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献血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对街头无偿献血者6418名发生皮下瘀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18名献血者中有70名穿刺周围出现皮下瘀血,发生率占1.09%,皮下瘀血发生率初次献血者明显多于二次以上献血者(P<0.05)。结论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采血人员穿刺水平,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可有效预防皮下瘀血的发生,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健康有序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献血者; 皮下瘀血; 原因; 处理
皮下瘀血是献血后一种常见的副反应,对献血者本身影响较大,易产生对献血的不安全感,且易引起静脉炎,不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如何减少瘀血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献血者痛苦,笔者对此做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鹤壁市中心血站2008年6月~2010年5月街头无偿献血者6418名,年龄18~55周岁,平均37.5岁,其中初次献血3405人,二次或以上献血3013人。
1.2 方法 献血前体检符合《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标准》;用ACD-Ⅱ采血袋,按标准操作规程采集200 ml或400 ml全血;采血针16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献血者献血后皮下瘀血原因见表1。6418名献血者中有70名穿刺周围出现皮下瘀血,发生率占1.09%。均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献血后皮下瘀血较小。不超过24 h者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3次/d,以利于皮下瘀血的吸收和组织功能的恢复,大部分瘀血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有2例瘀血面积较大,针眼周围伴有红、肿、发热症状,口服广谱抗生素治疗后3周内恢复正常,无一例留下后遗症[1]。
3 原因分析
3.1 献血者精神紧张、恐惧 主要是由于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甚少,工作人员也没有仔细向献血者讲解献血的常规知识,导致精神过于紧张,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给穿刺工作带来困难,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
3.2 血管原因 采血人员选择血管不佳,另外从生理上看,女性血管脆性较男性大,加之女性月经失血的影响,血液凝固时间相对较长,皮下瘀血者女性多于男性。
3.3 袖口太紧 因献血时间长达6 min以上,献血者袖口太紧加之压脉带持续长时间压迫静脉,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发生水肿导致皮下瘀血。
3.4 按压不当 往往拔针后献血者过度紧张,不能对穿刺点有效按压,血液流入组织间隙造成皮下瘀血。
3.5 采血人员技术不佳 采血人员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穿刺技术欠佳。
4 预防
4.1 提供优质服务 采血前向献血者宣传献血知识,减轻其心理负担,消除紧张恐惧感。教会献血者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肘部平伸,用三指(食、中、无名指)沿血管纵向同时按压针眼上方1 cm处,让皮肤针眼和血管壁针眼同时受压,不可屈肘止血及捻动棉球,注意保持袖口宽松。献血当天不可做重体力劳动,保持针眼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对晕针者,要及时进行处理,由医生或采血护士为献血者压迫针眼[2]。嘱献血者休息30 min,确认无皮下出血后方可离开采血地点。
4.2 提高采血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 采血者娴熟、迅速、干净利落的穿刺技术,是预防皮下出血的重点。静脉穿刺点应选择暴露清楚、血管饱满、弹性好、不滑动、易固定的血管。严格无菌操作,选好角度,稳、准、快速刺入皮肤,力争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对血管不好的献血者,应请较有经验者穿刺。将献血者的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以使其在献血过程中、献血后有个愉快的献血经历,为再次献血增强信心。
4.3 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 对采血环境应尽量做好清洁,采血前3min用新概念空气消毒剂对采血环境进行空气消毒,保持环境湿润,以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在采血部位用无菌棉球覆盖,以减少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创造清洁舒适的献血环境,尽量减少空气的污染[3]。
参考文献
[1] 刘晓娟.献血后皮下疲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工企医刊,2004,17(2):51.
[2] 杨凤玲.献血后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山东医药,2004,44(23):76.
[3] 高岩,罗惠茹.浅谈献血后皮下血肿的预防.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2(1):44.
(收稿日期:2010-12-13)
(本文编辑:郎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献血者; 皮下瘀血; 原因; 处理
皮下瘀血是献血后一种常见的副反应,对献血者本身影响较大,易产生对献血的不安全感,且易引起静脉炎,不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如何减少瘀血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献血者痛苦,笔者对此做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鹤壁市中心血站2008年6月~2010年5月街头无偿献血者6418名,年龄18~55周岁,平均37.5岁,其中初次献血3405人,二次或以上献血3013人。
1.2 方法 献血前体检符合《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标准》;用ACD-Ⅱ采血袋,按标准操作规程采集200 ml或400 ml全血;采血针16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献血者献血后皮下瘀血原因见表1。6418名献血者中有70名穿刺周围出现皮下瘀血,发生率占1.09%。均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献血后皮下瘀血较小。不超过24 h者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3次/d,以利于皮下瘀血的吸收和组织功能的恢复,大部分瘀血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有2例瘀血面积较大,针眼周围伴有红、肿、发热症状,口服广谱抗生素治疗后3周内恢复正常,无一例留下后遗症[1]。
3 原因分析
3.1 献血者精神紧张、恐惧 主要是由于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甚少,工作人员也没有仔细向献血者讲解献血的常规知识,导致精神过于紧张,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给穿刺工作带来困难,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
3.2 血管原因 采血人员选择血管不佳,另外从生理上看,女性血管脆性较男性大,加之女性月经失血的影响,血液凝固时间相对较长,皮下瘀血者女性多于男性。
3.3 袖口太紧 因献血时间长达6 min以上,献血者袖口太紧加之压脉带持续长时间压迫静脉,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发生水肿导致皮下瘀血。
3.4 按压不当 往往拔针后献血者过度紧张,不能对穿刺点有效按压,血液流入组织间隙造成皮下瘀血。
3.5 采血人员技术不佳 采血人员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穿刺技术欠佳。
4 预防
4.1 提供优质服务 采血前向献血者宣传献血知识,减轻其心理负担,消除紧张恐惧感。教会献血者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肘部平伸,用三指(食、中、无名指)沿血管纵向同时按压针眼上方1 cm处,让皮肤针眼和血管壁针眼同时受压,不可屈肘止血及捻动棉球,注意保持袖口宽松。献血当天不可做重体力劳动,保持针眼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对晕针者,要及时进行处理,由医生或采血护士为献血者压迫针眼[2]。嘱献血者休息30 min,确认无皮下出血后方可离开采血地点。
4.2 提高采血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 采血者娴熟、迅速、干净利落的穿刺技术,是预防皮下出血的重点。静脉穿刺点应选择暴露清楚、血管饱满、弹性好、不滑动、易固定的血管。严格无菌操作,选好角度,稳、准、快速刺入皮肤,力争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对血管不好的献血者,应请较有经验者穿刺。将献血者的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以使其在献血过程中、献血后有个愉快的献血经历,为再次献血增强信心。
4.3 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 对采血环境应尽量做好清洁,采血前3min用新概念空气消毒剂对采血环境进行空气消毒,保持环境湿润,以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在采血部位用无菌棉球覆盖,以减少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创造清洁舒适的献血环境,尽量减少空气的污染[3]。
参考文献
[1] 刘晓娟.献血后皮下疲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工企医刊,2004,17(2):51.
[2] 杨凤玲.献血后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山东医药,2004,44(23):76.
[3] 高岩,罗惠茹.浅谈献血后皮下血肿的预防.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2(1):44.
(收稿日期:2010-12-13)
(本文编辑:郎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