枯燥无聊的文字,而是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初中作为学生接受系统性历史教育的开始,有必要在此时帮助学生奠定历史思维的发展基础。本文即从通过兴趣激发历史思维、积极情感带入历史思维和多种形式锻炼历史思维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思维;思维培养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追求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在各种测验或考试中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答题时可能“下笔如有神”,写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并不具备自己的历史理解,得到锻炼的是针对考试题目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对历史学科及其内容。此种只针对某些知识点有着深刻记忆,可以对具体题目解答的教学路径,与初中历史本来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视和相应的教学工作以扭转以往的局面。
一、通过兴趣激发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别人可以强加的。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但起点必然诞生在学生的心里,否则只是教师在代替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就变得极为重要。从初中历史教材来说,大部分都是比较严肃的内容,属于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不是事无巨细的史料陈述,而真实历史中是有很多生动鲜活的场景与人物的。教师应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在保证史料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出更多历史的细节,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为例,涉及到的内容是初中生不熟悉的,单靠教材上的内容很难给学生带去良好的学习体验。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关于史前人类生存场景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观看,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道具,邀请学生上台与教师共同模拟原始人的生活场景。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学生触摸到更多历史细节,引发学生无穷的好奇心,比如老师表演的原始人手中拿的工具是什么,等等,他们探究历史、运用历史思维能力的动机就会逐渐被激发出来。
二、积极情感带入历史思维
积极正向的情感是推动学生历史思维走向深入的催化剂。比如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时候更加认真,主动寻求对更多历史细节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又会使其爱国精神更加强烈,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不能对着教材上的文字“就事论事”,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能够沉浸到某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情境中去,鼓励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师生、生生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中使得课堂充满情感氛围。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百家争鸣局面”一课,其中介绍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盛世”,各种思想家和理论层出不穷,让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异彩纷呈,激荡人心。教师可以挑选其中两种思想,向学生分别介绍其特征,然后选出一个论题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仿佛真的置身到了那个时代,要体现出自身思想的优势,要让自身思想在社会层面发挥出巨大作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想要做到这一点有多么困难。由此,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典型人物和重要思想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考。
三、多种形式锻炼历史思维
在上文的介绍中,已经提到了历史思维能力是由几个不同的部分所组成的,所以对学生历史思维的锻炼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是采取同一种方法。教师应该针对不同部分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更多的教学形式,以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锻炼。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针对哪个具体方面的思维能力,教师都只是引导者,可以向学生提供素材,组织教学活动,但一定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不要预先设置思考空间过于狭窄的标准答案。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古代埃及”一课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补充材料,对古代埃及至今的历史变迁进行大致介绍,然后让学生将埃及与中国这两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变化进行对比,尝试找出异同点,作为课后探究作业,留出足够的作业时间。这个问题没有特别固定的答案,思考的角度有很多,对学生创造思维、扩散思维和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总而言之,相比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更加值得重视的一件事情。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准确把握初中历史学科的特征和初中生的認知成长规律,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空间,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师生双方向着更好、更扎实的教学效果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松青.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67-68.
[2]高建伟.初中历史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8):22-23.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古登乡中学 罗婷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思维;思维培养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追求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在各种测验或考试中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答题时可能“下笔如有神”,写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并不具备自己的历史理解,得到锻炼的是针对考试题目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对历史学科及其内容。此种只针对某些知识点有着深刻记忆,可以对具体题目解答的教学路径,与初中历史本来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视和相应的教学工作以扭转以往的局面。
一、通过兴趣激发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别人可以强加的。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但起点必然诞生在学生的心里,否则只是教师在代替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就变得极为重要。从初中历史教材来说,大部分都是比较严肃的内容,属于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不是事无巨细的史料陈述,而真实历史中是有很多生动鲜活的场景与人物的。教师应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在保证史料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出更多历史的细节,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为例,涉及到的内容是初中生不熟悉的,单靠教材上的内容很难给学生带去良好的学习体验。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关于史前人类生存场景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观看,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道具,邀请学生上台与教师共同模拟原始人的生活场景。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学生触摸到更多历史细节,引发学生无穷的好奇心,比如老师表演的原始人手中拿的工具是什么,等等,他们探究历史、运用历史思维能力的动机就会逐渐被激发出来。
二、积极情感带入历史思维
积极正向的情感是推动学生历史思维走向深入的催化剂。比如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时候更加认真,主动寻求对更多历史细节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又会使其爱国精神更加强烈,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不能对着教材上的文字“就事论事”,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能够沉浸到某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情境中去,鼓励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师生、生生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中使得课堂充满情感氛围。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百家争鸣局面”一课,其中介绍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盛世”,各种思想家和理论层出不穷,让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异彩纷呈,激荡人心。教师可以挑选其中两种思想,向学生分别介绍其特征,然后选出一个论题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仿佛真的置身到了那个时代,要体现出自身思想的优势,要让自身思想在社会层面发挥出巨大作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想要做到这一点有多么困难。由此,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典型人物和重要思想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考。
三、多种形式锻炼历史思维
在上文的介绍中,已经提到了历史思维能力是由几个不同的部分所组成的,所以对学生历史思维的锻炼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是采取同一种方法。教师应该针对不同部分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更多的教学形式,以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锻炼。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针对哪个具体方面的思维能力,教师都只是引导者,可以向学生提供素材,组织教学活动,但一定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不要预先设置思考空间过于狭窄的标准答案。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古代埃及”一课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补充材料,对古代埃及至今的历史变迁进行大致介绍,然后让学生将埃及与中国这两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变化进行对比,尝试找出异同点,作为课后探究作业,留出足够的作业时间。这个问题没有特别固定的答案,思考的角度有很多,对学生创造思维、扩散思维和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总而言之,相比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更加值得重视的一件事情。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准确把握初中历史学科的特征和初中生的認知成长规律,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空间,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师生双方向着更好、更扎实的教学效果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松青.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67-68.
[2]高建伟.初中历史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8):22-23.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古登乡中学 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