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im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献血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对街头无偿献血者6418名发生皮下瘀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18名献血者中有70名穿刺周围出现皮下瘀血,发生率占1.09%,皮下瘀血发生率初次献血者明显多于二次以上献血者(P<0.05)。结论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采血人员穿刺水平,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可有效预防皮下瘀血的发生,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健康有序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献血者; 皮下瘀血; 原因; 处理
  
  
  皮下瘀血是献血后一种常见的副反应,对献血者本身影响较大,易产生对献血的不安全感,且易引起静脉炎,不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如何减少瘀血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献血者痛苦,笔者对此做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鹤壁市中心血站2008年6月~2010年5月街头无偿献血者6418名,年龄18~55周岁,平均37.5岁,其中初次献血3405人,二次或以上献血3013人。
  1.2 方法 献血前体检符合《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标准》;用ACD-Ⅱ采血袋,按标准操作规程采集200 ml或400 ml全血;采血针16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献血者献血后皮下瘀血原因见表1。6418名献血者中有70名穿刺周围出现皮下瘀血,发生率占1.09%。均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献血后皮下瘀血较小。不超过24 h者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3次/d,以利于皮下瘀血的吸收和组织功能的恢复,大部分瘀血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有2例瘀血面积较大,针眼周围伴有红、肿、发热症状,口服广谱抗生素治疗后3周内恢复正常,无一例留下后遗症[1]。
  3 原因分析
  3.1 献血者精神紧张、恐惧 主要是由于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甚少,工作人员也没有仔细向献血者讲解献血的常规知识,导致精神过于紧张,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给穿刺工作带来困难,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
  3.2 血管原因 采血人员选择血管不佳,另外从生理上看,女性血管脆性较男性大,加之女性月经失血的影响,血液凝固时间相对较长,皮下瘀血者女性多于男性。
  3.3 袖口太紧 因献血时间长达6 min以上,献血者袖口太紧加之压脉带持续长时间压迫静脉,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发生水肿导致皮下瘀血。
  3.4 按压不当 往往拔针后献血者过度紧张,不能对穿刺点有效按压,血液流入组织间隙造成皮下瘀血。
  3.5 采血人员技术不佳 采血人员无菌技术观念不强,穿刺技术欠佳。
  4 预防
  4.1 提供优质服务 采血前向献血者宣传献血知识,减轻其心理负担,消除紧张恐惧感。教会献血者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肘部平伸,用三指(食、中、无名指)沿血管纵向同时按压针眼上方1 cm处,让皮肤针眼和血管壁针眼同时受压,不可屈肘止血及捻动棉球,注意保持袖口宽松。献血当天不可做重体力劳动,保持针眼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对晕针者,要及时进行处理,由医生或采血护士为献血者压迫针眼[2]。嘱献血者休息30 min,确认无皮下出血后方可离开采血地点。
  4.2 提高采血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 采血者娴熟、迅速、干净利落的穿刺技术,是预防皮下出血的重点。静脉穿刺点应选择暴露清楚、血管饱满、弹性好、不滑动、易固定的血管。严格无菌操作,选好角度,稳、准、快速刺入皮肤,力争静脉穿刺一次成功。对血管不好的献血者,应请较有经验者穿刺。将献血者的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以使其在献血过程中、献血后有个愉快的献血经历,为再次献血增强信心。
  4.3 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 对采血环境应尽量做好清洁,采血前3min用新概念空气消毒剂对采血环境进行空气消毒,保持环境湿润,以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在采血部位用无菌棉球覆盖,以减少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创造清洁舒适的献血环境,尽量减少空气的污染[3]。
  
  参考文献
  [1] 刘晓娟.献血后皮下疲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工企医刊,2004,17(2):51.
  [2] 杨凤玲.献血后静脉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山东医药,2004,44(23):76.
  [3] 高岩,罗惠茹.浅谈献血后皮下血肿的预防.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2(1):44.
  (收稿日期:2010-12-13)
  (本文编辑:郎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变化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对2型DN患者分组,观察血清IL-8、IL-10水平的改变。结果:糖尿病3组的IL-8、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且与及血肌酐呈正相关。结论:检测血清IL-8、IL-10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观察DN病情及判断DM预后的参考指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低温环境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变化。方法:将56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只。两组家兔均置于自然低温环境下(10 ℃、5 ℃、0 ℃、-5 ℃)暴露30~60 min后做肢体导联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率、ST段及T波的变化。结果:10 ℃、5 ℃及0 ℃自然低温环境下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自然低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60例患者及210例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D-二聚体(DDimer)、血栓前体蛋白(TpP),对各项指标在诊断血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实施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对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方法:实施具体干预措施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观察、调查和分析护士职业倦怠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前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情绪枯竭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护士自我效能感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护士自我效能感与去人格化倾向维度无明显相关性。实施干预措施后,病房、急诊科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房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进行剖宫产的产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2011年9月治疗的36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的病例资料。结果:经分析总结显示,生殖道感染、腹部脂肪厚度、手术时间为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此几种原因给予产妇实施早期预防措施,能明显避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 切口感染   doi:10.3
期刊
作者单位:652400 云南省泸西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王经天  【摘要】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要求及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手动调节扫描或自动触发扫描程序,当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一定峰值时即进行CT扫描,扫描完毕后利用高级血管后处理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图像。结果 5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100%,其中阳性359例,阳性率69.1
期刊
作者单位:512282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陈桦);江西省井冈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曾令华,刘伟平,许立庭)  通讯作者:陈桦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诊治中的有关问题,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143例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诊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经验与教训。结果 诊断、术前术后治疗仍存在若干问题,仍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结论 必须提高对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特点的认识,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期刊
【摘要】 药库药品管理即是药品的供应管理,是药品管理的第一环节,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药品的质量,保障着人体用药的安全。本文对药库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计划制定、验收入库、药品储存养护、发药出库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医院; 药库管理; 药品质量; 药品有效期; 药品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93     医院药库担负着全院各临床
期刊
作者单位:528308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徐锦锋,全世杰,刘其枫);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宋裕娣)  通讯作者:徐锦锋   【摘要】 目的 明确耳硬化症的高分辨率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耳硬化症的患者17例,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层厚为0.625 mm,采集的数据传输到AW4.1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17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高危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高危因素。结果 (1)临床特点:本组所有患儿均是急性发病,其中在发病是在出生后1~4 d 8例,占80.00%(8/10),出生后5~6 h 2例,占20%(2/10)。所有病例发病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