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技术在诊断继发性肺结核肺间质改变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u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在诊断继发性肺结核肺间质改变方面使用CT技术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4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X线片检查,实验组采用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与确诊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被检出树芽征、毛玻璃影、细支气管壁增厚、小叶内细网织线影以及细微结节影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实验组确诊率为84.4%,对照组确诊率为62.5%,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采用CT技术诊断患者肺间质改变方面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与检出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CT技术诊断 继发性肺结核 肺间质改变方面 临床价值
  肺结核是一种对人威胁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其病死率是各种传染病中最高的。继发性肺结核主要是内源性复发性肺结核,其多见于成人。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继发性肺结核疾病中,肺间质改变是其病变的主要体现[1]。为了有效的提高该病的诊断率,为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诊断方式。目前,随着CT技术不断的发展,在肺结核疾病中的诊断应用不断扩大[2]。为了有效的研究CT技术在继发性肺结核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4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4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段为24-51岁,平均年龄为(42.1±1.2)岁。实验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段为23-50岁,平均年龄为(41.1±1.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片检查,严格按照CX线片检查流程来执行。实验组患者采用CT技术检查,所有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前以及疗程结束后一年内进行CT检查,扫描仪器为西门子 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层CT,扫描范围为全部肺脏,层厚10mm,间隔10mm,电压120kv,电流175-250mA。之后采用高分辨率骨重建算法,由3名高年资影像医生对图像进行评价,观察肺结核病变区域肺间质改变情况。其中肺间质改变的CT图像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树芽征、直径小于2mm的细微结节影、细支气管壁增厚以及毛玻璃影等现象。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方式表示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当P值小于0.05时,表明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查情况比较分析
  实验组患者被检出树芽征、毛玻璃影、细支气管壁增厚、小叶内细网织线影以及细微结节影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检查情况比较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比较
  实验组确诊率为84.4%,对照组确诊率为62.5%,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性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结论
  在肺结核病理改变以及引起肺间质改变的机制中,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对肺组织进行侵犯,之后发生炎症反应,继而发生组织学方面的改变情况,可表现為结节与干酪样坏死,最终可能导致肺间质改变。据研究表明,在继发性肺结核疾病中,肺间质改变是其主要体现,肺间质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细微结节影与毛玻璃影等[4]。通过对肺间质改变情况进行检测,即可诊断是否为继发性肺结核。
  在肺结核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中,X线片是其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检查方法存在结构重叠、病变细节显示不够清晰等问题,导致X线片在检查肺结核疾病时存在较多的弊端。而CT检查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与改进,逐渐成为肺结核诊断与疗效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是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继发性肺结核影像学的不断深入性研究,其具有高密度、高分辨率等特点,能够清晰的观察图像中病变部位的信息,包括病变形状、位置、大小、彼此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使得CT技术诊断在继发性肺结核肺间质改变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5]。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4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被检出树芽征、毛玻璃影、细支气管壁增厚、小叶内细网织线影以及细微结节影患者与确诊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采用CT诊断其肺间质改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采用CT技术诊断患者肺间质改变方面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与检出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国利,王媛.CT 在继发性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6(17):2579-2580.
  [2]焦薇,张小康,胡俊毅,等.老年继发性肺结核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附120例分析)[J].新疆医学,2013,4(04):367-368.
  [3]谭一啸,胡建定.探讨 CT 对进展期肺结核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02):128-130.
  [4]伍建林,沈晶,徐凯.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2014,4(04):207-208.
  [5]王平.肺结核CT特点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3,30(19):170-171.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检测干燥食品中甲醛含量的标准方法.方法:采用先浸提后蒸馏的方法对干燥食品样品进行前处理,基于磷酸介质中甲醛催化溴酸钾氧化溴甲酚紫的褪色反应,用催化光度法测
【摘 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及研究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320例无糖尿病病史的居民,采用芬兰糖尿病风险积分表(FINDRSCK)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将得分≥9分者纳入研究,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血脂异常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320研究对象中, FINDRSCK≥9分共128例, 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0.0%(128/320)。
【摘 要】 通过在黔东苗族地区进行民族医药调研、文献查阅及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整理分析。在苗族蕨类药物中,黔东苗民最为常用的药用蕨类植物有阴地蕨等15种,这些药用蕨类植物来源于11个科13属植物,其中濒危药4种,渐危药4种,其他常用药7种,为研究与传承苗族医药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黔东地区 苗族医药 蕨类植物 用药选介  全世界现有苗族人口1000多万人,我国有苗族人口894万,贵州就有苗族4
目的:研究不同反应体系对NDPK酶活性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以(UTP+ADP)和(ATP+UDP)作为反应底物,加入自制的rhNDPK-A蛋白,以 100 mmol/L 磷酸二氢钾、20 mmol/L 乙酸、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