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其它学科预习和多年来传统数学预习习惯的影响,学生经常沿着教材设置好的通道前进,这样使学生思维局限在一种定式,从而不再去尝试其他的思维方法、解题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数学预习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呢?
一、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传统的数学预习,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为了预习而预习,没有一种主动性。因此,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预习目的性教育,告诉学生切忌盲目的预习,因为这样的预习没有主动性,所以就更谈不上方法。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预习目的性教育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预习方法的指导并根据新授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到:1.不能只关注公式、法则、概念、定律等最终的陈述性知识,而更多的应该要关注得到这些陈述性知识的过程。2.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方法,而应该要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去解答问题。3.多提两个为什么,最好能把老师都难住,鼓励学生通过预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拿出来共同解答。
二、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
既然学生预习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就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
1.改变教学内容。
既然学生对书本上要新授的内容都已熟悉,那我们不妨换个相似的例题或只出示条件,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从中进行选择本堂课需解决的内容让学生去探索。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之例三时,我出示了例三的两个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问题。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即使是平常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一些非常好的问题。
学生甲: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
学生乙: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几分之几?
学生丙: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学生丁: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
学生在这堂课中,思维非常活跃,不但能提出非常好的问题,而且能非常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不但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而且对于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关系;求百分之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都能很好地把握。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奥妙,享受数学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2.改变教学结构。
对于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改变教学内容显然不现实,这时就需要我们改变教学结构。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我直接提问:你们通过预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么平行边四形面积为什么等于底乘以高呢?今天,我们主要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这种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打乱教学结构,引起学生的认知反差,激发学生思考,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先进行预习的测验,测验的内容可以包括过程性的知识,结论性的知识和运用性的知识,通过测验,发现学生预习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要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内容灵活、创新地运用合适的教与学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我采用了让学生汇报交流的方式。直接让几名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我在旁适时点拨、提问,各小组讨论交流。同样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时我还让学生提出在预习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然后全班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认知经验,又为学生的探索提供了平台;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习得,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因此,我认为积极主动的数学预习还是值得提倡的,只要我们教师能有效指导,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新颖性、生动性、灵活性,学生一样也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传统的数学预习,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为了预习而预习,没有一种主动性。因此,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预习目的性教育,告诉学生切忌盲目的预习,因为这样的预习没有主动性,所以就更谈不上方法。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预习目的性教育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预习方法的指导并根据新授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到:1.不能只关注公式、法则、概念、定律等最终的陈述性知识,而更多的应该要关注得到这些陈述性知识的过程。2.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方法,而应该要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去解答问题。3.多提两个为什么,最好能把老师都难住,鼓励学生通过预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拿出来共同解答。
二、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
既然学生预习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就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
1.改变教学内容。
既然学生对书本上要新授的内容都已熟悉,那我们不妨换个相似的例题或只出示条件,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从中进行选择本堂课需解决的内容让学生去探索。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之例三时,我出示了例三的两个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问题。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即使是平常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一些非常好的问题。
学生甲: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
学生乙: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几分之几?
学生丙: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学生丁: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
学生在这堂课中,思维非常活跃,不但能提出非常好的问题,而且能非常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不但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而且对于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关系;求百分之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都能很好地把握。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奥妙,享受数学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2.改变教学结构。
对于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改变教学内容显然不现实,这时就需要我们改变教学结构。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我直接提问:你们通过预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么平行边四形面积为什么等于底乘以高呢?今天,我们主要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这种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打乱教学结构,引起学生的认知反差,激发学生思考,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先进行预习的测验,测验的内容可以包括过程性的知识,结论性的知识和运用性的知识,通过测验,发现学生预习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要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内容灵活、创新地运用合适的教与学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我采用了让学生汇报交流的方式。直接让几名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我在旁适时点拨、提问,各小组讨论交流。同样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时我还让学生提出在预习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然后全班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既唤起了学生的认知经验,又为学生的探索提供了平台;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习得,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因此,我认为积极主动的数学预习还是值得提倡的,只要我们教师能有效指导,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新颖性、生动性、灵活性,学生一样也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责任编辑 杨博