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感人是因为字字句句中流露出浓浓深情,而小学生懒得阅读,则是没有被文章叙述的情感打动。语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字、词、句、篇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为许多幼小纯真的心灵及时点亮明灯。
一、重视课文初读,留下较深的第一印象
阅读,需要第一印象,这是学生对文章的直a观评断,所以初读课文不是形式,不能走过场,而要让学生真正地阅读,情不自禁地走进情感丰富的课文。
默读,是最好的方式,静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就会很容易进入到文章中去,自然很快捕捉到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搜索到蕴含在字词句中的情感轨迹。但不同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看似有差别的情感体验交汇在一起,使文章所抒的情的内容更丰富、更准确。自由朗读也是常见形式,逐字逐句一吐为快,也是一种享受,使学生被领进看得见的情感世界。
读后适当地交流,既可提高阅读质量,又可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常提出:“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可以简单地说明感动的原因。你认为文章精彩在哪里?等等。通过初读,学生对文章所叙的情感有个轮廓。
二、加强句子教学,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表现在句子中,有的直接,较多的是间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顺藤摸瓜,领会作者心声。
如人教版第11册《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花生米似乎没有因为多人而增加分量”,可引导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辩论。学生通过参与,不仅学会写句要准确用词,而且体会到周总理生活简朴。同样,巴金在《鸟的天堂》最后发出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除帮学生准确理解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外,更要了解作者感情的骤变,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拿来“扶梯”:两次来到大榕树,分别见到怎样不同的情景?哪一次给作者印象最深?对于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一定都能看到众鸟的场面,那天堂又指什么?学生会找到答案:那是鸟儿的乐园。这不因人的感受而改变,这是多么博大宽容的胸怀,这句又点明了题目,交待了题目的双重含义。
有时作者表达的情感有递进,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混合在一起,如苏教版11册《小草和大树》最后一自然段写道:“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让学生不仅要明白引号中两个词的真正含义,而且要体会这是对骚塞的否定,对夏洛蒂三姐妹的由衷敬佩。
三、精心指导朗读,让情感产生流动
文章人物的对话、行动、神态往往最能动情,给人震动很大,所以可因势利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这份感情迅速传遍班级每个学生。
如苏教版11册《船长》中,在“诺曼底”号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突然撞击,剖开一个大口子后,船上一片混乱,船长发出了命令:“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依次让学生模仿船长发命令。这样船长处惊不变的形象就显现出来。在救援中船长还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有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干脆而简短的对话,声音洪亮而充满自信,看似平常,实际上给船上逃生的人注了镇静剂,也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紧迫、任务的艰巨、工作的有序,从而对船长和助手们的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油然而生敬意。随着屏幕上哈尔威船长和船的画面一起缓缓向下,老师用低沉的语调慢慢朗读渐渐上升的文字: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随后学生齐读这段感人的文字,再现船长最后这一感人的瞬间。
四、巧妙谈话训练,升华文章情感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及时释放情感,这样既可缓解紧张的学习心理,又可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所以在课堂上要“借题发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说话训练形式简单,便于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参与,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好的教学形式。
如教学《船长》一文,可以提出:历经一场生死考验之后,假如你就是被救的60名乘客中一员。你脱险后会对船长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尽量以妇女、男人、船长、工作人员等不同身份来表达情感。这样虽然说的内容不一样,但会表达同一个主题,即赞颂船长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是对全体“乘客”的再教育。相信,这群特殊的人会铭记这一刻,受到鼓舞,从容地走向明天。
五、进行课文加工,融进自己独特的情感
前紧后松,是许多阅读课的通症,殊不知好的收尾对学生情感吸收起到稳固的作用。草草作别,匆匆落幕,不是明智的选择。教师应想方设法再次渲染感情的波澜,触动学生的心灵。复述课文,叙述故事梗概,便于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集中体验和回味,让人物和事情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
有些课文,情节曲折,比如人教版11册《小抄写员》,叙利奥瞒着家人替父亲抄写,影响了学习,一次又一次受到父亲的责备和冷落后仍不说出真相,坚持工作,直到最后真相大白,父子重归于好。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近距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孝敬父母,在现在某些孩子身上体现得太少。通过表演,学生懂得孝敬不应留于口头上,而是表现在平时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教育,看得见,这样的沟通,有效果。
有时续写课文,也是表达情感的好形式。如人教版12册《穷人》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意犹未尽。教师可让学生续写“渔夫拉开帐子以后……”。通过联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再现渔夫和桑娜善良的本质。
一、重视课文初读,留下较深的第一印象
阅读,需要第一印象,这是学生对文章的直a观评断,所以初读课文不是形式,不能走过场,而要让学生真正地阅读,情不自禁地走进情感丰富的课文。
默读,是最好的方式,静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就会很容易进入到文章中去,自然很快捕捉到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搜索到蕴含在字词句中的情感轨迹。但不同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看似有差别的情感体验交汇在一起,使文章所抒的情的内容更丰富、更准确。自由朗读也是常见形式,逐字逐句一吐为快,也是一种享受,使学生被领进看得见的情感世界。
读后适当地交流,既可提高阅读质量,又可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常提出:“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可以简单地说明感动的原因。你认为文章精彩在哪里?等等。通过初读,学生对文章所叙的情感有个轮廓。
二、加强句子教学,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表现在句子中,有的直接,较多的是间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顺藤摸瓜,领会作者心声。
如人教版第11册《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花生米似乎没有因为多人而增加分量”,可引导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辩论。学生通过参与,不仅学会写句要准确用词,而且体会到周总理生活简朴。同样,巴金在《鸟的天堂》最后发出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除帮学生准确理解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外,更要了解作者感情的骤变,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拿来“扶梯”:两次来到大榕树,分别见到怎样不同的情景?哪一次给作者印象最深?对于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一定都能看到众鸟的场面,那天堂又指什么?学生会找到答案:那是鸟儿的乐园。这不因人的感受而改变,这是多么博大宽容的胸怀,这句又点明了题目,交待了题目的双重含义。
有时作者表达的情感有递进,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混合在一起,如苏教版11册《小草和大树》最后一自然段写道:“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让学生不仅要明白引号中两个词的真正含义,而且要体会这是对骚塞的否定,对夏洛蒂三姐妹的由衷敬佩。
三、精心指导朗读,让情感产生流动
文章人物的对话、行动、神态往往最能动情,给人震动很大,所以可因势利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这份感情迅速传遍班级每个学生。
如苏教版11册《船长》中,在“诺曼底”号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突然撞击,剖开一个大口子后,船上一片混乱,船长发出了命令:“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依次让学生模仿船长发命令。这样船长处惊不变的形象就显现出来。在救援中船长还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有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干脆而简短的对话,声音洪亮而充满自信,看似平常,实际上给船上逃生的人注了镇静剂,也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紧迫、任务的艰巨、工作的有序,从而对船长和助手们的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油然而生敬意。随着屏幕上哈尔威船长和船的画面一起缓缓向下,老师用低沉的语调慢慢朗读渐渐上升的文字: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随后学生齐读这段感人的文字,再现船长最后这一感人的瞬间。
四、巧妙谈话训练,升华文章情感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及时释放情感,这样既可缓解紧张的学习心理,又可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所以在课堂上要“借题发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说话训练形式简单,便于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参与,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好的教学形式。
如教学《船长》一文,可以提出:历经一场生死考验之后,假如你就是被救的60名乘客中一员。你脱险后会对船长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尽量以妇女、男人、船长、工作人员等不同身份来表达情感。这样虽然说的内容不一样,但会表达同一个主题,即赞颂船长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是对全体“乘客”的再教育。相信,这群特殊的人会铭记这一刻,受到鼓舞,从容地走向明天。
五、进行课文加工,融进自己独特的情感
前紧后松,是许多阅读课的通症,殊不知好的收尾对学生情感吸收起到稳固的作用。草草作别,匆匆落幕,不是明智的选择。教师应想方设法再次渲染感情的波澜,触动学生的心灵。复述课文,叙述故事梗概,便于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集中体验和回味,让人物和事情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
有些课文,情节曲折,比如人教版11册《小抄写员》,叙利奥瞒着家人替父亲抄写,影响了学习,一次又一次受到父亲的责备和冷落后仍不说出真相,坚持工作,直到最后真相大白,父子重归于好。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近距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孝敬父母,在现在某些孩子身上体现得太少。通过表演,学生懂得孝敬不应留于口头上,而是表现在平时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教育,看得见,这样的沟通,有效果。
有时续写课文,也是表达情感的好形式。如人教版12册《穷人》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意犹未尽。教师可让学生续写“渔夫拉开帐子以后……”。通过联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再现渔夫和桑娜善良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